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一 ▪第2页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造此論 谛舍及滅慧
是四功德處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谛者一切真實名之爲谛。一切實中佛語爲真實。不變壞故。我解說此佛法即集谛處。舍名布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二種施中法施爲勝。如佛告諸比丘。一當法施二當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爲勝。是故我法施時即集舍處。我若義說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惡業。又亦不起欲恚癡念及諸余結。障此罪故即名集滅處。爲他解說法得大智報。以是說法故即集慧處。如是造此論。集此四功德處。複次
我說十地論 其心得清淨
深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 心有清淨者
我亦深樂此 一心造此論
此二偈其義已顯不須複說。但以自心他心清淨故。造此十地義。清淨心至所應至處得大果報。如佛語迦留陀夷。勿恨阿難。若我不記阿難。于我滅後作阿羅漢者。以是清淨心業因緣故。當于他化自在天七反爲王。如經中廣說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汝說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悅。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爲十。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來今諸佛
爲諸佛子故 已說今當說
初地名歡喜 第二離垢地
叁名爲明地 第四名焰地
五名難勝地 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 第八不動地
九名善慧地 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 次後當廣說
此中者大乘義中。十者數法。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處。諸佛者。十方叁世諸如來。說者。開示解釋。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爲佛子。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歡喜故名歡喜地。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第叁地中廣博多學爲衆說法能作照明故名爲明地。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故名爲炎地。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第六地中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第七地中去叁界遠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第九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第十地中菩薩于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雨名法雲地。問曰。已聞十地名。今雲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習地。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于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于深心
悲心念衆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 當複度衆生
爲得十力故 入于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爲厚種善根。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叁生故名爲善根。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叁名不善根。阿毗昙中種種分別。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合爲十二。有心相應有心不相應合二十四。此中無漏善根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修集。余九菩薩地中修集。又未發心時久修集。或一心中有叁。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或但集心相應不集心不相應。或集心不相應不集心相應。或集心相應亦心不相應。或不集心相應心不相應。是諸善根分別。如阿毗昙中廣說。此中善根爲衆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爲善根。行于諸行者。善行名清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行。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名爲善行。何等爲七。一慚二愧叁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又經說諸禅爲行處。是故得禅者名爲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禅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衆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禅。又白衣在家亦名爲行。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衆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亦名資用。所謂布施忍辱質直不谄心柔和同止。樂無愠恨性殚盡不隱過。不偏執不佷戾。不诤訟不自恃不放逸。舍憍慢。離矯異。不贊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舍易教授。少欲知足樂于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德。是法味堅牢故名爲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故。爲初地資用。善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常多供養諸佛。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爲善供養諸佛。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守護者。常能慈愍教誨。令得增長善根。是名守護。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爲具足深心。問曰。無盡意菩薩。于和合品中。告舍利弗。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從一地至一地故名爲趣心。增益功德故名爲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爲頂心。攝取上法故名爲上心。現前得諸佛法故名爲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爲緣心。通達一切法故名爲度心。所願不倦故名爲決定心。滿所願故名爲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壞相故名調和心。無諸惡故名爲善心。遠離惡人故名不雜心。以頭施故名難舍心。救破戒人故名持難戒心。能受下劣加惡故名難忍心。得涅槃能舍故名難精進心。不貪禅故名難禅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名離慢大慢我慢心。不望報故是一切衆生福田心。觀諸佛深法故名無畏心。不障閡故名增功德心。常發精進故名無盡心。能荷受重擔故名不悶心。又深心義者。等念衆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爲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爲作侶。曲人中行于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無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衆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愠恚罪衆生中常作守護。衆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複次內心清淨故無有诳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于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爲衆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不可窮盡。汝今但說深心相何得不少。答曰。不少也。無盡意。總一切深心相在一處說。而此中分布諸地。此十住經。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今初地中說二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汝說何得不少。是事不然。悲心于衆生者。成就悲故名爲悲者。何謂爲悲。悼愍衆生救濟苦難。信解諸上法者。于諸佛法信力通達。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衆生者。一切諸法願爲其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發願。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衆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衆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泥。何能拯拔余人。又如爲水所[漂*寸]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如說
