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

「法華部·華嚴部」經文288卷10頁碼:P0574
西晉 竺法護譯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下 ▪第3页

  西晉月支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于興修普賢菩薩之行。而致衆生之界亦清淨。以其德本。譬如大雲降雨。慧澤而以時節。普益于衆生。菩薩亦如是。至于興法雲雨。普潤以菩薩之德行。以此像大定正受至于一切衆生。究竟清淨。然致衆敬。而永安快。而永度無極。永然度于普世。永然悅于普世。永然能斷一切狐疑。永然施行福田。常求來受明顯受聖。永然與菩薩。普智和同等分數。而建立不退之輪。永然致慧言。莫不受。普爲叁世衆生。而作依憑。永然爲法。而致固義普智興衆生無诤。所以者何。菩薩修具此諸法。爲佛所建。開法門界。無思無量。菩薩諸所言行。修慧之善爲普智故。爲衆生修善度一切故。修土之善以誓願故。修法之善建立之故。修其無畏無恐怯故。修其辯才宣布之故。以修于法廣演說故。修其總持于法自在故。修諸佛座順諸佛故。菩薩如是。住于此大定。于此諸德及余衆多。無得複無得。衆德億那術百千。而得清淨。以此大定之場。而顯威曜。承諸威神。己之德本。興顯以力。其慧之地。順入以力。于諸善友。興顯以力。一切魔事。轉之以力。于諸等行諸德之本。以其一力。于諸誓願。固以被铠力。如其種德本興起之力。過無盡世。以衆福以無降身之力。彼以此定正受。而行有十等像。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而等像也

  何謂十。一者謂色相衆好。以莊嚴身。彼菩薩而得等像。二者又彼菩薩光明幔網清淨。而得等像。叁者其彼菩薩神足感動。諸所化應。隨順衆生所應度。而示現等像。四者是菩薩無稱限身。無量色像。一切音聲。行應清淨。皆而等像。五者是彼菩薩建立諸佛土之清淨德。隨彼衆生罪福之行。順之普現等像。六者此彼菩薩隨一切衆生。諸所作行。以德力攝持。以無惑意。被服德铠。而現等像七者又彼菩薩以無盡辯才。隨諸衆生語言音聲。所知色行。順轉法輪。而現等像。八者又彼菩薩無斷無畏。極師子吼。爲一切衆生。說法以梵音聲。普悉等像。九者又彼菩薩所入句說。于叁世之積。明了神通。而亦等像。十者又彼菩薩以佛清淨力如來之境界。爲衆生而示現等像諸如來。是謂十也

