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昙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46卷28頁碼:P0001
北涼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阿毗昙毗婆沙論》四十九 ▪第3页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時解脫根勝故。時解脫于見到人勝故。問曰。學人起第二禅心現在前。無學人起初禅心現在前。爲展轉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無學人于學人人勝。學人于無學人地勝。聲聞起第二禅心心數法現在前佛起初禅心心數法現在前。爲展轉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佛于聲聞根勝。聲聞于佛地勝。欲界有四種變化心。謂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初禅地他心智。爲知此四種心不。答曰。或有說者知。所以者何。盡是欲界心故。複有說者。唯知初禅果。余則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不知

  是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有他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則知。若佛欲令鈍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鈍根者則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薩波達知舍利弗不知。薩波達則知。舍利弗不知。欲令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則知人不知。何以知之。有經說。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時。衆多比丘。置缽在露地。及世尊缽。亦在露地。爾時有一猕猴。從娑羅樹下。往詣衆多缽所。時諸比丘。恐破缽故。皆共遮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遮此猕猴。不破汝等缽也。爾時猕猴取世尊缽。徐還上樹。盛滿流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雜蟲故。爾時世尊。起世俗心。欲令去蟲。是時猕猴即知佛意卻在一面。除蜜中蟲。複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淨故。世尊複起世俗心。若此猕猴。以水作淨者。我則受之。是時猕猴即知佛心。以水作淨。佛便受之。以其淨故。爾時猕猴以世尊受其蜜故。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起舞卻行。墮坑而死。得生人中。于佛法出家。得阿羅漢道。名摩頭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毗奢。作偈贊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隨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諸禅深妙定  無有能知佛心者

  問曰。佛爲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不得。所以者何。世無二佛故。複有說者得。以能緣故。不以起現在前。辟支佛如渴伽獸角獨出世者。與佛無異。若作是說。衆多出世者。有緣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起現在前。聲聞有知聲聞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起現在前。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色界心。無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衆生或有生有滅。生者。生欲界色界衆生。及生無色界凡夫人。爲當得他心智不耶。答曰。以二事故當得。一以能緣。二以現前行。滅者。生無色界聖人。若涅槃者。爲當得他心智不。答曰。不當得。複有說者。當得。以能緣故。不以現前行。評曰。不應作是說。當得不現前行。甯當說不得。不當說得。不現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聲聞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聲聞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聲聞他心智所知。如經說。比丘當知。雪山中有如是處。猕猴所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處所猕猴能行人不能行。有處所猕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猶如境界。猕猴如辟支佛。人如聲聞。如是之義。今當顯現。見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法。有漏者知有漏。無漏者知無漏。已曾得者。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聲聞人他心智。見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聲聞。以方便現在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行者入見道作方便。聲聞入爲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道。聲聞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能知行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聲聞人爲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聲聞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爲見道作方便。辟支佛爲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知行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爲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滅比忍滅比智。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現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見道現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于叁種道。以總相知。亦以別相知。辟支佛亦知叁種道。于聲聞辟支佛道。以總相別相知。于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聲聞亦知叁種道。于聲聞道。以總相別相知。于辟支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問曰。聲聞見道谛時。爲見辟支佛佛道不。若見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若不見者。雲何得緣彼不壞信耶。答曰。應作是說見。問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耶。答曰。以總相智見。他心智是別相知故。一衆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知時爲知受體。爲知受諸刹那耶。若但知受體者。諸余受不被知者。雲何知耶。若知受諸刹那者。雲何自身非衆多耶。自身衆多者。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衆生一刹那受。如一刹那受。余一切刹那受亦爾。如受刹那。余心心數法刹那亦爾。如一衆生心心數法。余衆生心心數法亦爾。我他心智俱心心數法則多。一切衆生。如我心心數法多。所依身亦應多。答曰。應作是說。知受體。問曰。若然者。余所不知受。雲何知耶。答曰。若知余受。無有是處。知時唯知所知者。複有說者。知受諸刹那。問曰。若然者。雲何自身非衆多耶。答曰。多有何過。所以者何。如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一切衆生他心智體。亦有二十一種。知我心心數法。是故無過。問曰。他心智。爲緣過去緣未來緣現在耶。答曰。緣現在。問曰。若然者經本所說雲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答曰。經本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心智。而不說者。有何意耶。隨緣故說。過去者緣過去。未來者緣未來。若如所說。他心智知叁刹那。謂知現在刹那。次前滅者。次當生者。經本應作是說

  問曰。他心智爲緣一法。爲緣多法耶。若緣一法。經所說雲何通。如說。有欲心如實知有欲心。若一時知欲亦知心者。豈非知多法耶。余經所說複雲何通。如說。當世尊憶念時。遍知衆僧心之所念。若緣多法者。雲何體是叁念處耶。答曰。應作是說。緣于一法。問曰。若然者。佛經雲何通。如說。如實知有欲心。答曰。心與欲相應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知心不知欲。如觀垢衣。若觀垢則不觀衣。若觀衣則不觀垢。彼亦如是。余經複雲何通。如說。世尊當憶念時遍知衆僧心之所念。答曰。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觀一比丘心住寂靜道。次以比相智知諸比丘心亦爾。複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比相智知。乃以願智知。複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願智知。世尊得盡智時。得未曾得欲界不隱沒無記心心數法。亦不入禅。亦不起通現在前。當憶念時遍知諸比丘僧心。複有說者。知多法。問曰。若然者。雲何體是叁念處耶。答曰。初方便時是叁念處通。若滿足是總緣法念處。評曰。應作是說。一切他心智緣一法。是別相觀。緣現在緣他緣心心數法。見道中無。在修道中。不與空無相叁昧相應。不攝盡智無生智。無礙道中無他心智。法應如是。雲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憶念過去無數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問答。廣說如他心智。雲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相者是前時有。如是貌者是中有。複有說者。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時有。所以者何。前時有可示此是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差別貌。如經說

  佛告阿難。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設者。名色身。若無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設。有對觸不。答言。不也。彼經說。內入是相外入是貌。複有說者。彼經說。內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內入故。說諸識相差別。如說除上爾所事。是中無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說。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禅。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者是所緣。如偈說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閻浮檀金  無能說其過

  是中說慧名相貌。過去無數生者。是說念前世智境界。應說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應說二。謂已曾得未曾得。應說叁。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應說六。已曾得有叁種。未曾得有叁種。謂上中下。應說八。初禅地有二種。謂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禅地亦如是。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說十二。初禅有叁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如是。應說十八。謂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應說二十四。初禅有六種。謂已曾得有叁種。未曾得有叁種。乃至第四禅亦如是。應說叁十六。初禅有九種。乃至第四禅亦如是。應說七十二。初禅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乃至第四禅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則有無量無邊念前世智。此中因總說一念前世智而作論。問曰。念前世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處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處。如阿那波那念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憶前生念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憶前生念。除色想體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智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念前世智體性。乃至廣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昙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