若人自度畏 能度歸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歸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後化人。又如法句偈說
若能自安身 在于善處者
然後安余人 自同于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何以故。如說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于彼
自舍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是故說自度已當度衆生。問曰。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願。答曰。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願。問曰。何等是佛十力。答曰。佛悉了達一切法因果名爲初力。如實知去來今所起業果報處名爲二力。如實知諸禅定叁昧分別垢淨入出相名爲叁力。如實知衆生諸根利鈍名爲四力。如實知衆生所樂不同名爲五力。如實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爲六力。如實知至一切處道名爲七力。如實知宿命事名爲八力。如實知生死事名爲九力。如實知漏盡事。名爲十力。爲得如是佛十力故。大心發願即入必定聚。問曰。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答曰。或有人說。初發心便有如是相。而實不爾。何以故。是事應分別不應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發心時。不應悉入于必定。或有初發心時即入必定。或有漸修功德。如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時不入必定。後修集功德值燃燈佛得入必定。是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是爲邪論。問曰。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說以是心入必定。答曰。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說初發心入必定中。問曰。是菩薩初心。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心雲何。答曰。是心不雜一切煩惱。是心相續不貪異乘。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是心一切衆魔不能破壞。是心爲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爲無常。是心無動能攝佛法。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動故。是心無比無相違故。是心如金剛通達諸法故。是心不盡集無盡福德故。是心平等等一切衆生故。是心無高下無差別故。是心清淨性無垢故。是心離垢慧昭明故。是心無垢不舍深心故。是心爲廣慈如虛空故。是心爲大受一切衆生故。是心無閡至無障智故。是心遍到不斷大悲故。是心不斷能正回向故。是心衆所趣向。智者所贊故。是心可觀小乘瞻仰故。是心難見。一切衆生不能睹故。是心難破能善入佛法故。是心爲住一切樂具所住處故。是心莊嚴福德資用故。是心選擇智慧資用故。是心淳厚以布施爲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難沮忍辱資用故。是心難勝精進資用故。是心寂滅禅定資用故。是心無惱害慧資用故。是心無嗔閡慈心深故。是心根深悲心厚故。是心悅樂喜心厚故。是心苦樂不動舍心厚故。是心護念諸佛神力故。是心相續叁寶不斷故。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初必定心。如無盡意品中廣說。是心不雜一切煩惱者。見谛思惟所斷二百九十四煩惱不與心和合故名爲不雜。是心相續不貪異乘者。從初心相續來。不貪聲聞辟支佛乘。但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名爲相續不貪異乘。如是等四十句論。應如是知。問曰。汝說是心常。一切有爲法皆無常。如法印經中說。行者觀世間空無有常而不變壞。是事何得不相違耶。答曰。汝于是義不得正理故作此難。是中不說心爲常。此中雖口說常。常義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諸善根不休不息故名爲常。生如來家者。如來家則是佛家。如來者。如名爲實。來名爲至。至真實中故名爲如來。何等爲真實所謂涅槃。不虛诳故是名如實。如經中說。佛告比丘。第一聖谛無有虛诳涅槃是也。複次如名不壞相。所謂諸法實相是。來名智慧。到實相中通達其義故名爲如來。複次空無相無作名爲如。諸佛來至叁解脫門。亦令衆生到此門故。名爲如來。複次如名四谛。以一切種見四谛故名爲如來。複次如名六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是六法來至佛地故名爲如來。複次谛舍滅慧四功德處。名爲如來。以是四法來至佛地故名爲如來。複次一切佛法名爲如。是如來至諸佛故。名爲如來。複次一切菩薩地喜淨明炎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名爲如。諸菩薩以是十地來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名爲如來。又以如實八聖道分來故名爲如來。複次權智二足來至佛故名爲如來。如去不還故名爲如來。如來者。所謂十方叁世諸佛是。是諸佛家名爲如來家。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名爲生如來家。又是菩薩必成如來故。名爲生如來家。譬如生轉輪聖王家有轉輪聖王相。是人必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亦如是生如來家。發是心故必成如來。是名生如來家。如來家者。有人言。是四功德處所謂谛舍滅慧。諸如來從此中生故。名爲如來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及方便。是如來家。如助道經中說
智度無極母 善權方便父
生故名爲父 養育故名母
一切世間以父母爲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爲家。有人言。善慧名諸佛家。從是二法出生諸佛。是二則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經中說。是二法俱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是母。是二和合名爲諸佛家。如說
菩薩善法父 智慧以爲母
一切諸如來 皆從是二生
有人言。般舟叁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複次般舟叁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叁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叁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爲家故無有過咎。轉于過咎轉于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叁界故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爲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爲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爲歡喜。答曰
如得于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叁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谛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懶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爲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叁渧。苦已滅者如大海水。余未滅者如二叁渧。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天王梵王沙門婆羅門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余苦如二叁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無始生死苦。如二叁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爲歡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十住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