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鑒稽古略續集》

「史傳部」經文2038卷49頁碼:P0903
明 幻輪編

  《釋鑒稽古略續集》一 ▪第3页

  乙醜至元二年 大宋鹹淳元年 去年十月理宗崩。度宗嗣位。事迹見于前書茲不錄

  ..續本經文上一頁現大圓光周遍天界合境。僧俗悉皆瞻禮。蓋顯古佛示現之作用耳(以上出弘教集具見佛祖通載)

  夏四月。皇孫鐵木耳即位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宋處士铉翁年逾八十。诏賜金幣皆不受。至是卒 伯顔深沈有謀略善斷。諸將仰之若神明。可謂一代之良將。世祖崩。百官總已以聽。握劍立殿陛。陳祖訓宣顧命。述所以立帝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憟。趍拜位具大臣之風節。至是卒。官至開府儀同叁司太傅。錄軍國重事。封淮安王谥忠武

  成宗

  名鐵木耳。世祖之孫。太子真金第叁子也。世祖崩諸王立之。在位一十叁年。壽四十二崩 帝承天下混一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于守成。末年連歲寢疾。內則決于宮阃。外則委于大臣。致賊虜等反時有小警。然不至于廢墜者。去世祖未遠。以成憲具在故也。改元二

  乙未元貞元年四月。蘭州河清上下叁百余裏。六月江西天水陝西旱饑赈之

  高峰禅師 諱原妙。蘇之吳江人。姓徐氏。受業烏戌之密印寺。得法于雪岩欽禅師之門。生于宋嘉熙戊戌。十五出家。十七受具戒。十八習天臺教。二十更衣入淨慈立死限。叁年二十一。請益斷橋參雪岩于北澗。住雙徑得悟。後隱龍須遷雙髻至元己卯上天目西峰。入張公洞扁死關。不越戶者十五年。學徒參請無虛日。僧俗受戒者幾數萬人。開山師子大覺二刹。是年乙未臘月朔。焚香說偈告衆坐亡。世壽五十七。僧臘四十叁。度弟子幾百人。塔全龛于死關之內。從治命也。祖雍識師有語錄。盛行于世雲 斷橋禅師

  雪岩禅師 諱法欽。五歲出家。十六剃度。十八行腳。十九靈隱。挂塔移單過淨慈。一日在天目。殿上行。擡眼見一株古柏。觸目省發。從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後住道林南明仙居湖州光孝道場仰山北澗諸刹。爲無准之嗣。乃高峰之師有語錄二卷。行世

  丙申元貞二年。授嗣漢叁十八代。天師張與才爲太素凝神廣道真人。領江南諸路道教

  丁酉大德元年春正月。太後幸五臺山。初爲太後建寺于五臺山。至是成。太後因臨幸之。爲兆民求福 二月改元大赦

  戊戌大德二年。诏以水旱量免租稅

  己亥叁年。诏遣使問民疾苦。九月夜有流星如雷

  庚子大德四年。不忽木。初世祖每聞其言。必歎賞之。以白璧賜之。官至學士平章。至是卒。家貧賜葬。贈魯國公。谥文貞

  辛醜大德五年八月。有星孛出東井。曆紫微垣天市垣。四十六日滅 十月有星大如杯。光燭地自北起分二星。沒于危宿

  叁垣 天象之開有叁垣。一曰紫微垣十五星。在太乙之中。二曰太微垣十星。在轸翼之北。叁曰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星之北

  壬寅大德六年叁月。诏以旱溢爲災。赦天下免其差稅叁年 六月建文宣王廟于京師

  真覺國師 諱文才。號仲華。清水楊氏子。少孤事母。孝性捷敏。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性理之學。好古作善吟詠。所禀敦樸若無所知。至于談接。辭辨莫窺其涯。遍遊講席盡得賢首宗旨。嘗曰。學貴宗通言欲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語言。文字糟粕之余也。豈能開人慧目哉。初隱成紀。築室樹松將欲終焉。故人稱曰松堂和尚。世祖降旨令主洛陽白馬寺。學者彙至聲譽日隆。成宗建大萬聖祐國寺于五臺。诏求開山第一代住持。帝師迦羅斯巴薦之成宗。即鑄金印署師。爲真覺國師。師辭曰。越分以居不祥。不肖而行不明。帝師曰此上命也。于是不得已而行。大弘清涼之道。至老無怠。是年九月朔示疾而逝。年六十二。塔于東臺之麓。有慧燈集懸談詳略肇論疏等(通載)