  爾時等目菩薩。而謂普賢菩薩。若此族姓子其菩薩。以此像法。而得與俱者而致等像。于諸如來。豈非爲佛。豈非爲十力。豈非爲普智。豈非于諸法覺而等覺。豈非普眼。豈非于諸法本際而過慧。豈誰不信普賢菩薩誓願之行。豈非法界盡其所處。菩薩所興。而審谛。時普賢菩薩謂等目曰。善哉善哉。是族姓子。若此。如卿所言。其菩薩而現等像諸如來。豈非佛之謂也。如其族姓子。一切菩薩之場。去來現在而爲誓願爲有異發起耶。其慧處所。而不可得。于彼而有起佛耶。菩薩所修行。而無斷于諸如來。彼菩薩而有起耶。其力爲入諸如來不。其十力爲彼此耶。又其力。爲念想諸如來不。亦無止住普賢菩薩之行。彼此而興菩薩如彼諸法界所演說。而爲入邊際而雲普智。如彼諸法之說。種種所入。爲從外權行耳。亦無回還。又彼菩薩之謂。如其菩薩諸法之印。而知等行。若諸法爲有覺之覺。如彼菩薩于二無二行。了諸法之權慧。入諸法度無極權慧。而無回還。是乃謂菩薩。如彼菩薩。爲普眼之境界。曉普門之慧。爲從色生耶。而謂普眼之言耶。如彼菩薩普眼境界。而曉慧門。爲從色生耶。而謂普眼。如彼菩薩爲普眼境界之行。意無所行。如心起起而增益。而無遠離。是乃謂菩薩如彼菩薩。諸法以光曜而明顯。若以等地爲現。以無礙慧而念。念諸佛而謂菩薩。如彼菩薩。得致諸如來慧眼。可謂諸法致于正覺。如其菩薩。致如來正覺慧眼。而思觀之。而不限量。是謂菩薩。如其菩薩。行如來行。用一切如來。爲無二故。爲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亦無二之謂。如其菩薩。修如來神通。己自所建行。而無所行。是乃謂菩薩。如其菩薩。得住極世。至于有積。乃謂慧之積。如其菩薩。住于本積。除而分別。亦不求其本積。亦不妄有妄想。于諸法分別而行。此謂菩薩。如其菩薩。無動不動。無念不念。此乃謂興致德本。如彼菩薩。而具滿之興造廣大。而致清淨。亦無回還。于是而無斷絕。是乃普賢菩薩誓願之謂。如彼菩薩。于法界。解了無量以法本無。用一相行。以諸法無相。又彼菩薩。于法界住止之謂。其妄想菩薩在于流轉。如彼菩薩。于法界明了。無量曉達。入于法界。諸法各各。異相明曉。以無相。不起疲厭。至無數億劫。亦不懈退。以大悲心。悉濟普世。順化衆生。又是菩薩大士。爲普賢菩薩之謂也

  等目菩薩悅樂龍王品第十叁

  譬如族姓子。悅樂龍王。處于金山之面七寶之藏。以七寶而造作。周匝亦以七寶。以雪而覆之。其悅樂龍王悉白而皎潔。如雪之色。金色明曜。金色若畫色。莊飾白妙以覆之。垂以交露。以衆寶清淨網。而覆之。垂衆寶爲旒蘇。以七體而止立。是謂柔之所樂。是無穢之色像。睹者無厭。清淨無瑕。調柔性之謂也

  彼則天帝釋。于忉利自在者。方這有念。金色面山衆寶之藏。于彼忽不現。而住忉利帝釋天王之前。爾時天帝。即乘悅樂龍王。天帝釋尋隨上此龍王。爾時悅樂龍王。于其時。爲若幹變。而種種行現有叁十叁頭。于一一頭。各各有七牙。于一一之牙。而有七浴池。于一一浴池而現七百蓮華。于一一蓮華。現有七百玉女。如其一玉女。而悉歎歌。如天禮儀。雅同一商。而作音樂。帝釋天王。于其天堂。乘此一象。而至妙樹園。悅樂盡歡。在意馳遊。爾時帝釋天王。于一象上。在園觀而戲。從悅樂龍而下。至衆寶莊珓之堂。與諸玉女。和歌作樂。極意歡喜。快相娛樂。爾時悅樂龍王。現其威神。在忉利天。盡彼園觀。爲一象身耳。與諸玉女。而相圍繞。娛樂歡喜

