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關中釋抄》二 ▪第6页
沙門道□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此惑獨非佛性乎。若以生死性即涅槃性。二乘有變易生死。何得此生死非涅槃性耶。且如嚴冬之月水結成冰仲春之時冰即為水。迷時煩惱覺了菩提理。況若斯更何惑意。況聲聞即指丈六為生死之身。大經雲。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唯此生死即涅槃煩惱即佛性之理盡矣 智度菩薩母者。智度者正見也。方便者萬行也。智而能信。法身始生焉 法喜已下至塗香等。明修持以增長摧滅一行明閑成雖知已下明答物也 女者權智。大非曲順物心如女。男者實智。正直百非俱破。如男子 發不受邪諂 弟子塵身者。菩薩昔明日迴為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之所策使。今成正覺智圓惑盡。諸塵勞門皆為佛事隨意策使。故如弟子也 無漏林樹者。離煩惱熱如蔭覆於樹得大清涼 覺意花者。此花結草花也。結惠果故。下花鬘之花。此莊嚴花。非結果花也 解脫者。此是九無礙九解脫。此已智慧斷非想既惑至第九解脫名智慧果也。下雲八難解脫者。此是攝定解脫非智慧法也。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外色。二內無色觀外色。叁淨解脫具足住身作證。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盡定解脫 七淨花者。惑心二淨在七方便位。見淨度疑淨分別道非道淨此叁世見道位。離身邊邪叁見名見淨。離疑名度疑淨。惑見取善識取邪道正道名分別道非道淨。行淨。世修道位離九地修惑名為行淨。七涅槃淨。世無學道 淨命生者。所言取命者。詐現異相於邪心活命名邪命也。離此邪命名淨命。謂淨心活命也。今言淨命生者。謂凡夫修禪為貪著。生於梵世無求出離。如此味禪名邪命也。若求涅槃厭患叁界而修禪者。此之正求惠命故雲淨命生也。食者智慧也。資養法身故。漿者禪定也。除欲渴愛故 淨心澡浴者。淨心有叁種。心淨已慶法禪者惑盡為淨一也。淨心觀佛魔不忻者信無疑為淨二也。今淨名好澡浴除罪者懺悔除罪叁也 或現劫盡燒等者。大叁災劫也 沼法師劫頌雲
論空成住壞 皆第二十增
劫將欲壞時 十九壞情類
唯一增減內 壞破器世間
有情居始壞 無間死不生
畜鬼東北西 次南贍部州
乃至化樂天 時經十九鹹
怖災不造惡 乃無愛欲心
地空諸有情 並習二禪定
有情既盡已 日熱四倍常
七日並現時 火災洞然起
梵眾次梵輔 怖畏生二禪
梵王最後生 爾時名劫壞
過空十二已 界內風漸生
天人劫欲成 次後大風起
倍廣量無數 厚十六洛叉
金剛不能壞 此名持界風
光音金藏輪 有及叁千界
如軸雨滿此 風遏不聽流
深十一洛叉(准此俱舍深十一億二萬)
風鼓成冰結 始作金剛輪
厚一億二萬(俱舍雲下八洛叉水凝結成金)
廣十億叁千(俱舍雲此水金輪廣結十二洛叉也)
四百踰繕那 次有金剛雲
注雨滿其內 先成梵王界
次第至四天 隨成有情位
妙高七山等 北西東及南
餓鬼及傍生 乃至地獄界
時經一增減 方名器世立
二禪福盡者 不生贍部州
身量既倍長 所餐唯地味
味沒食騰露 露隱食粳米
貪生故不消 即有諸便穢
身光貪故隱 日月由是生
男女形不同 因之起婬欲
分地護粳米 示與取盜生
立主憍置醫 殺罪由斯起
自護犯他色 因此有邪婬
十惡次第生 隨罪人叁惡
一人生無間 是名成劫滿
即起善惡報 便有集善人
先生北東西 初天至梵世
如是次第生 時經九十劫
一人初生梵 初名成劫初
漸次生忉利 乃名成劫滿
後增減二十 是即名住劫
八十度增減 方名一大劫
災火次第起 然後一風災
七七火七水 始有一風災
火先起無間 上壞於初禪
次七火一水 八劫壞二禪
以彼極光淨 壽命量如是
八七火七水 兼彼一風災
六十四大劫 壞叁禪遍淨
小叁災起時 八萬百減一
至叁十飢饉 年月日各七
二十劫疫災 日月亦經七
十兵日惟七 從此倍又增
增至八萬歲 是名為增極
總此增減極
是名一中劫(此小叁災已下頌即曰釋偏中劫有飢饉等文)
入不二法門
釋此品目略分叁別。第一釋門。第二釋不二。第叁釋入。初言門者。能通為門。故法花經雲。以佛教門出叁界苦。至理無言。言之者應物。物根不一。教亦多門。今分兩別。一叁乘差別門。叁車出火宅是也。二一乘圓悟門。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是今不二法門。即後一乘門。然總言不二法門。別即此叁十叁門。隨教別入會悟不二。若以理統收。亦可攝為四門。師子菩薩。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此言中存不二性即有門也。妙臂菩薩雲。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此言中是心如幻二心齊空即門也。電天菩薩曰。無明性即是明。存明即有亦不可取(遺明即空)此言中雙門亦有亦無門也。乃至善眼。若知一相是無相。亦不取無相。亦此門也。普守菩薩曰。我尚不可得非有一門也。非我何可得非無門也。此中二言各遺。遺已入真。即非空非有門也。諸門異說類入此四門攝之可見。是知至理亡言四句斯絕言以應物四句皆門也。