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

「經集部」經文815卷17頁碼:P0787
西晉 竺法護譯

  《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上 ▪第2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施。若持戒者亦無所念常順禁戒。具足忍辱見人所作。是非悉忍。奉行精進修清白行一心禅思。曉了方便觀察智慧。複次天子。菩薩大士分別曉了。善權方便與聲聞俱。而開化之不樂所行。所修堅固與緣覺俱。不樂所行堅固其志。是爲四法。菩薩大士。致不可議善權方便。于是世尊即說頌曰

  曉了于二事  己身及他人

  當除吾苦患  療盡衆惱熱

  愍念于衆生  勸使在道心

  思惟一切法  演令入一義

  一切群生慶  合集于叁世

  普于諸佛德  悉當勸化之

  而悉曉了斯  皆以施衆生

  真心而惠施  猶以佛慧故

  一切所發心  悉勸助佛道

  不失于道心  見諸法悉脫

  察心及于道  不見有二事

  其相有所存  了心相同等

  法等故平等  不二無所有

  明知權方便  長益清白法

  其種無爲益  法界不可議

  志求于佛道  常以不厭倦

  不以心念心  吾長清白議

  不忘失道心  所作而勸助

  布施不望報  護戒無所念

  常修行忍辱  不立計有人

  恒奉行精進  身口心寂然

  禅定無所倚  智慧度無極

  開化解衆生  不處于顛倒

  嚴淨諸佛土  志性無剛強

  常志于佛道  于法無所舍

  咨受一切典  故慧不可議

  爲衆生說法  不著于文字

  造行如是者  速成佛無難

  心不想于空  不慢無所念

  無想無所願  不可稱限量

  知群黎所行  隨之因開化

  自在而布施  說法給所乏

  有施衆生  不言我獲  不高于戒

  不忽忍辱  不慢精進  不著禅定

  而于智慧  無所吝惜  常喜布施

  講論衆戒  遵修謙下  恒行勇猛

  雖奉禅思  永無所著  興發智慧

  而以布施  在于緣覺  聲聞之中

  菩薩大士  遊于此黨  假使處中

  有所造業  明眼達士  不樂彼行

  以能建立  如斯法者  是則名曰

  菩薩之行  曉了善權  不可思議

  所爲惠施  至無限量

  佛告天子。菩薩有四事法。一切諸法以爲一議入于一味所趣同等。入于一慧平等之說。何謂爲四。菩薩大士。曉了法界無所破壞。解諸法空而普遊至。于諸法議無所同像。平等吾我及于他人。曉了諸法悉爲憺怕。是爲四。曉了是慧所睹若此。于世俗法及度世法。靡不通達不造二觀。若罪若福有礙無礙。若聞不聞有爲無爲。于此諸法不造不觀。不見諸法有所受者。無凡夫法無羅漢法無若幹觀。其凡夫法不爲清淨也。不察羅漢法獨解明。不舉不下分別一議。趣憺怕門演暢講說。散一切法而于諸法不見散壞。修行一忍永無有二。以入一議普入諸法。所謂入者無所從生。是爲天子菩薩大士。得近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亦不念言我近若遠。所以者何。不處一議見異群黎。亦觀睹人與道別異。又思惟之人不可得爾乃是道。于是世尊即說頌曰