  爾時悅樂龍王。娛樂已極。與諸天人。皆共交錯。皆與悅樂。龍威神被服而無異。及衆身相色像神炜。以無異。及其珓飾。所衣服。諸所一切。屈伸坐起。悅樂龍王。衆諸所有亦同無異。彼諸天人。與悅樂龍王。衆諸所有。亦同無異。如悅樂龍王所有。諸天人亦悉如之。如諸天所有。悅樂龍王亦悉如之。如忉利天人所食器。悅樂龍王複悉如之悅樂龍王亦不現化。而有紫金之像色。在于七寶之藏。天所化致此衆所有。至忉利天。而來爲帝釋天王。供養之故。悅豫而供養之。天樂而自有。以忉利衆所有悉有之。以衆化德。而無異。如是族姓子。菩薩大士。以普賢菩薩之行。修立誓願菩薩之定。衆寶珓莊。以菩薩七體之藏。而以趾立。從身放諸焰網明。擊法鈴以顯法幡。普悉化現那羅延身。致最無上誓願。爲師子步。以轉諸慧。整以法彩。而住諸藏。于諸菩薩。爲最上行。具滿諸行。而致誓願。以趣佛樹。修行誓願。而無斷絕。爲欲致普智之慧故。致普賢菩薩行願。修增廣大。以覺覺之故。于菩薩願行。而無回還。亦無懈止。又無斷息。亦無退轉。增益無量之大悲。以大乘願行。于一切無身。以上普賢之乘。行不舍精進。爲度當來一切衆生故。不斷普賢菩薩之德行。亦不見致道之時。道爲無得不得之門。無得之得。轉法之門。無得之得。種種行性之門。無得之得。種種衆生。至諸土處所。感動之門。又彼以無得之得。普入于諸土。現其生。亦悉現普賢之行。以無得之得。于如來道樹。而致正覺。以無得之得。爲諸菩薩衆。圍繞而行。以無得之得。至諸種種處所。于諸十方佛土現種種身像。尋時致正覺斯須致正覺。時間致正覺。以日致正覺。旬月致正覺。歲數無限。至于一劫。于其時。無得之得。于此諸數。而致正覺。觐詣諸如來足下。如是比諸土如來。而皆稽首。敬而禮之。供養承事。問諸佛事。于諸幻場。而有增益。以清淨修諸菩薩無量清淨行。以無得之得。修菩薩慧行。以菩薩種種感動。種種菩薩處所。菩薩種種慧方等。菩薩種種之微妙。菩薩種種神足無量之意。菩薩種種至諸處所。菩薩種種遊樂感動。菩薩種種法修其明顯。菩薩種種順導之化。彼普而示現菩薩之願行。亦不毀其本際。其普賢菩薩化一切衆生。諸情所有。以無得之得。修行清淨。以斷生死之輪。以聲聽聞語而清淨。以如來之耳。聞諸佛興佛法之音。受而行之。而皆過于叁世而無二。諸佛之種。皆而念之。普智之音聲佛法。而以分別。于諸處而無處。彼以法身。而以念之。一切菩薩諸行。以音聲受之。具滿其行。普賢之音聲。以等覺普智慧處。是族姓子。當觀普賢之行。以無懈斷菩薩之行。而無斷。以智之慧。而見諸佛。普賢菩薩之行。而無休息。而致普智之境界。如彼悅樂龍王。莫能動者。升于忉利。于彼興起。行至負乘。而甚娛樂。食天之快樂。不失衆諸極快之養。與諸婇女。而娛樂。悉現衆變。與忉利諸天。悉等一類。如是族姓子。菩薩以普賢之行。無毀大乘之場。不舍誓願。受諸佛境界。以普智而自樂。明了諸佛之行。曉解于無數無數無得。而悉清淨于諸土。而無住于佛法。而無我。亦無想念。等諸佛法。不起興二。明諸佛土。菩薩如是。現與諸佛等其去來現在菩薩之行。音聲無斷。其悅樂龍。爲若此處龍境界。複現天上。受彼極樂。如是族姓子。是像大德之法。立志以普賢大士行。菩薩無上誓願。當奉勤修。淨其內性。是謂族姓子。第十大定場廣博明顯無量菩薩之行。得其淨性。廣其大乘。此族姓子。普賢菩薩十定之場也

  佛說是普賢菩薩十德大道之定十無上要慧。普于十方諸佛國土。皆悉曠明。自然感動諸土。都悉率自莊嚴諸土菩薩及諸天人。悉作天上。無量倡樂。鹹悉歌歎普賢菩薩無量之德。明照諸土。衆冥莫不開避。十方諸地獄諸苦痛。登爾之時。莫不懈息。十方諸土如塵之數。諸衆生之類。鹹悉各各所在。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那術百千之衆。皆得無所從生法樂之忍。佛說是已。普賢大士等目菩薩。一切菩薩。及一切衆會。天龍鬼神。阿須倫。人與非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爲佛作禮而退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