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镡津文集》五
卷第二镡津文集卷第叁 / 藤州镡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輔教編下
孝論
敘曰。夫孝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雖然其說不甚著明于天下。蓋亦吾徒不能張之。而吾嘗慨然甚愧。念七齡之時。吾先子方啓手足。即命之出家。稍長諸兄以孺子可教將奪其志。獨吾母曰。此父命。不可易也。逮攝衣將訪道于四方。族人留之。亦吾母曰。汝已從佛。務其道宜也。豈以愛滯汝。汝其行矣。嗚呼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極。何以報其大德。自去故鄉凡二十七載。未始不欲南還墳隴修法爲父母之冥贊。猶不果然。辛卯其年。自以弘法嬰難。而明年鄉邑亦嬰于大盜。吾父母之墳廬。得不爲其剽暴。望之漣然泣下。又明年會事益有所感。遂著孝論一十二章示其心也。其發明吾聖人大孝之奧理密意。會夫儒者之說。殆亦盡矣。吾徒之後學。亦可以視之也
明孝章第一
二叁子祝發方事于吾道。逮其父母命之。以佛子辭而不往。吾嘗語之曰。佛子情可正。而親不可遺也。子亦聞吾先聖人其始振也。爲大戒即曰。孝名爲戒。蓋以孝而爲戒之端也。子與戒而欲亡孝。非戒也。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衆善之所以生也。爲善微戒善何生邪。爲戒微孝戒何自邪。故經曰。使我疾成于無上正真之道者由孝德也
孝本章第二
天下之有爲者莫盛于生也。吾資父母以生。故先于父母也。天下之明德者莫善于教也。吾資師以教。故先于師也。天下之妙事者莫妙于道也。吾資道以用。故先于道也。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師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叁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飲食可無也。此不可忘也。吾之前聖也後聖也。其成道樹教。未始不先此叁本者也。大戒曰。孝順父母師。僧孝順至道之法。不其然哉。不其然哉
原孝章第叁
孝有可見也。有不可見也。不可見者孝之理也。可見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修其形容而其中不修。則事父母不笃惠人不誠。修其中而形容亦修。豈惟事父母而惠人。是亦振天地而感鬼神也。天地與孝同理也。鬼神與孝同靈也。故天地之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詐孝欺。佛曰。孝順至道之法。儒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至哉大矣孝之爲道也夫。是故吾之聖人欲人爲善也。必先誠其性而然後發諸其行也。孝行者養親之謂也。行不以誠則其養有時而匮也。夫以誠而孝之。其事親也全。其惠人恤物也均。孝也者效也。誠也者成也。成者成其道也。效者效其孝也。爲孝而無效。非孝也。爲誠而無成。非誠也。是故聖人之孝。以誠爲貴也。儒不曰乎。君子誠之爲貴
評孝章第四
聖人以精神乘變化而交爲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覺。故其視今牛羊。唯恐其是昔之父母精神之所來也。故戒于殺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懷親也。谕今父母則必于其道。唯恐其更生而陷神乎異類也。故其追父母于既往則逮乎七世。爲父母慮其未然則逮乎更生。雖谲然骸世而在道然也。天下苟以其不殺勸。則好生惡殺之訓。猶可以移風易俗也。天下苟以其陷神爲父母慮。猶可以廣乎。孝子慎終追遠之心也。況其于變化而得其實者也。校夫世之謂孝者。局一世而闇玄覽。求于人而不求于神。是不爲遠而孰爲遠乎。是不爲大而孰爲大乎。經曰。應生孝順心愛護一切衆生。斯之謂也
必孝章第五
聖人之道以善爲用。聖人之善以孝爲端。爲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爲道而不在其用。無道也。用所以驗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驗道而不見其道之溥善。能爲道乎。是故聖人之爲道也無所不善。聖人之爲善也。未始遺親。親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聖人爲能重其大本也。報其大恩也。今夫天下之爲道者孰與于聖人。夫聖人之道大臻。巍巍乎獨尊于人天。不可得而生也。不可得而死也。及其應物示同乎天人。尚必順乎人道。而不敢忘其母之既死。不敢拒其父之見命故方其成道之初。而登天先以其道谕其母氏。叁月複歸乎世。應命還其故國。示父于道而其國皆化。逮其喪父也。而聖人躬與諸釋負其棺以趨葬。聖人可謂與人道而大順也。今夫方爲其徒。于聖人則晚路末學耳。乃欲不務爲。孝謂我出家專道。則吾豈敢也。是豈見出家之心乎。夫出家者將以道而溥善也。溥善而不善其父母。豈曰道邪。不唯不見其心。抑亦孤于聖人之法也。經謂父母與一生補處菩薩等。故當承事供養。故律教其弟子得減衣缽之資而養其父母。父母之正信者可恣與之。其無信者可稍與之。有所訓也矣
廣孝章第六
天下以儒爲孝。而不以佛爲孝。曰既孝矣。又何以加焉。嘻是見儒而未見佛也。佛也極焉。以儒守之。以佛廣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孝其至且大矣。水固趨下也。洫而決之。其所至不亦速乎。火固炎上也。噓而鼓之。其所舉不亦遠乎。元德秀。唐之賢人也。喪其母哀甚。不能自效。刺肌瀝血。繪佛之像。書佛之經。而史氏稱之。李觀唐之聞人也。居父之憂。刺血寫金剛般若。布諸其人。以資其父之冥。遽有奇香發其舍。郁然連日。及之其鄰。夫善固有其大者也。固有其小者也。夫道固有其淺者也。固有其奧者也。奧道妙乎死生變化也。大善徹乎天地神明也。佛之善其大善者乎。佛之道其奧道者乎。君子必志其大者奧者焉。語不曰乎。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戒孝章第七
