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八十叁 ▪第2页
卷第八十一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二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等往昔來 造作衆惡業
或得生人道 竊盜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計算不能數
複受地獄苦 如是亦難計
或受畜生身 牛羊及雞犬
獐鹿禽獸等 爲他所殺害
喪身無崖限 未曾有少利
我等于今者 爲護聖戒故
分舍是微命 必獲大利益
我等今危厄 必定舍軀命
若當命終後 生天受快樂
若毀犯禁戒 現在惡名聞
爲人所輕賤 命終墮惡道
今當共立要 于此至殁命
假使此日光 暴我身命幹
我要持佛戒 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 掴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
我甯持戒死 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畋獵。漸漸遊行至諸比丘所系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諸比丘等深生慚愧。障蔽其身使人審知釋子沙門。何以知之。右肩黑故。即便還白言。大王。彼是沙門。非爲尼揵。即說偈言
王今應當知 彼爲賊所劫
慚愧爲草系 如鈎製大象
于時大王聞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青草用系手 猶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 默住不傷草
如林爲火焚 牦牛爲尾死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 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緣故 草系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 身自有力耶
爲祝所迷惑 爲是苦行耶
爲自厭患身 願速說其意
于是比丘。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 不敢挽頓絕
佛說諸草木 悉是鬼神宅
我等不敢違 是以不能絕
如似祝場中 爲蛇畫境界
以神祝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 我等不敢越
我等雖護命 會歸于磨滅
願以持戒死 終不犯戒生
有德及無德 俱共舍壽命
有德慧命存 並複有名稱
無德喪慧命 亦複失名譽
我等諸沙門 以持戒爲力
于戒爲良田 能生諸功德
生天之梯蹬 名稱之種子
得聖之橋津 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 欲壞戒德瓶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爲比丘解草系縛。而說偈言
善哉能堅持 釋師子所說
甯舍己身命 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 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 牟尼解脫尊
堅持禁戒者 我今亦歸命
感應緣(略引二驗) 梁沙門釋法聰 隋沙門釋法充
後南梁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南陽新野人。卓然神正性潔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馔。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築室方丈。以爲棲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初梁晉安王承風來問。將至禅室。馬騎相從。無故卻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後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變爲水。經停傾仰。時水滅堂現。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多弊虎災。請聰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叁歸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于此。王至期日設齋衆集。諸虎亦至。便與飲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魚。亦就手食。雲此是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左右數十壯人。夜來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樹止到其膝。執金剛杵將有守護。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來方以事首。遂表奏聞。初聰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馴服棲止。行往所及慈救爲先。因見屠者驅豬百余頭。聰叁告曰。解脫首楞嚴。豬遂繩解散去。諸屠大怒。將事加手。並仡然不動。便歸悔過罪。因斷殺業。又于漢水漁人牽網。如前叁告。引網不得。方複歸心空網而返。又荊州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後卒于江陵天宮寺。即是梁太初年也。其寺現有碑記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釋法充。俗姓畢。九江人也。常誦法華大品。末住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嘗安履。每勸僧衆無以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俗謠。然以寺基事重有不從者。充歎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緣。正教不行義須早死。何慮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爐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淨土。便于中虛頭忽倒上。冉冉而下處于深谷。不損一毛。寺衆不知。後有人上峰頂路望下。千有余仞聞人語聲。就而尋之。乃是充也。身命猶存口誦如故。迎還至寺。僧感死谏爲斷女人。經于六年方乃卒也。時屬隆暑屍不臭爛。時當開皇之末年也(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忍辱部第叁(此別四部) 述意部 勸忍部 忍德部 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忍之爲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殘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無嗔。且慈悲之道。救拔爲先。菩薩之懷。愍恻爲用。常應遍遊地獄代其受苦。廣度衆生施以安樂。豈容微複觸惱大生嗔恨。乃至惡眼出聲慘顔厲色。遂相捶打便以杖加。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于鸱枭。含毒逾于蜂虿。所以曆劫怨仇生生不絕也
勸忍部第二
如菩薩藏經雲。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能善根爲嗔害已。複當經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铠。以堅固力摧忿恚軍。舍利子。我今爲汝廣說其事。我念過去。爲大仙人。名修行處。時有惡魔。化作五百健罵丈夫。常尋逐我興諸惡罵。晝夜去來行住坐臥僧坊靜室聚落俗家。若在街衖。若空閑處。隨我坐立。是諸化魔以粗惡言毀罵诃責。滿五百年未曾休廢。舍利子。我自憶昔五百歲中爲諸魔羅之所诃毀。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
又成實論雲。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于過去爲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嗔。或爲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爲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雲。由觀五義以除嗔恚一觀一切衆生。無始已來于我有恩。二觀一切衆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叁觀唯法無衆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雲何複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雲何于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嗔
又報恩經雲。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爲此苦而發于惡心
成論雲。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
又四分律偈雲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爲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又遺教經雲。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
又經雲。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又書雲。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雲。贊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雲。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雲。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發已上皆當祝願慚愧奉受
又書雲。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雲。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雲。恕己可爲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知內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如經雲。佛爲衆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
又書雲天道無親唯仁是興。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厭離生死志求出世。是爲依內。若乖斯行翻爲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厭舍俗情欣慕高志。專崇叁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爲內。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教。便寤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淨與人。故經雲。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雲。君子讓而得之爲是義故。常須進勝他人。常須克責己躬也
忍德部第叁
如大寶積經雲。第叁忍辱有十事。一不觀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性。叁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饑渴苦樂等事。九斷除嗔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于忍
又月燈叁昧經雲。佛言。若有菩薩住于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叁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爲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于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又私呵叁昧經雲。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爲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叁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雲。複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爲四。一于求法時忍他惡罵。二于求法時不避饑渴寒熱風雨。叁于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
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雲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衆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己 諸天亦複知
引證部第四
如五分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便銜之。經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龜即嗔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 應毀反譽 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 終無複樂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嗔語致有死苦。今複嗔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雲。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粗犷言少誠信。佛敕羅雲。汝到…
《法苑珠林八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