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女所問經》四 ▪第2页
西晉月支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法不可盡
虛空尚可盡 風可尚執持
彼明辯才慧 則不可盡極
總持行如斯 攬攝一切法
名德不違心 不失于博聞
其十方諸佛 導師所說法
皆得于總持 慧心念不忘
于過去千劫 所聞大聖法
咨問真谛教 善學于總持
斯等總持然 辯才亦如之
智惠及諸根 逮成不退轉
以空印諸法 無著無所拔
以印印于空 故曰不退轉
虛空印諸法 清淨無所有
曉了此本際 以印不退轉
諸因緣法無 因緣其惟行
因緣則非真 谛相一切法
諸法相猶幻 猶如虛空相
以是相印之 印于不退轉
一切衆生行 色聲之禮節
一時普能現 覺了不退轉
于施舍無量 功德常無盡
供養虛空界 至誠命爲一
禁戒高無極 懷來致佛戒
無限無有量 等遊若虛空
一切衆生禁 學不學緣覺
及不退轉戒 十六分無倫
忍辱悉盡極 遵修無所生
成就此忍辱 逮成不退轉
精進無限量 方便不可極
悅可群萌類 精進爲大仙
常爲專志定 無亂善謹慎
普見一切法 無诤定叁昧
逮無礙智惠 淨除所睹處
得佛之尊行 淨土令成就
慧飛度無極 善學于善權
以佛印見印 遵修于道行
其行不可知 志性何所療
積行無邊際 開化于衆生
諸聲聞緣覺 一切魔異學
緣不能及知 大人之所行
彼不著諸行 感動神足定
解空無所有 皆讀逮所興
來過而出生 示現佛形像
坐于佛樹下 則轉于法輪
普現諸國土 面見十方佛
譬若如日月 等遊于虛空
示現取滅度 隨大信樂乘
不違示斯印 其印不退轉
無限如虛空 智慧普若斯
不退轉之法 曉了道如斯
于是寶女。說此頌已不退轉印時。叁千大千世界爲大震動。五千菩薩得不退轉受別之印。世尊則贊彼寶女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能演菩薩不退轉印
大乘品第十二
于是賢者須菩提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今斯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不複疑也。乃能有斯如此像類上妙辯才也。設不爾者無緣講說若茲深法。佛言。如是須菩提。誠如所雲。如斯寶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以逮法忍。乃得入斯大乘之行。于時寶女前問佛言。所雲大乘爲何謂乎。佛告寶女。所謂大乘弘廣之乘。慰撫一切衆生之類故。無有陰蓋。示現一切衆德異惠故離垢之乘。舍諸塵勞窈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脫門相故。顯曜之乘無欲著故。隨因緣乘脫所挂礙故。清淨之乘護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谛慎護定品之故。無漏之乘選惠品故。解脫乘者照解品故。等現一切諸法乘者。曉了度知見品之故。不進退乘者攝十力故。無懼乘者。四無所畏師子吼故。無所往至離處乘者。攝受諸佛十八不共殊勝法故。普平乘者。等行慈心加衆生故。無害乘者。則以正法抑製一切諸外學故。消除乘者。降伏一切魔官屬故。寂滅乘者壞塵勞故。降化乘者。伏陰魔故。離限乘者。越死魔故。殊勝乘者。棄天魔故。豪富乘者。則能具足施度無極故。無熱乘者。戒度無極則具足故。棄怨乘者。忍度無極則具足故。堅無壞乘者。進度無極則具足故。斷除一切諸所自在瑕玼之乘者。心離陰蓋故。所修乘者。寂度無極則具足故。一切善德一切智惠世俗之事度世之法所遭乘者。智度無極則具足故。普禦隨行一切乘者。權度無極則具足故。至無至乘趣滅度故。歸安乘者建八路故。其所至到無處乘者。遵修奉行觀寂之故。根力覺意具志乘者。一切諸魔及諸異學無瞻顔故。四神足乘。則能普現諸佛國故。等能超度正谛住乘。蠲除一切諸不善法。遵修衆行德善法故。善修謹慎意止乘者。無內怨故。假使不著叁界乘者。奉無漏故。不著有爲諸界乘者。逮得無爲顯曜界故。不舍道心禦善住乘。不樂一切聲聞緣覺所行惠故。超越乘者。則能施以無見頂故。莊嚴乘者功德成故。選擇衆生志性乘者。究竟慧故。闡門乘者。所可詞祀無所逆故。一味乘者等佛惠故。洪音乘者十方聞故。一切諸天普禮乘者。善修業故。釋梵四王所歎乘者。德無量故。其有悭貪能施乘者爲元首故。若有犯禁施惠戒乘者。謂大乘故。志懷嗔怒施忍乘者。不加害心于衆生故。其懈怠者施精進乘。被堅固铠未曾舍故。其亂心者施禅定乘。令心調定業仁賢故。其邪智者施正惠乘。博聞解故。惠施衆安除苦患乘。不造一切衆惡之故。佛之聖道無挂礙智無等倫惠所示現者。皆處一切諸乘頂故。以是之故爲大乘也。佛講說此大乘議時。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口說斯言。吾等亦當乘斯大乘。令無數人衆生之類。皆使得立于此大乘
