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疏》

「經疏部」經文1767卷38頁碼:P0041
隋 灌頂撰

  《大般涅槃經疏》叁十叁 ▪第3页

  隋章安頂法師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五義故稱爲總。能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故名爲持。叁寶名者。請觀音雲。南無佛陀達摩僧伽。但叁寶名種種不同。或當如此。所以摩竭大魚聞叁寶名即便合口。四谛名者。賢愚經中。聞四谛名鹦鹉生天。空理名者。真境無名無所不名。故聞此空名。即便悟道成聖斷惑。勝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又請觀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鬼神名者。一者善神王名。二者惡神王名。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下。第四兼化須跋。文爲叁。一緣起。二論義。叁歸伏。初緣起又叁。一告阿難。二阿難奉命。叁相隨而來。初文須跋陀羅此有二翻。一雲好賢。二雲善賢。雖得五通未舍憍慢者。慢是散心之惑。既得上定應伏下惑。而言未舍憍慢者。數論兩解。若依數義。慢從他使背上而起。彼既得非想定。即緣彼地而起慢也。故言未舍憍慢。若依論解。慢是散心煩惱此實已伏。非想一地猶有慢在。且慢本自高。而彼得下定我心殊多。以有我心故得名爲未舍憍慢。生一切智起涅槃想者。此是須跋長存之想。謂生一切智想及涅槃想。又雲。其人愛心習猶未盡者。可有二義。一雲。此是善愛。謂父慈子孝之愛。此乃有煩惱愛故生此心。但生判屬世中之善。而謂爲習猶未盡者。未必便是習氣。但明數起。此善其事既數數習不已。是故便雲習猶未盡。二者此論煩惱之習。若煩惱習有二解。舊雲。要永伏斷方始起之。即是所用。二解。明凡夫所起之習。而言未盡者。以其得上地定伏于重惑。余輕者在故雲習猶未盡。時須跋陀到已問訊下。二是論義。文爲二。初論業行。後論解脫。初業行者。即是世間解脫即出世間。具與佛論世出世二事。就前文爲四。此下第一求聽。佛言。今正是時。第二佛許。瞿昙有諸沙門下。第叁彼正問佛。四如來答。前二如文。第叁問佛中。不雲是其己義。但言世間有諸沙門等皆作此說。何故不自出己義宗。此亦有意。前來聞佛破諸外道所立之義。所以今時不自立宗。恐爲佛破。直舉諸人所解問佛。明一切善惡果報皆由本業。無有現身起業及現因緣。有業之義殊近正說。但無現在因緣即便爲邪。只因過去之業能感苦樂二報。若現在能修斷苦樂報既能修道。現在此身便得涅槃。故雲。一切衆生苦樂果報。皆悉不由現在之業因在過去。現在受果現在無因未來無果。若有沙門下第四佛答。文自爲叁。初難彼邪說。次責其邪師。後爲明正義。此下先難彼邪說有四重假設。皆立一彼一我相對。文皆可見。從我言仁者下。第二責彼邪師。文中言彼若見答富蘭那。然須跋之師實是郁頭藍弗。故下文雲。汝師郁頭藍弗利根聰明。而今言是富蘭那者。是假設之詞。蘭那是六師之宗。其人邪見撥無實不說業行。但雲假使是火師富蘭那者。亦須並責。文雲下苦因緣受中上苦不者。實論因果則下因得下果。亦有轉障隨緣不定。故言下因得中上苦上因得下果。可有轉障。又雲。能令樂業受苦果不者。謂行善是樂業。而轉于地獄獲報人中受果。即是樂業受樂果也。苦業受樂果者。即是爲王除賊。此是苦業而得富貴。是苦業受樂果。令無苦無樂業作不受果者。此非無起之業爲無苦無樂。今以下善爲舍受之因。即是無苦樂業隨緣異故都不得報。故雲不受果也。又文雲。能令無報作定報不者。此非超然無報。正謂無定之報能令作定報不。仁者當知定有下。第叁正義。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下。第二論解脫義。此有五番。此初番也。世尊我已先調伏心下。第二述已自陳。佛言汝今雲何下。第叁重責。世尊我先思惟下。第四文雲。我先觀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者。然外道所觀多作六行。謂苦粗障止妙離。若佛法弟子作八行觀。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如癰如創如毒如箭。今此須跋亦作八觀。但例而爲言。應觀欲界爲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而今獨不言無我者。以外道爲我修禅令我出離無無我觀。然此須跋次第斷叁界煩惱。得非想處謂爲涅槃。是先謂心。佛言汝雲何下。第五如來重破。汝雖言調心。而猶有計非想處而爲涅槃。涅槃無想汝自計之。豈是調心。前斷叁界思惟煩惱。是除粗想。而複計有涅槃。是存細想。其中雲汝師郁頭藍弗後退非想定作飛狸身。所以然者。此外道本欲界身得非想定。爲衆鳥所鬧乃發誓願。願作飛狸殘害魚鳥。後時退定遂受此身。然其得定以爲涅槃。生大邪見後墮無間是受惡身。世尊雲何能斷諸有下。第叁歸伏。文爲叁。一請說無想之法。二時衆得益。叁須跋悟道。私謂。此悟道文少應如後分。此下請說無想之法又二。先請。次答。答文自二。初略後廣。此初略說實想者。若從境爲名應言實相。若從智爲名即雲實想。想是智名。相是境名。須跋言雲何下。第二更請廣說。于中先請。次佛答。答中文雲。隨所滅處名真實想者。此有二義。一者以真實智斷諸煩惱。故雲隨所滅處。二以此空遣于俗有。故言隨所滅也。又言。名第一義谛第一義空者。涅槃果上亦有此名。如師子吼初說。今文中則正明真空爲第一義。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得緣覺菩提者。古來有解。謂叁乘異觀。今此文中明叁乘同觀第一義空。但智有下中成叁乘別。例如叁獸度河得水深淺。叁乘同觀中道深智即得無上菩提。淺智但得辟支與聲聞菩提。說是法時十千菩薩下。第二明時衆得益。文雲。得一生實相二生法界者。謂十地補處大士以爲一生。九地則是二生。若具論者則如法華經損生義說。須跋陀羅下。第叁明須跋悟道。應有正付囑。而文來未盡。開善雲。自斯已後幾可哀傷。然皆已蒙作得度因緣。故如來滅後得道不一。今經教滿足。唯宜自勵脫複不遇沒苦。如何居士請僧經雲。涅槃後分更有燒身品起塔品囑累品。此文叁品不來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