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六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
問曰。忏悔勸請隨喜回向。應雲何作于晝夜中幾時行。答曰
以右膝著地 偏袒于右肩
合掌恭敬心 晝夜各叁時
以恭敬相故。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合掌。是事應初夜一時禮一切佛。忏悔勸請隨喜回向。中夜後夜皆亦如是。于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爲六時。一心念諸佛如現在前。問曰。作是行已得何果報。答曰
若于一時行 福德有形者
恒河沙世界 乃自不容受
若于一時中。行此事者。所得福德若有形者。恒河沙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叁千大千世界所不容受。如叁支經除罪業品中說。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諸佛。若複有人勸請諸佛轉法輪此福爲勝。又佛于般若波羅蜜隨喜回向品中說。善哉善哉須菩提。汝能作佛事。與諸菩薩說回向法。若菩薩作是念。如諸佛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何因緣故有。我亦如是隨佛所知所見回向。是人得福多。譬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衆生皆成就十善道。菩薩回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無比無等無等等。須菩提。置是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成就十善道。若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皆得四禅。其福比此。亦複最上最妙最勝。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如是。如法回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須菩提。置此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皆作辟支佛。若有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複有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其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衆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于恒河沙等劫。以一切樂具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一一菩薩皆亦如是。須菩提。于意雲何。是諸菩薩以此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如是福德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是福德有形。恒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是菩薩爲般若波羅蜜守護。以善根隨法性回向所得福德。先諸菩薩取相布施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先諸菩薩取相分別布施。皆是有量有數。又般若波羅蜜回向品中說。佛告淨居天子。置此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余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一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衆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意供養于恒河沙等劫。諸天子。若是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余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衆生皆亦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其一菩薩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于恒河沙等劫。是布施取相分別。如是諸菩薩各于恒河沙等劫。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意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皆是取相布施。若菩薩爲般若波羅蜜所護。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及聲聞五品。及諸凡夫人于中種善根。已種今種當種。盡和合稱量使無遺余。最上最妙最勝無等無等等不可思議隨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作是念。我是福德能至佛道。是福德于先取相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諸菩薩取相分別布施故。複有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複有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若人于恒河沙等劫惡口罵詈皆能忍受。于恒河沙等劫。身心精進除諸懈怠。攝心禅定無諸亂想。而皆取相不如菩薩如法性回向其福爲勝。是故如汝先說。作如是事得何等利者。得如是大福德聚。是故若人欲得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聚者。應行是忏悔勸請隨喜回向。不惜身命利養名聞。于晝夜中常應勤行。問曰。汝但說勸請隨喜回向中福德。何故不說忏悔中福德耶。答曰。于諸福德中。忏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回向與空無相無願和合無異。複次忏悔。如如意珠隨願皆得。如佛說。若人欲于婆羅門大姓中生。刹利大姓中生。居士大家中生。應如是忏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有人欲生四天王天上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陀天上化樂天上他化自在天上。亦應如是忏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生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人亦應如是忏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應如是忏悔罪業。若人欲得叁明六神通聲聞道中自在力盡聲聞功德彼岸。亦應如是忏悔罪業。若人欲得辟支佛道。亦應如是忏悔罪業。若人欲得一切智慧不可思議智慧無礙智慧無上智慧。亦應如是忏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是故當知忏悔有大果報。問曰。汝言忏悔除業障罪。余經中說。佛告阿難故作業必當受報。又阿毗昙中說。諸業因緣不空。果報不失不滅。又經說衆生皆屬業。皆從業有依止于業。衆生隨業各自受報。若現報若生報若後報。又業報經中閻羅王爲衆生說言。咄衆生。汝此罪非父母作天作沙門婆羅門作。汝自作自應受報。又賢聖偈中說
