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釋菩提心論》一
蓮華戒菩薩造 / 西天譯經叁藏傳法大師施護奉 诏譯
歸命叁世一切佛 略集大乘諸法行
建立最初勝事業 我今廣釋菩提心
此中雲何。若欲速證一切智者。總略標心住于叁處。出生悲心。從悲發生大菩提心。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爲根本。此悲所因爲觀衆生故。如聖法集經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不應修學多種法門。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謂大悲。諸菩薩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行處。即得一切力聚。而諸菩薩亦複如是。大悲行處。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力聚。世尊又如士夫命根堅固。即能令諸根而得轉故。而諸菩薩亦複如是。大悲堅固。乃能令諸菩提行法而得轉故
如無盡意經雲。複次舍利子。當知諸菩薩大悲無盡。何以故與一切法爲先導故。舍利子譬如士夫所有命根與出入息而爲先導。大乘法門廣大普集亦複如是。菩薩大悲爲先導故。如象頭經雲。爾時有一天子。問妙吉祥菩薩言。當雲何能發起一切菩薩勝行。複雲何住。妙吉祥言。天子大悲乃能發起一切菩薩勝行。菩薩緣諸衆生爲境界住。是故菩薩常起愛念一切衆生。而于己身無所顧惜。純一爲他長養利益。于長時中難作能作。發生諸行
如信力法門經雲。彼諸菩薩悲心堅固。爲救度一切衆生。時而無少分苦想。若得度已亦無所度之想。不舍一切難行苦行。如是不久諸行圓滿。成本所願證一切智。得一切佛法。如是皆由悲爲根本。所有佛世尊現證一切智。大悲普攝。廣爲世間作最勝利益。安住無住涅槃。如是佛所行。悉以大悲而爲其因。諸佛因中設有苦惱。爾時乃緣衆生作意。轉複多作增長不退。如佛于諸經中說。一切衆生于諸趣中有種種苦。如其所應極大苦惱。菩薩常爲衆生悲愍觀察。所謂地獄趣中有種種苦。業火燒然長時無間苦惱無盡。如世盜賊種種治罰。系縛捶打鐵叉驅逐。斷截身分受諸苦惱。此苦亦然。餓鬼趣中有其種種極饑渴苦。身體幹枯。爲伺求食故互相殘害。雖常伺求縱經百歲。終不能得少分殘棄及不淨等。又有餓鬼自力劣薄依他勝者。雖複依止而無所得。設有所得。轉爲強力諸鬼。欺陵逼奪埵打治罰。受如是等無量苦惱。受是苦者。是昔人中富樂自在等類。由起諸惡故墮是趣中。畜生趣中受無數苦。起恚害心互相食啖。或有穿通其鼻或破裂其身。或打縛等極不自在。遍身楚痛。實無少分可愛樂處。如人負重嘗無懈倦。雖複長時不念疲乏。又諸畜生于廣野中一心肆逸。此彼奔馳曾無暫住。互相殘害互起怖畏。于此趣中複有是苦。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諸趣。由起種種煩惱惡業。爲其因故。彼彼趣中受諸苦惱。如人墮于崖險之處。苦惱亦然。彼人趣中有種種苦。如余處說。複次欲界諸天。欲火燒然心意散亂。欲令自心于刹那間定聚一處。竟不能得。當知欲樂壞時苦即現前。如貧苦者雲何有樂。此欲天中常所墮滅。怖畏憂惱及破壞等亦非其樂。所有色界諸天。謂由諸行常所遷轉。彼天報盡。或複墮于地獄等趣。如是等諸趣類中。煩惱業等常所纏縛不得自在。由是生諸苦惱。是故當知苦火熾盛。燒然世間而不休息。菩薩見是苦已即起悲心。普觀一切衆生。又複菩薩見諸衆生受種種苦時。無怨無親起悲愍心。平等觀察而爲救度。又一切衆生無始已來輪回流轉。菩薩未嘗于一衆生不起親友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于十方一切衆生普遍觀察。若見一衆生有苦惱者。菩薩愛之如子。即當代受不令衆生受是苦惱。以是悲心轉故。能令一切衆生苦惱息滅。乃得成就大悲勝行
如無盡意經雲。此悲觀行。世尊于阿毗達磨經最初演說。爲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悲願等力。趣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不爲度衆生我即不發是菩提心
如十地經雲。一切衆生中。諸無救護者無歸趣者。無依止者無知見者。菩薩見已即生悲念。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若不爲他開導教示。菩薩即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故當知諸菩薩。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謂即悲心堅固
如如來智印叁摩地勝上經雲。菩提心所行能壞輪回苦
如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取大金剛寶。別得一切金莊嚴具。而亦不舍大金剛寶。于貧窮者而能普濟。善男子。菩薩亦複如是。不取一切智心大金剛寶。別得一切聲聞緣覺功德金莊嚴具。而亦不舍彼菩薩行。所有一切輪回貧窮者而能普濟。菩薩能于一切種一切學。平等而修。是爲無量勝行。是故從菩提心出生方便。成就大菩提果
