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寶要義論》

「論集部」經文1635卷32頁碼:P0049
宋 法護等譯

  《大乘寶要義論》七

  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诏譯

  如華嚴經雲。大毗盧遮那解脫吉祥世界中。普遍智焰功德幢王如來。建立無量有情住聲聞地。無量有情成熟緣覺菩提。無量有情成熟迅疾辯才出生菩提。無量有情成熟無垢精進幢出生菩提。無量有情成熟法辯才出生菩提。無量有情成熟根清淨辯才出生菩提。無量有情成熟十力諸行圓滿出生菩提。無量有情安住法城現前境界一乘出生菩提。無量有情于一切處隨現種種神通一乘理法出生菩提。無量有情建立諸行普攝無量方便出生菩提。無量有情安住叁摩地分位理法出生菩提。無量有情安住一切所緣境界清淨道場理法出生菩提。無量有情發菩薩菩提心。無量有情住菩薩道。無量有情安住清淨波羅蜜多道。無量有情住菩薩初地乃至住于菩薩十地

  此中應知。菩薩常以正法攝受一切。何等是正法攝受。如信力入印法門經雲。佛言。妙吉祥。正法攝受故即菩薩攝受。菩薩攝受故即正法攝受。正法攝受故一切有情攝受。一切有情攝受故即佛種不斷所作成就。又若欲令佛種不斷。欲破一切有情諸業煩惱。欲閉一切惡趣之門。欲受無量無數轉輪聖王上妙快樂。及梵王帝釋護世等樂。欲斷一切惡魔罥索。乃至欲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者。悉當以其正法攝受。此中應問。初發心菩薩以少善根。彼當雲何攝受正法。如菩薩藏經雲。菩薩若具四種法者。彼即不減菩提。轉生當作轉輪聖王。如其願力即得一切善根。隨轉得如大力堅固那羅延身。彼得轉輪聖王已修四梵行。生于梵世爲梵天主。何等爲四。一者菩薩若見如來塔廟故壞。發勤勇心而爲治飾。乃至以一泥團作其供獻。二者于四衢道或阛阓之所建立如來高顯妙塔。或冢廟像。或隨立幢相。或但豎刹竿。或安如來形像。或別別安布如來諸相。所謂轉法輪相。或複踰城出家之相。或菩提樹下成正覺相。或現大神通降魔車相。或示現入大涅槃相。或忉利天下降之相。叁者若見聲聞弟子衆中有離間者爲作和合。四者于如來教中。若見正法欲減滅時。乃至一四句偈勇力護持。使彼流通令不忘失。又于正法或說法師皆爲攝受。乃至損棄身命終不舍法。寶雲經雲。佛言。善男子。菩薩若具十種法者。即能攝受正法。何等爲十。一者于後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減時。如來教中起雜亂事。而諸有情多住邪道。息滅智燈無正師授。爾時應以廣大經典。具大威力攝廣大義。如一切法母者尊重供養。受持讀誦宣說解釋。二者以甚深經爲他演說。解釋開示使其解了。叁者于修正道人所發生歡喜清淨之心。四者得歡喜已爲彼攝受。五者以無著心爲他說法使其聽受。六者于說法人所起師尊想。七者于其正法起甘露想。八者又于正法如良藥想。九者不惜身命希求正法。十者以所得法如說修行。是爲十法。寂靜決定神變經雲。佛言。賢護。菩薩若具四種法者。即能攝受正法。何等爲四。一者于自快樂而不愛著。二者施于他人上妙快樂。叁者具大悲心。四者求法無厭。彼經又雲。過去世時無垢威光王。于大高如來所。千歲之中種諸善根。以一切樂具供養彼佛。及以四事給施八萬四千諸苾刍衆。如是過千歲已。彼大高如來告無垢威光王言。大王。如是滿足千歲于如來所行諸施法。若比勤行求法菩薩一出入息中所有善根。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何況于正法中乃至一四句偈勤行宣說解釋其義。彼福邊際我不能說。大王。且置是事。正使如是滿足千歲。盡諸所有布施供養。總以爲聚施一遊方苾刍。如是或施諸苾刍衆。若于勤行宣說講授菩薩所。以樂法故于彼尊重。起于淨信持以飲食。生如是心。我爲求正。法故以此飲食而爲獻施。以前布施之法比此善根。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如來秘密經雲。所有菩薩福蘊。若比攝受正法福蘊。此複倍多。正使一切諸佛勤劬宣說經俱胝劫。尚不能得受持正法福蘊邊際。何等正法。如勝鬘師子吼經雲。