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11卷31頁碼:P0813
後魏 勒那摩提譯

  《究竟一乘寶性論》一 ▪第3页

  後魏中印度叁藏勒那摩提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中見高下  而空不如是

  佛中見一切  其義亦如是

  次說地譬喻。偈言

  一切諸草木  依止大地生

  地無分別心  而增長成就

  衆生心善根  依止佛地生

  佛無分別心  而增廣成就

  佛聲猶如響  以無名字說

  佛身如虛空  遍不可見常

  如依地諸法  一切諸妙藥

  遍爲諸衆生  不限于一人

  依佛地諸法  白淨妙法藥

  遍爲諸衆生  不限于一人

  究竟一乘寶性論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衆生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得無量功德  故勝諸世間

  若有人能舍  魔尼諸珍寶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爲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若複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複能信  過施福無量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爲求佛菩提  如是無量劫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若複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複能言  過戒福無量

  若人入禅定  焚叁界煩惱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若複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複能信  過禅福無量

  無慧人能舍  唯得富貴報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修行斷諸障  悲慧不能除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聞法爲慧因  是故聞法勝

  何況聞法已  複能生信心

  我此所說法  爲自心清淨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我此所說法  亦爲攝彼人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依佛法光明  慧眼者能見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能令修行者  遠離于叁界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佛說是正經  余者顛倒說

  雖說法句義  斷叁界煩惱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縛

  又于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世典善言說  彼叁尚可受

  何況諸如來  遠離煩惱垢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以離于諸佛  一切世間中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問曰。以何因緣有此謗法。答曰。偈言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著供養恭敬  唯見于邪法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衆生

  不信于大乘  故謗諸佛法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因陀羅礔礰  刀杖諸惡獸

  虎狼師子等  彼但能斷命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以系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若複有余人  誹謗甚深法

  彼人無量劫  不可得解脫

  若人令衆生  覺信如是法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回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叁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依此諸功德  願于命終時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余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論曰。第一教化品。如向偈中已說。應知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唯一品。初釋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應知偈言

  佛法及衆僧  性道功德業

  略說此論體  七種金剛句

  此偈明何義。言金剛者。猶如金剛難可沮壞。所證之義亦複如是。故言金剛。所言句者。以此論句。能與證義爲根本故。此明何義。內身證法無言之體。以聞思智難可證得。猶如金剛。名字章句以能诠彼理中證智。隨順正道。能作根本故。名爲句。此複何義。有二義故。何謂二義。一難證義。二者因義。是名爲義。金剛字句應如是知

  又何謂爲義。何謂爲字。義者。則有七種證義。何謂七義。一者佛義。二者法義。叁者僧義。四者衆生義五者菩提義。六者功德義。七者業義。是名爲義。是故經言。又第一義谛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何況名字章句故。所言字者。隨以何等名字。章句。言語。風聲。能表。能說。能明。能示。此七種義。是名爲字。是故經言。又世谛者。謂世間中所用之事。名字章句言語所說故。又此七種金剛句義。如諸經中廣說應知。應雲何知依佛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能得見故。依法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法者。非可說事。以是故非耳識所聞故。依僧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僧者。名爲無爲。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贊歎故。依衆生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言衆生者。乃是諸佛如來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以正智慧不能觀察衆生之義。何況能證毛道凡夫。于此義中唯信如來。是故舍利弗。隨如來信此衆生義。舍利弗。言衆生者。即是第一義谛。舍利弗言。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舍利弗言。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依菩提義故。經中說言。世尊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名涅槃界。世尊言。涅槃界者。即是法身故。依功德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義者。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舍利弗。如世間燈。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法身之義亦複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故。依業義故。如來經中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所作業自然行故。如是等名略說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體相應知。是故偈言

  七種相次第  總持自在王

  菩薩修多羅  序分有叁句

  余殘四句者  在菩薩如來

  智慧差別分  應當如是知

  此偈明何義。以是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一切佛法廣說其相。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中叁句。余四句在彼修多羅菩薩如來法差別分。應知雲何序分有初叁句。彼修多羅序分中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衆。如是叁種根本字句。次第示現佛法僧寶。說彼叁寶次第生起成就。應知余四句者。說隨順叁寶因。成就叁寶因。應知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于八地中。十自在爲首。具足得一切自在。是故菩薩坐于道場勝妙之處。于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經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故。以諸菩薩住九地時。于一切法中。得爲無上最大法師。善知一切諸衆生心。到一切衆生根機第一彼岸。能斷一切衆生煩惱習氣。是故菩薩成大菩提。是故經言。善轉法輪故。以諸菩薩于第十地中。得住無上法王位。後能于一切佛所作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是故經言。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衆故。彼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衆。即彼經中次後示現。是故經言。與大比丘衆俱。如是乃至複有無量菩薩衆俱。如是次第。善能教化聲聞位地及佛菩提。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如是畢竟有無量功德。又說聲聞菩薩諸功德已。次說諸佛如來不可思議叁昧境界。又說諸佛如來叁昧境界已。次說無垢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又說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已。次說大衆雲集種種供養贊歎如來。雨種種衣。雨種種華。雨種種香。如是等。示現佛寶不思議事。應知又複次說妙法莊嚴法座。又說妙法莊嚴法座已。次說法門名字及示現功德。此明法寶功德差別。應如又複次說諸菩薩摩诃薩疊共叁昧行境界。示現種種功德。此明僧寶功德差別。應知又複次說如來放大光明授諸菩薩摩诃薩太子法王位職。又複次說與大無畏不怯弱辯才。又複贊歎諸佛如來第一功德。又複次說最上第一大乘之法。示現如實修行彼大乘故。于法中證果即彼叁寶無上功德次第差別。序分中義大都已竟。應如是知。已說自在王菩薩修多羅序分中叁寶。次說佛性義。有六十種法。清淨彼功德。何以故。以有彼清淨無量功德性。爲清淨彼性。修六十種法。爲此義故。十地經中。數數說金。以爲譬喻。爲清淨彼佛性義故。又複即于此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說如來業已。次說不清淨大毗琉璃摩尼寶喻。是故經言。善男子。譬如善巧摩尼寶師。善知清淨大摩尼寶。向大摩尼寶性山中。取未清淨諸摩尼寶。既取彼寶。以嚴灰洗。嚴灰洗已。然後複持黑頭發衣。以用揩磨。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以辛味飲食汁洗。食汁洗已。然後複持衣纏裹木以用揩磨。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後複以大藥汁洗。藥汁洗已。次後複更持細軟衣。以用揩磨。以細軟衣。用揩磨已。然後遠離銅鐵等礦毗琉璃垢。方得說言大琉璃寶。善男子。諸佛如來亦複如是。善知不淨諸衆生性。知已乃爲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爲驚怖彼樂世衆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爲說空無相無願。令彼衆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爲足。勤未休息。次複爲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波羅蜜行。謂不見叁事。令衆生入如來境界。如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故。名無上最大福田。又複依此自性清淨如來性故。經中偈言

  譬如石礦中  真金不可見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向說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德。何謂六十。所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薩摩诃薩大悲。叁十二種諸菩薩業

  已說佛性義。次說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提大慈悲心

  已說佛菩提。次說諸佛如來功德。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已說功德。次說如來叁十二種無上大業。如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說體相。如是應知。問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從佛次有法  次法複有僧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  爲一切衆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已說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說七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叁寶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衆生。彼諸衆生歸依于佛。尊敬如來。歸依于法。尊敬如來。歸依于僧。依于叁寶。說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說四偈◎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究竟一乘寶性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