實法如金剛 業力將無勝
今我已得道 而受惡業報
又佛自說
大海諸名山 丘陵樹林木
地水火風等 日月諸星宿
若至劫燒時 皆盡無有余
業于無量劫 常在而不失
汝遇具相者 一切智人師
先所造罪業 已償其果報
今雖得值佛 垢盡證聖果
以余因緣故 木刺猶在身
是故不應言忏悔除業罪。答曰。我不言忏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我言忏悔罪則輕薄于少時受。是故忏悔。偈中說。若應墮叁惡道願人身中受。又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後世受惡形。或多疾病無有威德生下賤家貧窮家邪見家邪業自活家。生違意處多憂愁處。國土破壞聚落破壞。居家破壞所愛破壞。不遇善知識常不聞法不得利養。若得粗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賤之所信敬于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諸福時。多有障礙不得成就。諸根闇鈍習禅意亂。不得無漏覺意功德。不知經法隨宜所趣乃至惡夢償惡道報。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雲何是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墮地獄。雲何是人有罪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無拘閡。如是人有罪不複增長今世現受。譬如人以小器盛水。著一升鹽則不可飲。若複有人。以一升鹽投于大池尚不覺鹽味。何況叵飲。何以故。水多鹽少故。罪亦如是。偈說
升鹽投大海 其味無有異
若投小器水 堿苦不可飲
如人大積福 而有少罪惡
不墮于惡道 余緣而輕受
又人薄福德 而有少罪惡
心志狹小故 罪令墮惡道
若人火勢弱 食少難消食
此人雖不死 其身受大苦
若人身勢強 食少難消食
此人終不死 但受輕微苦
善福慧火弱 而有少惡罪
是罪無救者 能令墮地獄
有大福德者 雖有罪惡事
不令墮地獄 現身而輕受
譬如鴦崛魔 多殺于人衆
又欲害母佛 得阿羅漢道
今世輕受又如阿阇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師利因緣故重罪輕受。又如人毒蛇生時雨血。後漸長大意欲殺人眼看即死。若以氣噓亦死。是故時人號爲氣噓。是人命終時。舍利弗往至其所。心中嗔恚眼看不死噓亦不死。舍利弗身色方更光顯。心即清淨上下七觀。以是因緣命終之後七反生天上七反生人中。于後人壽四萬歲時。當得辟支佛道。身黃金色。時人謂是金聚來。欲斫取即命終涅槃。又如阿輸伽王。以兵伏閻浮提。殺萬八千宮人。先世施佛土故。起八萬塔。常于大阿羅漢所聽受經法。後得須陀洹道。即人身輕償。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意曠大。集諸功德故不墮惡道。是故汝先難若忏悔罪業。則滅盡無有果報者是語不然。複次若言罪不可滅者。毗尼中佛說忏悔除罪則不可信。是事不然。是故業障罪應忏悔
分別布施品第十二
菩薩能行如是忏悔勸請隨喜回向
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軟
即信佛功德 及菩薩大行
是菩薩以忏悔勸請隨喜回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于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複次
苦惱諸衆生 無是深淨法
于此生愍傷 而發深悲心
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衆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
念是諸衆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
是菩薩得悲心已作是念。是諸衆生常爲貪恚癡所病。以身心受諸苦惱。我當拔濟使離身心苦惱深埿。畢竟無生老病死患。得住安隱涅槃樂處。是故于此苦惱衆生生深悲心。以悲心故爲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
若菩薩如是 深隨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爲施勤精進
菩薩是求佛道。度苦惱衆生。念者隨名隨順慈悲不隨余心。深慈名遍。諸衆生念徹骨髓。所有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貪名欲得無厭惜名。愛著不欲與他斷名。離此叁惡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是故常應一心勤行無令放逸。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今隨所能作利益衆生。發堅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 有命若無命
轉輪天王位 無求而不與
乃至于男女 族姓好妻妾
年少甚端嚴 巧便能事人
恭順心柔和 愛念情甚至
惜之過壽命 求者皆能與
乃至身血肉 骨髓及手足
頭目耳鼻等 及身皆能與
是菩薩定心布施。凡所有外物。若有命若無命。無有乞而不與。無命物者金銀珍寶。乃至轉輪聖王位天王位。有命物者男女貴族好家年少妻妾。端嚴柔和恭敬善順。愛惜之至過于身命而能施人。如一切施菩薩所有外物及妻子等皆能施與。是菩薩乃至自身肉血頭目手足耳鼻。割肉出骨破骨出髓。如薩陀波侖。或舉身施與。一切所愛無過身者。亦能施與如薩和檀。如菩薩爲兔以身施與仙人。如屍毗王以身代鴿。問曰。是菩薩爲分別知布施及布施果報故。能以難事施。爲但以慈悲心所發故施。答曰
如是布施者 則得…
《十住毗婆沙論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