如如來示教勝軍王經雲。佛言大王。若汝所作多種事業。于一切種一切處。應共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而學。是故大王汝應如是于正等覺。起欲信求願趣向等心。若住若行若臥若立。若飲若食若諸所作。決定常時思念作意。觀想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諸愚夫異生及己身等。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善根合集一處。發勝上心自當隨喜已。普于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衆中。供養承事所有功德。與一切衆生共之。普願衆生乃至得一切智。一切佛法皆悉圓滿若日日叁時。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王汝所作事皆得清淨。菩提行等亦悉成就。複次大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生善根果報無數。若生人中或生天上。于一切處常得最勝。而汝大王亦如是作。斯爲廣大。又複大王大菩提心最上最勝。若複所行真實。即能成就大菩提果
如無畏撫問經雲。發菩提心所生諸福如虛空界。廣大勝上無有窮盡。正使有人以殑伽沙數佛刹。滿中珍寶供養世尊。若有人能合掌至誠。一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不可較計
如華嚴經雲。善男子從菩提心生一切佛法。廣大勝上莊嚴。菩提心有其一種。一者願心二者分位心。又彼經雲。善男子一切衆生極難得者。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廣起行願。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前安住。普盡世間能作利益。善男子我得成佛。謂由發起求菩提心乘本願心。後以所行諸行。從先所起彼一切行。而悉普攝成分位心。是故行願等力若悉成立。即得善知識現前攝受。舍去一切不實境相。如妙吉祥菩薩于上衣王所發菩提心。菩薩如是發菩提心已。自行布施等諸波羅蜜多相應勝行。若人自不能調伏。何能調伏他人。是故當知菩薩若不自修諸行。而何能得大菩提果
又如象頭經雲。諸菩薩所行真實故得菩提。非諸所行不真實故
如叁摩地王經雲。童子如我所行得真實故。而汝童子應如是學。何以故童子。若所行真實。即不難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是菩薩諸所行行。若以十波羅蜜多四無量四攝法等。廣分別者。如無盡意經寶雲等經說。又學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雲何世間學。謂技能功巧等。雲何出世間學。謂禅定等。余複雲何。謂利益衆生所作一切事業。此中應知諸菩薩所行。要略而言謂慧及方便。而此二法無令減少
如維摩诘經雲。菩薩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又如象頭經雲。諸菩薩總略而言有二種道。于是二道若具足者。諸菩薩即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等爲二所謂慧及方便。若離般若波羅蜜多行。諸波羅蜜多四攝法等。雲何能嚴淨佛土大富自在。成熟有情作諸化事。普攝諸法善巧方便。是故此慧與彼方便。爲無顛倒性。有分別因。由此因故起正方便。如所說諸法。起無顛倒思惟分別。而能畢竟利樂自他。能令煩惱不起。猶如諸毒爲咒所害。又此經雲。智慧攝方便。此是有分別智
又如信力法門經雲。雲何爲善巧方便。謂攝一切法。雲何爲慧。謂于一切法無破壞善
如是慧及方便二種。遍入諸地一切時常行。不得于中令其減少。所有十地諸菩薩。行十波羅蜜多乃至廣行諸行。如十地經廣說。所有八地菩薩。從佛威儀起住止息行故。彼經雲。複次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當依先所起大願加持善根力住。諸佛世尊亦從是法門。流出大智圓滿諸所作。此即是爲最上忍門。一切佛法由此而集。又善男子不應如是起止息行。如我所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神通等一切佛法。而汝未具當發精進。起諸願求相應而行。是故汝于如是忍門。不應舍離。善男子汝豈不觀察諸愚夫異生等。積集種種煩惱。起種種尋求相續不斷。雲何欲起止息之行。又善男子。當知諸法法性而自常住。以法性常住故。如來即無生。謂諸聲聞緣覺。不了一切法無分別無生故。如來以善方便出現世間。又善男子。汝見我身無量智無量。佛刹無量圓光無量。智現前門無量清淨無量如是等諸廣大法。是故汝乘本願行。應常思念利益衆生。即得如是不思議智門
如十地經所說行相。與維摩诘經相違故。彼經雲妙吉祥若人于如來所說法起輕謗者。是人雖出謗言。如我所說亦得清淨。此中理事亦不相違
如象頭經雲。佛言慈氏諸菩薩爲菩提故。積集六波羅蜜多。或有癡人作如是言。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學。雲何複學余波羅蜜多。或有聞已于方便等諸波羅蜜多起舍離意。慈氏于汝意雲何。如迦屍王取自身肉而救于鴿。是王豈愚癡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慈氏我修菩薩行時。廣修六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應無利益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慈氏。如汝于六十劫中積集。布施等諸波羅蜜多。乃至六十劫中積集。般若波羅蜜多亦複如是。彼中廣說行。相應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廣釋菩提心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