  癸卯大德七年 金剛上師諱功嘉葛剌思(此雲普喜名間)又名膽巴(此雲微妙)西土番人。初侍法王上師。咒誦如流。經科咒式等靡不洞貫。世祖時至此土見上問答。允稱中間往返靈應非一。成宗時奏蠲僧家糧稅。诏住名刹。寵赉無過。是年五月十八日西逝(通載)

  金履祥 蘭溪人。屏居金華山中。作通鑒前編。四書五經各有注疏。授徒許謙以傳。抱道自樂不求聞達。學者稱仁山先生。谥文安

  甲辰大德八年二月。有星孛于室度。入紫微垣。約一丈。凡七十六日滅

  乙巳大德九年四月。大同地震有聲如雷。壞廬舍五千余間。壓死五千余人。地裂湧水盡黑。漂出松柏朽木。遣使赈之

  丙午大德十年正月。罷江南白雲宗都僧錄司。二月暴風大雪雨沙。雨雹如卵

  丁未十一年正月丙寅朔。帝大漸免朝賀。癸酉帝崩于玉德殿。號成宗完者笃欽明廣孝皇帝 五月武宗即位

  武宗

  諱海山。順宗答剌麻八剌之長子也。初封懷甯王總兵北邊。屢立戰功。成宗崩。諸王立之在位五年。壽叁十一而崩 帝當富有之業。慨然欲創治改法故。其封爵太盛而遙授之。官衆賜赉太隆而泛賞之恩溥。至元大德之政。于是稍有變更矣

  夏六月。以母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爲太子。追尊考曰順宗

  蕭[奭*鬥]陝西人。力學叁十年不求進。擢爲太子谕德。疾辭歸卒。谥貞敏

  加封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 诏曰。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迨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阙裏祝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 翰林承旨閻複之辭

  戊申至大元年 旃檀瑞像。至是計二千叁百年矣

  天臺佛隴修禅寺釋可。號宜行。博綜臺宗。精修止觀。聽雨偈曰。檐前滴滴甚分明。迷處衆生聽作聲。我亦年來多逐物。春宵一枕夢難成

  己酉至大二年。敕賜佛國普安禅師塔銘。奎章閣虞集撰(略見世祖丁卯)敕賜乞臺薩裏神道碑。翰林趙子昂爲文雲(通載)

  臨濟正宗 內翰趙孟俯。奉敕撰碑記。其略曰。佛以大智慧破一切有。以大圓覺攝一切空。以大慈悲度一切衆。始于不言而至于無所不言。無所不言。而至于無言。夫道非言不傳。傳而不以言。則道在言語之外矣。是惟佛法最上上乘。如以薪傳火。薪盡火傳不窮

  海雲大宗師簡公。性與道合。心與法宜。細無不入。大無不包。住臨濟院。能系祖傳以正道統佛法。蓋至此而中興焉。又雲

  西雲大宗師安公。能嗣其業。據師子座爲衆演說。聞者贊歎。信者鄉風。得者如寶。悟者如空。皇帝萬年。正法永傳。尚迪後人。弗昧其原(通載)

  阿沙不花。見帝容色日悴進曰。八珍之味不知禦。萬金之身不知愛。惟麯蘖是好。姬嫔是耽。是猶兩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帝喜拜相

