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叁 ▪第10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年 帝奔長安東魏孝靜帝 天平元年

  魏孝武帝永熙叁年正月。中軍將軍王思政言于武帝曰。高歡之心昭然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宜就宇文泰于長安。帝深然之。乃廣征州郡兵。東郡太守裴俠帥所部詣洛陽。王思政問曰。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俠曰。宇文泰爲叁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肯授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而入火也。思政曰如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將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七月歡覺其變。引兵渡河。孝武遂帥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直深反)。以五千騎西奔。宇文泰備儀衛迎帝。遂入長安。高歡入洛陽。舍于永甯寺。十月魏丞相歡又奉表于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製許還京洛。臣當師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甯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立清河王亶之世子善見爲帝。孝文帝之曾孫也。年十一即位于城東北。改元天平。遷都于邺。孝武都長安。與仆射宇文泰有隙。十二月飲酒遇鸩殂。年二十五。泰奉太宰南陽王寶炬即皇帝位(魏書)

  元魏

  姓拓跋氏。其祖本北狄鮮卑(山名)胡人也。秦漢之前。未嘗與中國通。魏明帝景初年間。始與之和親。晉初有拓跋猗廬。出居樓煩。惠帝太安二年乃拓跋祿官之九年也。拓跋居代郡。嘗佐劉琨拒石勒。晉封之爲代王。世有代北及部落分散經六十余年。至東晉時。秦主符堅伐代拾翼健。健爲子實所弑。實亦卒。其孫圭走依獨孤部。是曰廬孫。東晉武帝太元元年。廬孫拾翼涉圭魏書雲圭即太祖道武皇帝也。出據朔州東叁百裏築城邑號恒安。爲秦護軍故羁屬符秦。晉太元八年十一月符堅敗于晉。太元十一年春正月。圭乃大會部落宗族于牛川。即代王位。年曰登國元年。徙居定襄之盛樂(定襄乃冀甯路忻州之郡名也。冀域)。務農息民。國人悅之。圭尋改稱魏王。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圭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改年曰皇始。戊戌年遷都平城(今西京路大同也。郡名雲中。單于臺白登在焉。冀域)。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歲五祭宗廟。用分至及臘也。十二月圭即皇帝位。改年曰天興。命朝野皆束發加帽。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爲皇帝。始依效古製定郊廟朝飨禮樂。置五經博士。增國子大學生員合叁千人。己酉年十月。圭爲賀蘭氏夫人所生子清河王紹所弑。圭曆位二十四年。壽叁十九歲。圭長子嗣殺紹而立。明元帝也。泰常八年拔洛陽衮豫皆平。是時天下唯二國。謂之南北朝。柔然寇魏邊。魏築長城。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裏。備置戍卒以備柔然。五月明元還平城。十一月殂。在位十五年。壽叁十二。太子世祖太武帝焘立。毀殘釋教在位二十九年。壽叁十五。皇孫高宗文成帝浚立。诏複釋氏之教尊敬之。在位十叁年。壽二十六。長子顯祖獻文帝弘立。在位五年。遜位于子宏。群臣上尊號曰太上皇帝。總軍國大事。高祖孝文帝宏即位。年五歲。在位二十九年。遷都洛陽。去胡衣冠。絕虜語。尊華風。初服衮冕朝飨。定戶籍。製五等公服。起明堂辟雍。太和十五年馮太後崩。孝文依古禮服喪叁年。太和十六年命群臣議行次。承晉。爲水德。太和二十年诏謂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改姓元氏。壽叁十叁歲。第二子世宗宣武帝恪立。在位十六年。壽叁十叁。宣武第二子肅宗孝明帝诩立。在位十二年。壽十九。敬宗孝莊帝立。在位叁年。壽二十四。節闵帝恭平安定王元朗立。二俱被害。孝武帝修避高歡西奔長安。自是西東分理

  右元魏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分曰西東(西叁王二十二年禅于周東一王十七年禅于北齊)

  魏譯佛經師十九人。出經律論四百十九部凡一千九百余卷。僧至二百萬。國家大寺四十七所。叁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院叁萬一千所(魏書又辯正錄)。柔然者夷狄國名。姓郁久間氏。始元魏神元之末。掠騎得一奴。發始齊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禿也。木骨闾與郁久間聲相近。得以爲氏。木骨闾在代猗廬時坐後期當斬。亡匿廣漢溪谷間。有衆百余人。至其子車鹿會雄健。始有部衆。自號柔然。魏太武帝焘。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改其號蠕蠕(北史)

  乙卯 梁 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寶炬 大統元年東魏 天平二年

  西魏文帝造般若寺。帝每運慈悲。常行信施。拯溺扶老。供給病僧。口誦法華。身持淨戒。丞相宇文泰興隆釋典。講摩诃衍。命釋昙顯撰衆經要二十二卷。及一百二十門(辯正錄)。西魏進丞相泰爲安定公

  丙辰 大同二年梁通事舍入劉勰表求出家帝嘉之賜僧洪名目慧地南史大統二年天平叁年

  梁叁月。丹陽陶弘景卒。弘景嘗詣明州育王佛舍利塔。誓受五戒(本傳)

  東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仆射南道行臺督諸將侵建康(北史)

  丁巳 大同叁年大統叁年天平四年

  高王觀世音經 東魏定州民孫敬德者。事觀世音菩薩甚虔。後爲賊橫引妄伏承罪。夜夢僧教誦救苦觀音經。敬德誦之。有司行刑。刀叁斫而刀叁折。監司具狀聞丞相高歡。歡審扣其故。爲表請免其死。孫還家所奉觀音像項叁刀痕。因之稱高王經也(感應傳)