此正法者即是大乘增語。何以故。大乘出生聲聞緣覺之乘及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故。法集經雲。彼正法攝受者。所謂于一切如來諸說甚深甚深經典。宣說講授專注思惟。是爲正法攝受。當知諸菩薩。若依著有所得行。雖經無量時供養諸如來。于彼彼佛所然不得授記。況複成菩提。如梵王問經雲。佛言。大梵。我于一劫若過一劫。宣說彼彼如來名字。若我供養是諸如來。或複于彼我修梵行及修六波羅蜜多。我于彼彼佛所未得授記。何以故。我于有所得行而依著故。若我爾時于然燈如來所。才見彼佛即得無生法忍。彼佛世尊與我授起。我于爾時超過一切有所得行。而複圓滿六波羅蜜多。于甚深法中能生信解。所有諸菩薩自利利他最勝諸行。悉得周畢。大集經月藏品雲。佛言。月藏。彼勝義谛即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共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是故世俗谛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上善根及辦諸勝行。月藏如人持以爝火不能枯涸甚深大海。彼世俗谛亦複如是。尚不能涸自煩惱海。況複爲他諸有情類。此中何能信解甚深之法。如菩薩藏經雲。菩薩有二種慧。一者從他聲聞。二者自心深固作意。此中何等是從他聲聞。若有菩薩雖複樂修諸相應行。然于菩薩藏正法不樂聽受。又不樂聞諸聖法律。于定中少味而爲喜足。慢心熾盛故墮增上慢。而彼菩薩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不解脫六趣輪回。又複不能解脫苦蘊。以彼緣故如來說言從他聲聞。而此所聞不能解脫老死等法。何等是爲深固作意。所謂菩薩自作是學。無所有法而可和合非不和合。是深固行。此深固行即是非行增語。彼如是聲。若前際若後際。如實伺察。從何所生複從何滅。又若言說若義理。若斷若證。若已說若當說。彼等一切如實伺察。無過去相無未來相無現在相可得。即一切法自性寂滅。自性寂靜自性圓滿。畢究無生無起無實。應觀諸法畢竟涅槃。若如是觀即無所觀亦非無觀。此名正觀。況複一切法如實可觀邪。是即無所觀。此無所觀亦即無生增語。若一切法無生即不越正理。若一切法平等即佛法平等。如是所說。是爲不越。正理。此說名爲深固作意。如是乃能解入最上甚深正法。父子合集經雲。佛告淨飯王言。大王。若或空劫時中。或有梵天樓閣出現于前。七寶所成彼堅實性。若生起時從何所來。如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化樂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四大王天。是等諸天樓閣悉現七寶所成。又鐵圍山大鐵圍山。堅實一聚金剛所成。是等諸山彼堅實性從何所來。又須彌山。儞民達啰山。持雙山。持軸山。持金剛山。朅那裏酟山。尾那怛酤山。馬耳山。善見山。大善見山。烏咎誐盧山。香醉山雪山。及余黑山。悉現于前。乃至一切叁千大千世界。而悉出現。且彼須彌山王去地八萬由旬。其堅實性悉集現前從何所來。大王。若此世界成後。大地火然。大水漂流。大風鼓擊。其火亘空所有煙燼悉無所現。如酥或油投火中燒亦無煙燼。其水漂時無余可得。如鹽投水而悉混融亦無有余。其風鼓擊無少物可現。如毗岚風當吹鼓時。何有飛鳥而可得現。此叁千大千世界亦複如是。火然水漂風鼓之時。無余可見。彼堅實性如是壞滅。從何所去。此說外地界內地界亦然。及余諸界若內若外亦複如是。是故一切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去。彼等有生決定皆空。生已亦複自性皆空。阿阇世王經雲。爾時阿阇世王。于其宮中飯佛世尊及諸菩薩聲聞大衆。盥手滌器已。于妙吉祥菩薩之前。肅恭而坐聽受正法。王言。菩薩願今爲我解除惡作。妙吉祥言。大王。假使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亦複不能爲汝解除惡作。阿阇世王聞是語已驚怖無救煙絕躄地。是時尊者大迦葉即告王言。止止大王。勿生驚怖。