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叁昧經》下 ▪第2页
後漢月氏叁藏支婁迦谶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有不念時。十者無有不叁昧時。十一者無有不知時。十二者無有不脫見慧時。十叁者過去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挂礙所見慧時。十四者當來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挂礙所見慧時。十五者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挂礙所見慧時。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是爲佛十八事。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複著。求法悉護學是叁昧者有十法護。何等爲十法護佛十種力。何等爲十種力一者有限無限悉知。二者過去當來今現在本末悉知。叁者棄脫定清淨悉知。四者諸根精進種種各異所念悉知。五者種種所信悉知。六者若幹種變無央數事悉知。七者悉曉悉了悉知。八者眼所視無所挂礙悉知。九者本末無極悉知。十者過去當來今現在悉平等無所適著。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從生法悉護。是菩薩得佛十種力。佛爾時頌偈言
十八不共正覺法 世尊之力現有十
設使奉行是叁昧 疾速逮此終不久
勸助品第十叁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持有四事。于是叁昧中助其歡喜。過去佛時持是叁昧助歡喜。學是經者自致阿耨多羅叁耶叁菩阿惟叁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歡喜如是。複次跋陀和。當來諸佛。求菩薩道者。于是叁昧中助歡喜。學是叁昧者自致阿耨多羅叁耶叁菩阿惟叁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如是。複次跋陀和。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佛。本求菩薩道時。于是叁昧中者助歡喜。學是叁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羅叁耶叁菩阿惟叁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福。令其與十方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共得阿耨多羅叁耶叁菩阿惟叁佛。持是叁昧助歡喜功德令其疾得是叁昧。作阿耨多羅叁耶叁菩阿惟叁佛得不久。佛告跋陀和。是菩薩功德。于是叁昧中四事助歡喜。我于是中說少所譬喻。譬如人壽百歲墮地行。至百歲無有休息時。其人行使過疾風。周匝四方上下。雲何跋陀和。甯有能計其道裏者不。跋陀和言。無有能計其道裏者。天中天。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佛告跋陀和。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諸國土。其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與佛。不如聞是叁昧。若有菩薩聞是叁昧。于是四事中助歡喜。其福出過布施佛者。百倍千倍萬倍億倍。若見不。跋陀和。是菩薩助歡喜。其福甯多不。用是故當知之。是菩薩助歡喜。其福甚尊大。佛爾時頌偈言
于是經教中 持有四事歡
過去及當來 現在諸世尊
勸助功德行 度脫諸十方
蜎飛之蠕動 悉逮平等覺
譬如此周匝 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歲 盡壽行不息
欲有計道裏 其數難度量
獨佛弟子知 不退轉菩薩
滿中珍寶施 不如聞是法
四事之勸助 其福出彼上
跋陀且觀是 四事之歡喜
布施億萬倍 不與勸化等
師子意佛品第十四
佛爾時告跋陀和。乃去久遠世時。其劫阿僧祇。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不可極阿僧祇。乃爾時有佛。名私诃摩提。怛薩阿竭阿羅诃叁耶叁佛。其威神無有與等者。安隱于世間。于經中之尊。天上天下。號曰天中天。于是國土空閑之處。是閻浮利國土豐熟人民熾盛樂。是時閻浮利內。廣縱十八萬拘利那術踰旬。是時閻浮利內。凡有六百四十萬國。爾時閻浮利有大國名跋登加。其國中有六十億人。私诃摩提佛在是國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诃摩提佛所。爲佛作禮卻坐一面。時私诃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爲說是叁昧其王聞是叁昧助歡喜。即時珍寶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時私诃摩提佛般泥洹後。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壽終已後。還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閻浮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寶。是時爲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叁昧。梵摩達太子。聞是叁昧助歡喜心。踴躍樂喜聞是經。持珍寶直百億。散是比丘上。複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時與千人俱。于是比丘所剃頭須作沙門。即于是比丘所從索學是叁昧。與千比丘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前後一反得聞是叁昧。是比丘輩聞是叁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歡喜功德。卻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聞是叁昧。自守學複教他人學。其人持是助歡喜功德。其後得作佛。名坻羅惟是逮怛薩阿竭阿羅诃叁耶叁佛。時是千比丘。從得阿耨多羅叁耶叁菩阿惟叁佛。皆名坻羅首羅郁沈怛薩阿竭阿羅诃叁耶叁佛。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佛告跋陀和。何人聞是叁昧不助歡喜者。何人不學者。何人不爲他人說者。何人不守者。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守是叁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薩在四十裏外。聞有持是叁昧者。菩薩聞之便當行求往到其所。但得聞知有是叁昧常當求之。何況乃得聞學者。若去百裏者。若遠四千裏。聞有持是叁昧者。當行學到其所。但得聞知。何況乃得聞學者。佛言。去人遠者常當自行求。何況去人十裏二十裏。聞有持是叁昧者。不行求學。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叁昧欲行至彼。聞求是叁昧者。當承事其師十歲百歲。悉具足供養占視是菩薩不得自用。當隨其師教。常當念師恩。佛言。我故相爲說之。若菩薩聞有是叁昧處去四千裏者。欲往到其所。設不得聞是叁昧者。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進行求故。終不複失佛道。會自致作佛見不。跋陀和。菩薩聞是叁昧念欲求不離。其得利甚尊。佛爾時頌偈言