于是寶女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其大乘者。有何塹路。而不疾歸諸通之惠。佛告寶女。行大乘者。有叁十二挂礙塹路。以此塹故不疾得成諸通之慧。何謂叁十二。樂聲聞乘(一)。志緣覺乘(二)。求釋梵處(叁)。倚著所生淨修梵行(四)。專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財寶悭貪愛吝 (六)。以偏黨心而施衆生(七)。輕易戒禁(八)。不念道心專精之行(九)。嗔恚之事以爲名聞(十)。其心廢逸(十一)。而心馳騁(十二)。不求博聞(十叁)。不察所造(十四)。貢高自大(十五)。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六)。不護正法(十七)。背舍師恩(十八)。棄舍四恩(十九)。離堅要法(二十)。習諸惡友(二十一)。隨諸陰種(二十二)。不勸助道(二十叁)。念不善本(二十四)。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五)。不以殷勤咨嗟叁寶(二十六)。憎諸菩薩(二十七)。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八)。不覺魔事(二十九)。習恃俗典(叁十)。不肯勸化于衆生類(叁十一)。厭于生死(叁十二)。是爲叁十二事違失大乘墮于塹路。其墮塹路不能疾成諸通之惠。又複寶女。其學大乘之威神德。以此之乘墮于塹路。所以者何。其于斯乘有爲之穢。不如所乘爲大乘者。則墮塹路。若以于彼無爲之德。如斯行乘爲大乘者。名聞之德。計于彼乘。于如來心即爲塵勞一切不順。于斯大乘悉墮塹路。其于斯乘著如來覺。德稱之故。如是乘者大乘之德故墮塹路。是故寶女。菩薩大乘當棄塵勞所慕法乘。以斯之法致淨大乘。當習此法思惟奉行合斯恢弘。何所是法淨致大乘。有叁十二法致淨大乘。何謂叁十二。于諸衆生無請之友故。真谛究竟爲他人故。志性堅強遵修衆德行不以厭至德成故。心無愦亂志性淨故。其身清淨威儀禮節無想念故。口言清淨言行相副故。其心清淨不舍道心故。布施清淨不望報故。戒行鮮潔護犯禁故。忍清淨者不惜身命故。精進清淨十力無畏具足故。禅定清淨一切塵勞無雜錯故。智惠清淨蠲除一切挂礙之故。清淨心者降伏一切衆魔之故。堅固行者度諸願故。習諸四恩不舍衆生故。于佛反覆護正法故。以不懈惓則能具足道品法故。所聞無厭具聖智故。其歡喜者轉加勝故無慢善聖以能致到無見頂故。于一切法無诤訟者。因緣報應所見和故。無貧匮者獲七財故所以不仆由自在故。德慧成就不失通故。滅除衆生之塵勞者。定于寂然成就之故。如來惠解所變化者具足觀故。睹叁脫門所示睹者。遵修于空無想願故。澹泊內者。令諸衆生覺了分別寂然惠故。興盡惠者不起法忍故。修行一切諸法要者。致受別故。佛言寶女。是爲叁十二法淨致大乘。說此叁十二事法品典時。七萬二千天與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于虛空百萬之衆咨嗟歎吒。雨于天華鼓諸伎樂。各各舉聲而歌頌曰。其有逮聞于此大乘名德之稱。斯等衆生振救建立諸佛之德。其聞信樂笃信以後。若執持者審谛奉行。複超此功
囑累品第十叁
于是天帝釋。梵忍迹天王。四大天王。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乃能善說深奧應議。講斯經典多所導利。滅諸陰蓋及衆塵勞。化不順議示導正義。以降魔怨。棄捐一切諸外異學。總攝一切諸佛之法。是故世尊。吾當受持于斯法典諷誦講說。若諸法師。攬受奉持此經卷。歸身手執若在其舍。書著竹帛宣布遠近。諸天龍神及揵沓惒。若信是經欲奉持者。當令斯袖寬弘無役。其不悅樂而察陰蓋者當令谛受。而使斯等不犯法師不有所娆。于是世尊告天帝釋梵忍迹天四大天王。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等乃欲將護法師。曉了志願已能將護于法師者。諸仁者等則爲擁護于正法矣。已能擁護于正法者。則爲擁護一切群萌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汝當受此經卷之品寶女所問正法之典。受持諷誦爲他人說。假使菩薩于百千劫。而行布施忍辱者。設有菩薩取是經法。受則上口而諷誦者爲他人說。建立大哀欲度衆生。具足大慈思惟經法立于忍辱。斯之獲德出彼福上。速疾得歸于此大乘。賢者阿難白世尊曰。吾尋奉受斯法典已。唯然大聖。斯之經法名曰何等。雲何奉行。佛告阿難。斯之經法。名曰真谛曉了義律達門之品當持。又名無量之德發意所說當持。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相。菩薩應時遵修法行。說不退轉輪印講演大乘當奉持之。聚會之品寶女所問當奉持之。阿難。汝若能持此法門品爲他人說。便獲無量名德諸法法之光曜。則爲衆生建立佛事。所以者何。是爲去來今現諸佛世尊究竟之法。佛說如是。寶女阿難一切衆會諸天人民阿須倫世間人聞經莫不歡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