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無行經》下 ▪第2页
姚秦龜茲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音聲愚癡音聲等
爾時華戲慧菩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以何因緣故皆等。文殊師利言。天子。于意雲何。貪欲音聲何者爲是。天子言。貪欲聲空如響。文殊師利言。汝知佛音聲亦複雲何。天子言。不出于空亦如響法。文殊師利言。以是因緣故我說二聲皆是平等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先世住初發意地。未入如是諸法相時。爲起何障礙罪。汝今說之。當來世假名菩薩聞汝所說障礙之罪。當自守護。文殊師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自說障礙之罪。惟聞之者當有憂怖。然其能滅業障之罪。亦于一切法中得無礙慧。世尊。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師子吼鼓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十萬億那由他歲。以叁乘法而度衆生。國名千光明。其國樹木皆七寶成。其樹皆出如是法音。所謂空音無相音無作音。無生音無所有音無取相音。以是諸法之音令衆生得道。其師子吼鼓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聲聞弟子皆得阿羅漢。諸漏已盡舍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得解脫。菩薩衆亦九十九億。皆得無生法忍。能善入種種法門。親近供養若幹百千萬億諸佛。亦爲若幹百千萬億諸佛之所稱歎。能度若幹百千萬億無量衆生。能生無量陀羅尼門。能起無量百千萬億叁昧門。及余新發菩薩意者不可稱數。其佛國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彼佛住世教化已訖入無余涅槃。滅度之後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皆不複出
爾時有菩薩比丘名曰喜根。時爲法師質直端正。不壞威儀不舍世法。爾時衆生普皆利根樂聞深論。其喜根法師于衆人前。不稱贊少欲知足細行獨處。但教衆人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性即貪欲之性。貪欲性即是諸法性。嗔恚性即是諸法性。愚癡性即是諸法性。其喜根法師以是方便教化衆生。衆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無嗔癡。以無嗔礙因緣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決定不壞。世尊
爾時複有比丘法師行菩薩道。名曰勝意。其勝意比丘護持禁戒。得四禅四無色定行十二頭陀。世尊。是勝意比丘有諸弟子。其心輕動樂見他過。世尊。後于一時勝意菩薩入聚落乞食。誤到喜根弟子家。見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爲居士子。稱贊少欲知足細行。說無利語過。贊歎遠衆樂獨行者。又于居士子前說喜根法師過失。是比丘不實以邪見道教化衆生。是雜行者。說淫欲無障礙嗔恚無障礙愚癡無障礙。一切諸法皆無障礙。是居士子利根得無生法忍。即語勝意比丘大德。汝知貪欲爲是何法。勝意言。居士。我知貪欲是煩惱。居士子言。大德。是煩惱爲在內在外耶。勝意言。不在內不在外。大德。若貪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者即是無生若無生者雲何言若垢若淨
爾時勝意比丘嗔恚不喜。從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語法多惑衆人。是人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聞佛音聲則喜。聞外道音聲則嗔。于梵行音聲則喜。于非梵行音聲則嗔。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淨音聲則喜。于垢音聲則嗔。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聖道音聲則喜。于凡夫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樂音聲則喜。于苦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出家音聲則喜。于在家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出世間音聲則喜。于世間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布施則生利想。于悭則生礙想。以不學佛法故。于持戒則生利想。于毀戒則生礙想。以不學佛法故。是時勝意比丘。出其舍已還到所止。衆僧中見喜根菩薩。語衆人言。是比丘多以虛妄邪見教化衆生。所謂淫欲非障礙嗔恚非障礙愚癡非障礙。一切法非障礙。爾時喜根菩薩作是念。是比丘今者必當起于障礙罪業。我今當爲說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緣。爾時喜根菩薩于衆僧前。說是諸偈
貪欲是涅槃 恚癡亦如是
如此叁事中 有無量佛道
若有人分別 貪欲嗔恚癡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菩提與貪欲 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門 平等無有異
凡夫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貪欲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見者
是人爲貪欲 將入于地獄
貪欲之實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實性 亦是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謂是無相
若能如是知 則爲世間導
若有人分別 是持戒毀戒
以持戒狂故 輕蔑于他人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見中
若住空閑處 自貴而賤人
尚不得生天 何況于菩提
皆由著空閑 住于邪見故
邪見與菩提 皆等無有異
但以名字數 語言故別異
若人通達此 則爲近菩提
分別煩惱垢 即是著淨見
無菩提佛法 住有得見中
若貪著佛法 是則遠佛法
貪無礙法故 則還受苦惱
若人無分別 貪欲嗔恚癡