  而于法界  無所破壞  又彼法界

  無能散者  計如法界  諸人若斯

  但假有字  無有若幹  了諸法空

  則致響忍  其內若外  有爲無爲

  觀察斯法  悉無所有  分別一議

  皆知爲空  諸所現法  無所同像

  不著己身  及與他人  若不計念

  有吾我人  其行未曾  有若幹想

  修于寂然  志在憺怕  普觀一切

  諸法所存  于一切法  靖默無念

  遊于憺怕  而無所著  講說現在

  及度世事  彼則不興  造盡滅盡

  若福若罪  若聞不聞  不念于法

  不取音聲  不在有爲  亦不無爲

  常等一觀  不喜二事  不睹諸法

  有所受者  不得凡夫  及阿羅漢

  不說凡夫  癡穢不淨  此則名曰

  阿羅漢法  亦無所舉  不有所下

  分別一議  而悉寂然  曉了諸法

  皆無所壞  亦不毀散  一切法界

  不謂忍別  與空異耶  普知諸法

  一切悉空  不著于空  無倚了忍

  以入一議  悉了一切  此無所起

  其本清淨  如是行者  疾成佛道

  速得親近  無量正覺  不計有身

  不念道心  一切諸法  吾我及彼

  悉無所著  得平等覺

  佛告天子。菩薩有四事法。奉深禁戒行無放逸。何謂爲四。菩薩大士而自念言何謂禁戒。則順觀察思惟其議。若身行善。口言至誠。心念柔順。是爲禁戒。又複念言。何謂身善。何謂言誠。何謂心柔不犯身事而不殺生盜竊淫妷。是身行善。口不說非妄語兩舌惡口讒言。是口言誠。心不念非念余嗔恚邪見之事。是心念柔。彼谛觀察而自念言。假使不犯身口心者不可分別其處。所在青黃赤白紫紅之色。計于眼者不分別識。耳鼻口心亦複如是不分別識。所以者何。彼亦不生亦無生者。亦無起者亦無不起。設不有生無所生者。亦不有起。無所起者。則不堪任分別識法。又更念言。爾時察之則無所有。亦無有戒則無所行。已無所行則不可知。已不可知不當于彼有所倚著。造此行已則無所見。當爾之時不見有戒。已不見戒勸彼戒者亦無所見。是爲天子菩薩大士奉深禁戒。複次天子。若有菩薩曉不貪身。不處見身亦不睹見。修于持戒亦不犯禁亦無所著。複次天子。菩薩大士入深法藏在所護禁。威儀禮節行步進止。安詳順教是曰爲戒。不自見己之所興行。不見他人之過咎。是故名曰深妙之戒。複次天子。菩薩不犯于戒亦不毀戒又不弄戒。其反己者則以反戒。若不反己則不反戒。以不反戒則無所犯。已不犯戒則不弄戒便無所度。所以不弄不度戒者。了一切法悉度脫故。以度脫者則無有我亦不無我。既無有人何所度者。是爲四。于是世尊即說頌曰

