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本》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4卷31頁碼:P0132
唐 玄奘譯

  《攝大乘論本》下 ▪第2页

  無著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受法義

  次第譬叁智  應知加行等

  如人正閉目  是無分別智

  即彼複開目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  是無分別智

  于中現色像  後得智亦爾

  如末尼天樂  無思成自事

  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

  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

  與境無有異  智成無分別

  應知一切法  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無

  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複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于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勝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雲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叁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別。謂于蘊等法無分別故。二由非少分差別。謂于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叁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爲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余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五由無上差別。謂于此上無有余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爲體  由五相勝智

  世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于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攝大乘論本果斷分第十

  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又此轉依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二通達轉。謂諸菩薩已入大地。于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六地。叁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于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不舍故。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劣乘同解脫故。是爲過失。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于最勝生及叁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爲功德

  此中有多頌

  諸凡夫覆真  一向顯虛妄

  諸菩薩舍妄  一向顯真實

  應知顯不顯  真義非真義

  轉依即解脫  隨欲自在行

  于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爾時由此證  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  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槃  非得非不得

  攝大乘論本彼果智分第十一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謂由叁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叁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此中說一嗢拖南頌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明諸佛

  諸佛法身以何爲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轉依爲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于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二白法所成爲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叁無二爲相。謂有無無二爲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爲無爲無二爲相。由業煩惱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爲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爲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此中有二頌

  我執不有故  于中無別依

  隨前能證別  故施設有異

  種姓異非虛  圓滿無初故

  無垢依無別  故非一非多

  四常住爲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五不可思議爲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複次雲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資糧。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複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複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略由叁處。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  皆由等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  故求喜者應等證

  由能無量及事成  法味義德俱圓滿

  得喜最勝無過失  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故。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叁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诤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叁不護叁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此中有多頌

  憐愍諸有情  起和合遠離

  常不舍利樂  四意樂歸禮

  解脫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脫歸禮

  能滅諸有情  一切惑無余

  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禮

  無功用無著  無礙常寂定

  于一切問難  能解釋歸禮

  于所依能依  所說言及智

  能說無礙慧  常善說歸禮

  爲彼諸有情  故現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禮

  諸衆生見尊  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  開導者歸禮

  攝受住持舍  現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禮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于此诳衆生  摧魔者歸禮

  能說智及斷  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余  外道伏歸禮

  處衆能伏說  迷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  攝禦衆歸禮

  遍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一切時遍知  實義者歸禮

  諸有情利樂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虛  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  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禮

  由行及由證  由智及由業

  于一切二乘  最勝者歸禮

  由叁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  皆能斷歸禮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複與所余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  一切地皆出

  至諸衆生上  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  相應現世間

  及衆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

  複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此中有多頌

  佛無生爲生  亦無住爲住

  諸事無功用  第四食爲食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堅業堅業  諸佛具叁身

  現等覺非有  一切覺非無

  一一念無量  有非有所顯

  非染非離染  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

  諸佛過諸蘊  安住諸蘊中

  與彼非一異  不舍而善寂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衆生罪不現  如月于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或現等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

  佛于非聖法  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  最勝自體住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于一切身現  非六根所行

  煩惱伏不滅  如毒咒所害

  由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煩惱成覺分  生死爲涅槃

  具大方便故  諸佛不思議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此中有頌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種決定轉  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叁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此中有二頌

  圓滿屬自心  具常住清淨

  無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樂

  遍行無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應修一切念

  複次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叁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義利。蠲除一切煩惱災橫。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

  如是現示清淨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住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複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複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于一切時能作五業。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于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二者救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叁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置于如來聖教中故。四者救濟薩迦耶爲業。授與能超叁界道故。五者救濟乘爲業拯拔欲趣余乘菩薩及不定種性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事性行  別故許業異

  世間此力別  無故非導師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二頌

  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  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  故成有多佛

  雲何應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頌

  一切障脫故  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  畢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叁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六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道理。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于受用欲塵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叁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但于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即應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既不施設無教無理。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故。如二輪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  多處胎平等

  爲顯一切種  成等覺而轉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遇失故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永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亦爾。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爲令舍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叁爲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爲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于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轭故。此中有二頌

  由所作究竟  舍不樂涅槃

  離輕毀諸佛  深生于渴仰

  內自發正勤  爲極速成熟

  故許佛化身  而非畢竟住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  有情若舍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  斷如是因不應理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攝大乘論本卷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