理由言顯。顯理之言名門。言迹之與必有所寄。寄託之要總此四焉。故大論雲。般若波羅蜜猶如清涼池。四門皆入(此明悟理亡筌)又雲。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此偈明執文即理也)復次亦可託自他四句宣之。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亦是理即絕四也。教四起何者。德頂雲。見垢實性即無淨相(此自句門)此言中垢自性淨無別淨也。因有乘便有乘所。若無有我即無我所(此他句門)此言此中假我遺我所。即他句也。明相雲。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此前後等空。方得中際空也。珠頂王雲。住正道者即不分別是邪是正(此二共句門)此言中亡即共亡存共存故言共也德藏雲。有得為二。若死所得。則無取無捨(此無因句門)此言中更無因起直雲本無所得。故雲無因也。復次士黠若門。所以此中人人各說者。明隨悟之門必多。所證之理不異。乃至大佛頂諸菩薩各說之意亦然。花嚴經善等處處求善知識。一一善知識各各言。唯知此法門而入法界。亦其意也。故經雲。泥洹真法寶。眾生以種種門入。第二言不二法者。萬法雲雲其性不二實相即不二法。此法極理本自亡。各諸經立名亦隨經不一。此言不二。法花言一乘。花嚴雲法界亦如如真解脫法性。性空即理明智。亦曰本覺。故大論雲。彼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問。實相一法何故名多。答。法若有定名。一名不應多應物有多名。明知法無名也。小乘阿含等定二法門以要 語得無漏故捨垢取淨也。大品經叁乘共行十地等雙亡二邊同證無生名定不二。漸次大乘五十二位歷別修行內照無生不二。名外涉有即二名用。是即二名用。是即亦二亦不二。若圓妙大乘。未嘗不滅。未嘗不照。即照而是即。即二明不二。即不二明二。此等二不二皆不思議也。前諸經論皆是如來方便引物窮源盡性此為極矣。第叁釋入字。二雲入者。不二門者入悟。入悟解入理故名入也。不悟名不入。然論其真悟。了二空心無所得名盡相。雲何入不入。是悟體無假名宣悟既無。亦相等假名相說。諸經及此本文論入不同。亦作四句料簡。法花即雲出火宅出化城。此經即雲入不二門。亦雲入一切諸佛法門。言出者。迷繫縛如囚處獄。若了惑性空即縛自解。解即名出。然雖體本無生亦可借出以名之。此言入者明迷理。失真心逐妄境名出。若了妄即真證理名入。證雖無入可入 入以名之也。是即法花以脫惑為出。此經以會理為入是知二教未嘗同。二理未嘗異。又法花雲。其人近出未久之間。又雲。我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亦雲。而生叁界杇故火宅。此亦入亦出也。悟理脫縛出也。大悲垂化入也。故大經雲。來時善逝知時善逝故名善逝。此皆亦入亦出名入也 非出非入名入者。那羅延雲。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此非入非出名入也 見垢實性者。垢性自無。了垢無垢名垢實性 是動是念者。動者分別流動也。念者專一不分別也。不動則無念。有動即有念動。若即空何念之有也 金剛惠者 了達中道無生。則百非自決縛解永亡破惑窮源。名金剛也。即無生忍知之別名也 有漏無漏者。迷理滯惑名之為漏。悟理契真名為無漏。方便教以地前為漏。登地已上名無漏。小乘俱舍即見前名有漏。見道已者名無漏。此皆方便之說非至說也。今經以萬累即真理無餘惑。即惑而真故無有二。故雲。若得諸法等即不起漏不漏相也。生公亦雲。萬善理一同無漏。釋雲。夫萬善本有皆資理發理。既無異善不容二。但隨政惡因用生異名。論其解體明鑒而已。始雖未能兼用。終極自冥為一解脫。既以政惡為理。至於始涉一毫皆是無漏。譬明能除闇。故無闇不除。但明微闇盛。未能頓滅非明理不足矣。有為者叁界生滅有為也。涅槃寂滅無為也 從我起二者。以我一法為能待。即一切法為所待。斯則觸緣對境我皆為二矣。前諸菩薩能所皆剋相待。此即能待是剋。所待是漫也。下雲有所得為二即能所皆漫。斯則趣一法萬法皆待。故直雲有所得也 樂涅槃等。此樂厭為二。不明夫世間。何以故。前以明訖不可重也 非肉眼所見者。肇公。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此明不可肉眼見。但可惠眼悟解而已也
香積佛品
前不二法門品雙亡二邊明體。此雙流淨穢明用。何者為雙邪。娑婆化菩薩往彼眾香。請飯來化穢土。淨土之教流化穢土也。九百萬菩薩下至娑婆。請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將往香積當念如來。此即穢土之教遊彼淨國也。上來諸大士雖廣明垢淨無二。而惑者未能深信。故此中廣約淨土不同以明理體無二。復次上佛國品隨調伏眾生而取佛國之淨穢 故現事以驗之。今尋殊應之迹會不二之理也。復次上呵迦葉雲。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未見其事。惑者寧無疑乎。故此中示一鉢之飯而足眾會。又善吉章於法等者於食亦等於食等者於法亦等。聽者皆疑。法有悟道之解…
《淨名經關中釋抄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