  其身清淨  言無誤失  心念鮮明

  行無瑕穢  而常自護  謹慎于行

  彼菩薩者  乃謂奉戒  將順奉行

  于斯十善  聰明菩薩  若能護此

  則身口意  無所犯負  斯能名曰

  奉明達戒  其無所造  不起無生

  彼無形色  無有處所  已無像貌

  則無所住  便不可得  何所歸趣

  戒不有造  常如無爲  則不可以

  眼觀察之  耳無所聞  無鼻無舌

  身不可別  及心所念  設不分別

  于六根者  則達諸趣  無所依倚

  設如是觀  乃清淨戒  未曾逮戒

  有所立處  彼無有戒  無意無正

  護于禁戒  無吾我想  將養于禁

  亦無戒想  修深要戒  志得自在

  以能分別  所見身者  即不墮落

  六十二疑  其無所見  不睹處所

  雖奉禁戒  不自憍恣  則能順入

  深妙法藏  所行禮節  爲不妄想

  善修安詳  將順謹慎  其禁戒者

  無有異著  不倚吾我  亦不依戒

  已無吾我  則無禁戒  不念己身

  及與禁戒  如是乃謂  爲法器耳

  無吾我者  不依倚戒  不計身者

  不想念法  無身見者  無有戒心

  不犯戒者  無有脫禁  亦不建立

  于禁戒中  不計有身  則無戒想

  深妙之戒  謂無所犯  假使勇猛

  奉戒如是  彼則未曾  有所毀犯

  如是戒者  聖賢所歎  于一切法

  而無所著  愚騃之夫  住吾我想

  將護禁戒  言我畏慎  則失戒寶

  永無有余  便不度脫  叁界之患

  假使有人  除諸見網  則不見彼

  違失禁戒  其人心計  無有吾我

  順奉禁戒  不墮疑見  便不恐懼

  墮于惡趣  若使分別  禁戒如是

  則不睹見  犯禁戒者  不察吾我

  不見叁世  況當觀察  犯戒毀禁

  月氏天子白佛言。得未曾有。天中天。諸佛世尊道法微妙。無上正真甚深難及。菩薩所作第一巍巍。乃能奉修如此之法。而無所住亦無所修。除去一切諸所妄想離吾我念。行無數劫而不墮落聲聞緣覺。而不中道違失道意。具足佛法入不缺漏。雲何菩薩奉行何法修微妙典。于真本際而不取證。世尊告曰。天子聽之。菩薩有四事行深妙法。于真本際而不取證。何謂爲四。菩薩大士堅固志願。建立要行具一切智。奉修精進而不怯弱。不住立者不舍衆生。于大哀不斷教。善權方便勸衆德本。是爲四行深妙法于真本際而不取證。于是世尊即說頌曰

  其明智者  志願堅強  未曾違失

  往古所曉  爲一切智  精進殷勤

  終不處于  興廢異乘  奉行精進

  常無放逸  敢所遵修  心不怯弱

  亦不捐舍  一切衆生  而普等心

  群萌之類  常加愍哀  普世群黎

  能忍勤苦  意不轉移  志不欲令

  道教斷絕  猶如有人  積無數寶

  而善覺了  善權方便  勸一切德

  行無厭足  遊趣最要  懷于愍哀

  不于中間  滅盡諸漏  其有禀授

  于此經典  其菩薩者  名曰勇猛

  而常奉修  深妙之法  彼則未曾

  倚著本際

  月氏天子複白佛言。何謂菩薩奉行深要。佛告天子。于是菩薩未曾破壞凡夫之法。而普成就于佛道議。亦不謗毀凡夫之法。亦不睹見佛法長益。亦不遠離于凡夫法。亦不求慕。欲得佛道不興斯行。凡夫法異佛道異乎。亦不念言。凡夫之法瑕穢卑賤。佛之道法爲微妙乎。不作斯行凡夫之法則爲斯漏。佛之道法無穿漏乎。又複念言。凡夫之法及與佛法。二者俱法虛無寂寞但假號耳。思想致穢。凡夫之法亦無成就。諸佛之法亦無具足。凡夫之法而無有實亦無自然。諸佛之法悉無有實亦無自然。若欲理者凡夫之法。而無所知亦不無知不生無生。若觀察者推其本末。若以空慧無相之慧無願之慧。智慧明省是爲佛法。不可別知佛法所處。觀此本末彼悉則空。空不見空亦無所知亦無所觀。悉爲本淨無明故起。是以天子。法者無法諸法自然住立諸法憺怕。其憺怕法則無有二。其無二者則無凡夫。亦無聲聞亦無緣覺平等佛道。亦無所教深妙之行爲菩薩行。菩薩深修分別正教。無有一法非佛法也。所以者何。其言法者習俗爲法。無習俗言有所言者則無所得。其無所得則無所興。以無所興則無形教。一切諸法悉無形像。假使諸法無有限數不離佛法。是故天子。當作斯觀。一切諸法悉爲佛法無有想行。其念想行尋即興廢二事之識。是等之類以識爲行佛法無漏。亦複于彼而不想求。于彼生起聲聞之行。其解了者法界無塵亦無寂然。假使于法而不受法則無有法。其塵勞法及寂然法。豈可獲到塵勞寂然乎。欲作斯求終不可得。如是天子。假使菩薩曉了如是則爲名曰深妙之行。其于諸法及與佛法無所見者。以無所見則爲離見。其所見者爲無所見。假使菩薩如是觀者。魔及官屬不能得便。莫能勝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