我念過去有如來 人中尊號私诃末
爾時有王典主人 至于彼佛聞叁昧
至意黠慧聽此經 心悅無量奉持法
即以珍寶散其上 供師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歎言 我身于此當來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 亦當逮得是叁昧
用是福願壽終後 辄複來還生王家
爾時見尊大比丘 號曰珍寶智博達
應時從聞是叁昧 踴躍歡喜即受持
供以好物若千億 珍寶妙衣用道故
即與千人除須發 來志樂求是叁昧
同時具足八千歲 常隨比丘不舍離
一反得聞不複二 是叁昧者譬如海
執持經卷諷誦說 其所生處聞叁昧
用積累是功德故 當見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萬歲 所見諸佛辄供養
曾值諸佛六萬億 加複供養六千尊
聞所說法大歡喜 然後得見師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 見佛號曰堅精進
化無數億諸人民 度脫一切生死惱
諷誦學是法以後 便複見佛名堅勇
天上世間誦其稱 聞叁昧聲得作佛
何況受持誦說者 于衆世界無所著
廣宣分流是叁昧 未曾疑忘于佛道
此叁昧經真佛語 設聞遠方有是經
用道法故往聽受 一心諷誦不忘舍
假使往求不得聞 其功德福不可盡
無能稱量其德義 何況聞已即受持
設有欲求是叁昧 當念往時彼梵達
教習奉行莫退轉 比丘得經當如是
至誠佛品第十五
佛言。乃往昔時複有佛。名薩遮那摩怛薩阿竭阿羅诃叁耶叁佛。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泥洹後。是比丘持是叁昧。我爾時作國王刹利種。于夢中聞是叁昧。覺已便行求持是叁昧。比丘即從作沙門。欲得于是比丘所一反聞是叁昧。承事師叁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不得一反聞。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若曹。若曹當疾取是叁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叁昧。至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莫得有懈惓趣當得是叁昧。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衣被床臥。千萬珍寶以用上師。供養于師無所愛惜。設無有者當行乞食給師。趣當得是叁昧莫厭。佛言。置是所供養者此不足言耳。常當自割其肌供養于善師常不愛惜身。何況其余。當承事善師如奴事大夫。求是叁昧者當知是。得是叁昧已當堅持。常當念師恩。佛言。是叁昧難得值。正使求是叁昧至百億劫。但欲得聞其名聲不能得聞。何況得學者。轉複行教人。正使如恒邊沙佛刹。滿其中珍寶持用布施。其福甯多不。不如書是叁昧持經卷者。其福極不可計。佛爾時頌偈言
我自識念往世時 其數具足六萬歲
常隨法師不舍離 初不得聞是叁昧
有佛號曰其至誠 時知比丘名和輪
彼佛世尊泥曰後 比丘常持是叁昧
我時爲王君子種 夢中逮聞是叁昧
和輪比丘有斯經 王當從受此定意
從夢覺已即往求 辄見比丘持叁昧
即除須發作沙門 學八千歲一時聞
其數具足八萬歲 供養奉事此比丘
時魔因緣數興起 初未曾得一反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經法囑汝等 聞是叁昧疾受行
常敬習持是法師 具足一劫無得懈
勿難千億用道故 當得聞是法叁昧
衣服床臥若千億 比丘家家行乞食
以用供養于法師 精進如是得叁昧
燈火飲食所當得 金銀珍寶供養具
尚當自割其肌肉 以用供養況飲食
明者得法疾持行 受學經卷有反複
是叁昧者難得值 億那術劫常當求
所周旋處聞是法 當普宣視諸學者
假使億千那術劫 求是叁昧難得聞
設令世界如恒沙 滿中珍寶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說 敬誦功德過于彼
佛印品第十六
佛于是語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叁昧。聞者當助歡喜當學。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得學。當好書是叁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當善供養。何等爲佛印。所識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適。無所生。無所有。無所取。無所顧。無所往。無所礙。無所有。無所結。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羅漢辟支佛。不能壞不能敗不能缺。愚癡者便疑是印。是印是爲佛印。佛言。今我說是叁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輪鬼神龍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羅漢道。萬菩薩皆逮得是叁昧。皆逮得無所從生法樂。于中立。萬二千菩薩不複還。佛語舍利弗羅摩目犍連。比丘阿難。跋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诃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輪調菩薩。佛言。我從無央數劫求佛道以來。今以得作佛。持是經囑累若曹學誦持守無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薩學是叁昧者。當具足安谛學。其欲聞者當具聞。爲他人說者當具說。佛說經已。跋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羅摩目犍連。比丘阿難等。諸天阿須輪龍鬼神人民。皆大歡喜。前爲佛作禮而去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