  庚戌 辛亥四年正月庚申。帝崩于玉德殿。號武宗曲律仁惠宣孝皇帝

  叁月庚寅。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大赦天下。賜高年帛 革罷僧道衙行。論曰。望五位以升階。轉二依而就果者。上乘菩薩也。以四向一坐而證成。叁生百劫而彰號者。緣覺聲聞也。聖賢品級教有明文。惟妙悟自心。入佛知見者千聖尚不爲。何階級之有。末雲 朝廷尚行于爵秩。釋子乃兢于官階。官階無盡期。貪愛無滿分。胡不養其妻子跪拜君親。何異織女七襄牽牛負轭者哉。識達于此無取焉。不空叁藏深于大教有功。授宮猶愧濫汙。今何人欲假名器哉

  仁宗

  諱愛育。黎拔力八達順宗次子。武宗同母弟也。武宗以帝爲皇太子。武宗崩遂嗣位。在位十年。壽叁十六 帝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愛養民力。孜孜爲治一。遵世祖成憲。爲盛德守文之主

  壬子皇慶元年。帝論曰。禦史臺是一時公論。國史院是萬世公論也 五月禁諸王。毌得以農時出獵擾民。至十月方許獵

  癸醜皇慶二年。帝曰。善人乃可爲寶善人用則百姓安。茲國家所寶 帝以久旱宮中焚香默禱。遣官分禱諸祠。甘雨大注 承旨李孟言。人主之柄在刑賞。賞一善而天下勸。罰一惡而天下懲。又言。僧道既爲出世法。何與官府罷僧道官 禦書秋谷二字以賜。建崇文閣于國子監。以宋儒周敦頤程灏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及故中書許衡。從祀孔子廟庭

  甲寅改元延祐元年诏科場。以經義取士。庶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敕各省專意訪求遺逸。苟得其人。先以名聞。後致之

  佛智法師 沙羅巴觀照。依癹思巴帝師薙染。習諸部灌頂法。又從著赤上師學大小乘。時刺溫蔔善秘密教。爲世所稱。投之盡得其道。所以善吐番音。兼解諸國文字。後因迦羅思巴帝師薦于世祖。命譯中國未備顯密諸經各若幹部。辭旨明辨。特賜大辨廣智之號。後加弘教佛智叁藏法師之稱。授師爲江浙等處釋教都總統。帝親勞送之。皇太子諸王嘗問法要。所譯之經朝廷皆刊行。是年十月五日示疾。賜鈔萬缗。敕太尉沈王視醫藥。謝卻之竟面佛坐逝。帝悼之賜給葬。遣使馳驿。送歸故裏建塔(高僧傳通載)

  普覺法師 姓趙氏。諱英辨。號普覺。弱冠受具戒。得慈恩宗于柏林潭法師。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大振聲馳四表。摧伏異見樹正法幢。而其資性真純。如玉含璞不加雕繪。人愛重之。致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爲無佛世之佛也。世祖聞其高風。降旨旌異。是年六月庚戌無疾辭衆坐寂。煥異景于易箦之夕。標奇迹于火化之余。塔于普覺寺之後。閱世六十有八。臘六十有一(佛祖通載) 十一月京師旱疫。帝問弭災之道。學士程钜夫舉湯禳桑林事以對。帝曰。此實朕之責也。赤子何罪。明日大雪。以西僧作佛事。疏放罪囚

  乙卯延祐二年正月。诏遣宣撫使。分十二道。問民疾苦。黜涉官吏 五月秦州山移十一月彗見紫微垣 赦天下

  丙辰延祐叁年。禮公哥羅斑藏蔔爲帝師

  賴祿孫負母避亂。盜至守母不去。事聞特賜旌表

  敕建旃檀瑞像殿 翰林承旨。程钜夫撰記。其略曰。蓋聞。道非有像作易者。必擬諸形容。法本皆空。度世者暫資于色相。謂如指空爲鏡。不若以鏡而谕空。即樹占風。將使識風以忘樹。是以雙林付囑舍利。以凡聖而遍分。千輻經行足迹亘古今而常在。非炫神通于幻境。實開方便于迷津。所謂由佛以念心。即心而即佛者也。旃檀瑞像佛之真像也。其猶萬影沈江。如如不異。孤光透隙。一一皆圓。夫豈擇地…

《釋鑒稽古略續集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