  戊午 大同四年 帝改造長幹寺幸寺設無礙大齋梁紀大統四年佛寺叁萬余區僧尼二百萬北史大象元年己未 大同五年西魏 大統五年東魏 興和元年

  西魏沙門道臻。博通經義。文帝尊之爲師傅。長安立大中興寺居臻。爲魏國大統。大立科條。由是佛教再興。帝複起大乘.陟岵二寺。臻入滅。帝哀之廢朝。其喪事所資並出天府(北史)

  庚申 大同六年大統六年興和二年 诏邺城舊宮爲天平寺辛酉 大同七年大統七年興和叁年 毗目智仙譯經于邺郡壬戌 大同八年大統八年興和四年癸亥 大同九年梁黃門侍郎顧野王撰玉篇成大統九年武定元年甲子 大同十年大統十年武定二年乙醜 梁 大同十一年西魏 大統十一年東魏 武定叁年

  西魏丞相宇文泰。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六寺。度一千僧。又造天保寺供養玮法師。安州造壽山.梵雲二寺。造大福田寺。供養實國師。基所造福田寺。爲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辯正錄)

  丙寅中大同元年叁月。帝幸同泰寺。講叁慧經。夏四月止大赦改元 大統(十一年)武帝(四年) 梁帝自天監中事佛。長齋不聽音樂。造光宅同泰等五寺。常供千僧。帝作淨業賦。其序雲。朕不啖魚肉。不與嫔侍同處。四十余年矣。既不食衆生。無複殺害障。既不禦內。無複欲惡障。除此二障意識稍明。乃作淨業賦。今略其辭曰。觀人生之天性。抱妙氣而清靜。感物外以動欲。心攀緣而成眚。過常發于外塵。累必由于前境。懷貪心而不厭。縱內意而自騁。耳流連于絲竹。眼轉移于五色。香氣[酉*孛]起觸鼻發識。舌之受味甘口啖食。身之受觸以自安怡。細腰纖手弱骨豐肌。附身芳潔觸體如脂。狂心迷惑倒懸自欺。如是六塵同障善道。方紫奪朱如風靡草。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由是外清眼境內淨心塵。與德相隨與道爲鄰。見淨業之可愛。以不殺而爲因。離欲惡而自修。故無障于精神。患累已除障礙亦淨。如久澄水如新磨鏡。外照內像內見衆病。既除客塵反還自性。心清若冰志潔如雪。結縛既除憂畏亦滅。與恩愛而長違。顧生死而永別(辯正錄)

  丁卯 太清元年西魏 大統十叁年東魏 武定五年

  正月東魏勃海獻武王高歡卒。世子澄嗣位。侯景與高氏有隙。叛歸西魏。西魏以景爲太傅。景又遣丁和奉表歸梁。梁帝納景。以景爲太將軍封河南王。太清二年(戊辰年也)二月。東魏大將軍高澄求通好于梁。由是侯景有疑乃反。梁帝以臨賀王正德爲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丹陽郡。正德密以數十大艘濟景。正德守宣陽門。帥衆迎景至阙下。正德即皇帝位。改元正平大赦。太清叁年(己巳年也)正月。京師城陷。侯景入見武帝。縱兵掠乘輿服禦。更以臨賀王正德爲侍中大司馬。五月丙辰梁武皇帝崩。壽八十六歲。侯景秘不發喪。殿外文武皆莫之知。辛巳始發喪。升梓宮太極殿。是日侯景迎太子綱即帝位。六月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密書召鄱陽王範使以兵入。景遮得其書。缢殺正德。八月東魏勃海文襄王高澄爲膳奴蘭京所弑。弟太原公高洋討賊殺之。十二月始興太守陳羁先結郡中豪傑討侯景。郡人侯安都張偲等各率衆千余人歸之。遣使間道詣江陵。受湘東王繹節度(梁紀)

  戊辰 梁 太清二年西魏 大統十四年東魏 武定六年己巳 太清叁年五月帝崩大統十五年武定七年

  太宗簡文皇帝

  諱綱。高祖武帝第叁子。在位二年。壽四十九歲 大寶(二)

  庚午 大寶元年大統十六年 北齊高氏受禅 天保元年

  北齊

  正月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齊郡王。五月進齊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侍中張亮等諷帝禅位于齊王洋。帝出雲龍門。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玺绶。齊王即帝位于南郊。改元天保。封魏帝爲中山王。十二月鸩之。谥曰魏孝靜帝(葬于邺西障北。東魏一主十七年滅)。追谥父王歡高祖神武皇帝(歡姓高氏冀州人也)歡初事爾朱榮。榮弟兆委歡軍事。封至勃海王。五十一歲殂。追谥兄澄(神武子)世宗文襄皇帝。顯祖文宣皇帝洋(神武次子)。至是受東魏禅。建國曰齊。改元天保。都邺(彰德路古湘州)。在位十年。壽叁十一歲。太子殷立。廢帝也。壽十七歲。肅宗孝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以廢帝乾明元年改皇建。皇建二年演獵墜馬絕肋殂。壽二十七歲。世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立。以皇建二年十月改太甯。在位四年。禅位于太子。自稱太上皇(後主大統四年殂年四十二歲)。後主緯(武成長子)在位十叁年。播遷青州。周師追擒之。並太後幼主恒送長安。封緯溫公。五主合二十八年

  辛未 大寶二年 世尊入滅得一千五百年大統十七年叁月帝殂太子欽立北齊 天保二年

  梁叁月侯景逼帝傳位豫章王棟。改元天正。廢帝爲晉安王。九月弑之(年四十九)。棟加侯景備九錫。漢國置丞相以下官。棟禅位于景。景即…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