入叁毒性故 則爲見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無生忍
若見有爲法 與無爲法異
是人終不得 脫于有爲法
若知二性同 必爲人中尊
佛不見菩提 亦不見佛法
不著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衆生 勿分別其性
一切諸衆生 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見 是則得成佛
其心不閑寂 而現閑靜相
是于天人中 則爲是大賊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若作如是願 我當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無明力所牽
佛法湛清淨 其喻如虛空
此中無可取 亦無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衆生
凡夫強分別 作佛度衆生
是人于佛法 則爲甚大遠
若見衆生苦 則是受苦者
衆生無衆生 而說有衆生
住衆生相中 則無有菩提
若人見衆生 是畢竟解脫
無有淫恚癡 知是爲世將
若人見衆生 不見非衆生
不得佛法實 佛同衆生性
若能如是知 則爲世間將
若人欲成佛 莫壞貪欲性
貪欲性即是 諸佛之功德
若人欲發心 隨順菩提道
莫自有分別 心異于菩提
發心即菩提 知是爲世將
若說外道惡 稱佛世中尊
是二說非異 知是爲世將
若人求菩提 是人無菩提
若見菩提相 是則遠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爲世間導
若人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即著衆生相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住于有見中
貪欲無內外 亦不在諸方
分別是空法 凡夫爲所燒
如幻如焰響 如夢石女兒
諸煩惱如是 決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爲狂惑
若求煩惱性 煩惱即是道
若有人分別 是道是非道
是人終不得 無分別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遠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一切有爲法 即是無爲法
是數不可得 無數故無爲
若以菩提心 自高無所畏
自念當作佛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離菩提寶印
若有但誦經 憶想作分別
不深思義趣 但爲貪名利
自念當作佛 必成無有疑
唯貪于名利 讀經住閑靜
分別少欲行 還爲貪心牽
若欲舍遠貪 不得遠于貪
若達貪實法 是人能離貪
不得法實際 雖長夜持戒
得諸無礙禅 不入佛法味
知法無有性 不壞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脫有見中
以無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終不毀于戒
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議
無量方便力 引導諸衆生
以一相法門 令入寂滅道
凡夫聞佛說 無我無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墮深坑
雖白衣受欲 聞是法不畏
勝于頭陀者 住在有見中
現在十方佛 利益諸世間
知法如虛空 皆以得菩提
若有無智者 樂于分別法
聞是實法者 則生疑怖畏
是人無量劫 備受諸苦分
說是諸偈法時。叁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人漏盡解脫。即時地裂勝意比丘墮大地獄。以是業障罪因緣故。百千億那由他劫。于大地獄受諸苦毒。從地獄出。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若幹百千劫乃至不聞佛之名字。自是已後還得值佛。出家學道而無志樂。于六十叁萬世常反道入俗。亦以業障余罪故。于若幹百千世諸根闇鈍。世尊。爾時喜根法師于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有國名寶莊嚴。于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勝曰光明威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于今現在。其勝意比丘今我身是。世尊。我未入如是法相門時。受如是苦分別苦顛倒苦。是故若發菩提心者。若發小乘心者。不欲起如是業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惱者。不應拒逆佛法。無有處所可生嗔礙。佛告文殊師利。汝聞是諸偈得何等利。世尊。我畢是業障罪已聞是偈因緣故。在所生處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得決定忍巧說深法。文殊師利。爲誰力故能憶如是無量阿僧祇劫罪業因緣。世尊。諸菩薩有所念有所說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從佛出
佛告文殊師利。若得佛十力。若有聞是經者等無有異。若得無生法忍聞是經者亦等無異。文殊師利言。如我知佛所說義。聞此經者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聞是經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但佛不廣說。何以故。不修道不精進者。如是惡人聞說是利則不能信受。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及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護念是經于未來世後五百歲。當令此經普宣流布皆得受持。魔若魔天不得其便。爾時佛欲護念是法故左右顧視。即時十方恒河沙無量國土六種震動。如是則爲護念是經。及十方恒河沙諸佛亦護念是經。說是經時十方國土中恒河沙等無量衆生得無生法忍。何況得聲聞無學者。何況住學地者。爾時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當以何名此經。雲何奉持。佛告阿難。是經名爲諸法無行。說是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摩诃薩。師子遊步菩薩摩诃薩。華戲慧天子等。一切菩薩衆及阿難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