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四十七 ▪第2页
卷第四十五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六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大劫中備受衆苦。未曾暫舍。以殘業故來生龍中受是惡報。時華面龍聞是語已。大聲號哭舉身自投四肢布地。禮拜白佛。作如是言。我今至心從佛忏悔不敢覆藏。我今至誠入于骨髓。歸依佛法僧。乃至壽盡作優婆塞。佛言善哉善哉。如是歸依我者得盡彼業。此中死已值彌勒佛得于人身。于彌勒佛法中出家證羅漢果
慎禍部第叁
如舊雜譬喻經雲。昔有一國。五谷熟成人民安甯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于鄰國求覓買之。天神則化作一人。于市中賣之。狀類如豬。持鐵鎖系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臣便家家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叁叁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將殺。刺便不入。斫則不傷。剖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裏燒裏。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饑餓困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燒。男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部第四
如正法念經。孔雀菩薩告諸天衆。若有比丘畏于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酤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鬥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常數舍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系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诳人。不近巧僞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象人。不近魁脍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若人近不善 則爲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惡增尤甚
功德及惡相 今如是略說
若近于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于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諸惡業
慎過部第五
如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雲何比丘當速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系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舍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系念入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貓狸饑渴羸瘦。于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貓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貓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冢間不知何止。遂至于死。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系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已。欲火熾然燒其身心已。馳走狂逸不樂精舍舍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系心正念入村乞食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寤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又自愛經雲。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叁事出于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衆生。衆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魂靈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心爲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作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轹乎轍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又十住毗婆沙論雲。在家菩薩若見破戒之人不應生嗔輕慢之心。應生憐愍利益之心。方便勸止令生善心。苦谏不改而生誹謗。亦不得嗔妄見他過。故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衆生難可得知。自作自受何預于我。若欲知彼或自傷害。籌量衆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
佛告阿難。若人籌量于他即自傷身。如偈說曰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複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複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甯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知有善心 名爲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以賢善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是故經雲。勿輕未學。敬學如佛。唯有智慧可破煩惱。若稱量者則爲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于破戒人中不生嗔恚輕慢之心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一鼈遭遇枯旱湖澤幹竭。不能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鼈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鼈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鼈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
又法句喻經雲。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爲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淫泆。叁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墮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爲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賤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貴
老如白鶴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行穢褴縷 命疾脫至
不用後悔
頌曰
思慎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勖憂喜
感應緣(略引十一驗) 漢下邳周式 漢會稽句章人 漢諸暨吳詳 晉義興人周 晉淮南胡茂回 宋豫章胡庇之 宋泰始中張乙 宋襄城李頤 周宣帝宇文赟 齊京師釋慧豫 唐親衛高法眼
漢下邳周式。嘗至東海道逢一吏。持一卷書求寄載行十余裏謂式曰。吾暫有所過。留書寄君船中。慎勿發之。去後式盜發視書。皆諸死人錄。下條有式名。須臾吏還。式首視書。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勿視之。式叩頭流血。良久感卿遠相載。此書不可除卿。今日已去還家叁年。勿出門可得度也。勿道見吾書。式還不出已二年。余家皆怪之。鄰人卒亡。父怒使往吊之。式不得止。適出門便見此吏。吏曰。吾令汝叁年勿出。而今出門。知複奈何。吾求不見。連相爲得鞭杖。今已見汝無可奈何。後叁日日中當相取也。式還洟泣具道如此。父故不信。母晝夜與相守洟泣。至叁日日中時見來取便死(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漢時會稽句章人。至東野還。暮不及門。見路傍小屋然火。因投宿止。有一少女不欲與丈夫共宿。呼鄰人家女自伴。夜共彈箜篌歌戲曰
連綿葛上藤 一緩複一緪
汝欲知我姓 姓陳名阿登
明至東郭外。有賣食母在肆中。此人寄坐因說昨所見。母聞阿登。驚曰。此是我女。近亡葬于郭外
漢時諸暨縣吏吳詳者。憚役委頓。將投竄深山。行至一溪。日欲暮見年少女子彩衣甚端正。女雲。我一身獨居。又無鄉裏。唯有一孤妪。相去十余步耳。詳聞甚悅。便即隨去。行一裏余即至女家。家甚貧陋。爲詳設食。至一更竟。聞一妪喚雲張姑子。女應曰。諾。詳問是誰。答雲。向所道孤獨妪也。二人共寢息。至曉雞鳴。詳去。二情相戀。女以紫巾贈詳。詳以布手巾報。行至昨所應處過溪。其夜水大瀑溢。深不可涉。乃回向女家。睹不見昨處。但有一冢耳
晉義興人姓周。永和年中出都。乘馬從兩人行。未至村日暮。道邊有一新小草屋。見一女子出門望。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鮮潔。見周過謂曰。日已暮。前村尚遠。臨賀讵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爲然火作食。向有一更聞外有小兒喚阿香聲。女應曰諾。尋雲。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行雲。今有事當去。夜遂大雷雨。向曉女還。周既上馬。看昨所宿處。正見一新冢。冢口有馬屎及余草。周甚驚惋。至後五年果作臨賀大守(右此叁驗出續搜神記)
晉淮南胡茂回。此人能見鬼。雖不喜見而不可止。後行至楊州還曆陽城。東有神祠中正值民將巫祝祀之。至須臾頃。有群鬼相叱曰。上官來各迸走出祠去。回顧見二沙門來入祠中。諸鬼兩兩叁叁。相抱持在祠邊草中望。伺望沙門皆有怖懼。須臾沙門去。後諸鬼皆還祠中。回于是信佛。遂精誠奉佛(右此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時豫章胡庇之。嘗爲武昌郡丞。宋元嘉二十六年入廨。便有鬼怪。中宵籠月戶牖少開。有人倚立戶外狀似小兒。戶閉便聞人行。如著木屧聲。看則無所見。如此甚數。二十八年叁月舉家悉得時病。空中語擲瓦石。或是幹土。夏中病者皆著。而語擲之勢更猛。乃請道人齋戒竟夜轉經倍來如雨。唯不著道人及經卷而已。秋冬漸有音聲。瓦石擲人。肉皆青黯而不甚痛。庇之有一老奶。好罵詈。鬼在邊大嚇庇之迎祭酒上章施符驅逐。漸複歇絕。至二十九年鬼複來劇于前。明年承廨火頻四發。狼狽澆沃並得時死。鬼每有聲如犬。家人每呼爲吃嚂。後忽語吾似吳。叁更叩戶庇之問誰也。答曰。程邵陵。把火出看了無所見。數日二更中複戶外叩掌。便複罵之。雲答君勿罵我。我是善神非前後來者。陶禦史見遣報君。庇之雲我不識陶禦史鬼雲陶敬玄君。昔與之周旋。庇之雲吾與之在京日伏事衡陽又不嘗作禦史。雲陶今處福地。作天上禦史前後相侵。是沈公所爲此廨本是沈宅來看宅。聊複語擲狡狯。忿君攘卻太過乃至罵詈命婢使無禮向之複令祭酒上章苦罪狀之事徹天曹。沈…
《法苑珠林四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