五戒始一曰不殺。次二曰不盜。次叁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飲酒。夫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則成其人顯其親。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一不修則棄其身辱其親。不亦不孝乎。夫五戒有孝之蘊。而世俗不睹忽之。而未始諒也。故天下福不臻而孝不勸也。大戒曰。孝名爲戒。蓋存乎此也。今夫天下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戒也者大聖人之正勝法也。以清淨意守之。其福若取諸左右也。儒者其禮豈不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其詩豈不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是皆言以其正也。夫世之正者猶然。況其出世之正者乎
孝出章第八
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不以佛道廣之。則爲善不大而爲孝小也。佛之爲道也。視人之親猶己之親也。衛物之生猶己之生也。故其爲善則昆蟲悉懷。爲孝則鬼神皆勸。資其孝而處世。則與世和平而亡忿爭也。資其善而出世。則與世大慈而勸其世也。是故君子之務道不可不辨也。君子之務善不可無品也。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此之謂也
德報章第九
養不足以報父母。而聖人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而聖人以道達之。道也者非世之所謂道也。妙神明出死生。聖人之至道者也。德也者非世之所謂德也。備萬善被幽被明。聖人之至德者也。儒不曰乎。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爲孝乎。曰君子之所謂孝也。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雖然。蓋意同而義異也。夫天下之報恩者。吾聖人可謂至報恩者也。天下之爲孝者。吾聖人可謂純孝者也。經曰。不如以叁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書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不其然哉。不其然哉。吾從聖人之後。而其德不修其道不明。吾徒負父母而愧于聖人也夫
孝略章第十
善天下道爲大。顯其親德爲優。告則不得其道德。不告則得道而成德。是故聖人辄遁于山林。逮其以道而返也。德被乎上下。而天下稱之曰有子若此。尊其父母曰。大聖人之父母也。聖人可謂略始而圖終善行權也。古之君子有所爲而如此者。吳泰伯其人也。必大志可以張大義。必大潔可以持大正。聖人推勝德于人天。顯至正于九向。故聖人之法不顧乎世嗣。古之君子有所爲而如此者。伯夷叔齊其人也。道固尊于人。故道雖在子而父母可以拜之。冠義近之矣禮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于母。母拜之。俗固本于真。其真已修。則雖僧可以與王侯抗禮也。而武事近之矣。禮曰。介者不拜。爲其拜而蓌拜也。不拜重節也。母拜重禮也。禮節而先王猶重之。大道烏可不重乎。俗曰。聖人無父。固哉小人之好毀也。彼[梳-木+目]然而豈見聖人爲孝之深渺也哉
孝行章第十一
道紀。事其母也。母遊必以身荷之。或與之助。而道紀必曰。吾母非君母也。其形骸之累。乃吾事也。烏可以勞君邪。是可謂笃于親也。慧能。好鬻薪以養其母。將從師。患無以爲母儲。殆欲爲傭以取資。及還而其母已殂。慨不得以道見之。遂寺其家以善之。終亦歸死于是也。故曰葉落歸根。能公至人也。豈測其異德。猶示人而不忘其本也。道丕會其世之亂。乃負母逃于華陰山中。丐食以爲養。父死于事。而丕往求其遺骸既至而亂骨不辨。道丕即祝之。遽有髑髅躍至其前。蓋其父之骸也。道丕可謂全孝也。智藏古僧之勁直者也。事師恭于事父。師沒則心喪叁年也。常超事師中禮。及其沒也。奉之如存。故燕人美其孝悌焉。故律製佛子必減其衣盂之資以養父母也。然此諸公不遺其親。于聖人之。意得之矣。智藏常超謹于奉師。蓋亦合于其起教之大戒者也。可法也矣
終孝章第十二
父母之喪亦哀。缞绖則非其所宜。以僧服大布可也。凡處必與俗之子異位。過斂則以時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導。叁年必心喪。靜居修我法。贊父母之冥。過喪期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營齋講誦如蘭盆法是可謂孝之終也。昔者天竺之古皇先生。居父之喪則肅容立其喪之前。如以心喪而略其哭踴也。大聖人也夫。及其送之。或舁或導。大聖人也夫。目犍連。喪母哭之恸。致饋于鬼神。目犍連亦聖人也。尚不能泯情。吾徒其欲無情邪。故佛子在父母之喪。哀慕可如目犍連也。心喪可酌大聖人也。居師之喪必如喪其父母。而十師之喪期則有隆殺也。唯禀法得戒之師心喪叁年可也。法雲在父母之憂哀慕殊甚。飲食不入口累日。法雲古之高僧也。慧約殆至人乎。其父母垂死。與訣皆號泣。若不能自存。然喪製哭泣雖我教略之。蓋欲其泯愛惡而趨清…
《镡津文集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