此妙吉祥菩薩善能爲汝說自因緣。應作是問。以何緣故菩薩作如是說。時阿阇世王從地徐起。白妙吉祥菩薩言。以何緣故菩薩作如是說。妙吉祥言。大王。于汝意雲何。汝心有所緣觀佛世尊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汝今雲何觀心生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觀心滅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觀有爲法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觀佛世尊于有爲法有表示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大王。于汝意雲何。若諸法中無法可觀者。而容有法可解除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大王。以此緣故我作是說。假使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亦不能爲汝解除惡作。複次大王。若此空中或煙或塵欲染虛空。于汝意雲何是彼煙塵能染空不。王言。不也。妙吉祥言。大王。又或有人作如是言。我欲清淨虛空。而彼虛空其能淨不。王言。不也。妙吉祥言。大王。如來亦複如是與虛空等。說一切法本來相續自性無染。彼無有法若染若淨而實可觀。是中複何有所解除。大王。我于是義如實正觀故作是說。假使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亦不能爲汝解除惡作。複次大王。諸佛世尊內心非有所得非有所起。外亦非所得非所起。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無所起。若法自性無所起故。即無處容受有所起性。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無所起故即無所成。一切法無所成故即無所集。一切法無集故即無出生。一切法無出生故即法離性。一切法離性故即無能作行。一切法無能作行故即無有生。一切法無有生故即無異熟法。一切法無異熟故即無起作。一切法無起作故即無所染。一切法無染故即自性明亮。一切法自性明亮故即法清淨。一切法清淨故即虛空等。一切法虛空等故即無對治。一切法無對治故即離于二。一切法離二故即離二邊。一切法離二邊故即法無邊。一切法無邊故即無涯際。一切法無涯際故即無究竟。一切法無究竟故即無所緣。一切法無所緣故即于一切處無顛倒住。一切法于一切處無顛倒住故即常樂我淨悉不可得。一切法常故即無動轉相應。一切法淨故即自性明亮所成一切法樂故即無分別相應。一切法我自性故即無我表示相應。一切法無惡作故即內心寂止。一切法無實故即勝義谛無所安立。一切法寂靜故即遍寂相。一切法無我故即我我所相離。一切法無味故即解脫相。一切法離名故即名差別不可得。一切法無分別故即種種性離。一切法一味故即解脫普攝。一切法離相故即無相際。一切法無相故即無解了所緣清淨。一切法空故即一切見作皆離。一切法無願故即超越叁世。一切法叁世斷故即過去未來現在皆不可得。一切法涅槃普攝故即畢竟無生。大王。于汝意雲何。若法無生複無積集。是中還能有所染不。王言。不也。妙吉祥言。又複有法可解除邪。王言。不也。妙吉祥言。大王。由如是故如來知一切法與涅槃等。乃于是中無有惡作而能解除。是故大王。彼深固相應。當如是行。以無顛倒心應當如實作其伺察。如伺察已隨伺察時。無有少法可取可舍亦無有法而可共住。若一切法不共住故。此說是爲輕安。若法輕安即法寂靜。若法寂靜是即法自性。若法自性即無自性。一切法無自性故即無主宰。大王。于中應作忍法。即此亦複無法可作。何以故。大王。所作寂靜故。如是了者當證涅槃。此中亦複無法可作。亦非無作。若作若非作。此說皆歸涅槃寂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寶要義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