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泥洹經》下 ▪第3页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續本經文上一頁持諷誦。正心思惟。令清淨道。得以久住。汝諸弟子。當自勖勉。無以懈慢。謂佛已去。莫可歸也。必承法教。常用半月。望晦講戒。六齋之日。高座誦經。歸心于經。令如佛在。又族姓子族姓女。所當追念。爲有四事。一曰。佛爲菩薩初下生時。二曰。佛始得道妙正覺時。叁曰。上頭說經轉法輪時。四曰。棄所受余無爲之情般泥洹時。當論思此。念佛生時。福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將滅度時。遺法如是。次中末時。有思念此。起意行者。皆生天上。若以受此。而有疑望非意在佛及法聖衆。苦習盡道。汝諸比丘。當解所問令如我在。爲以是語面所問佛亦真弟子。自所問告及從我解說之。賢者阿難。在後扇佛。應曰。唯諾。皆已願樂。無一比丘有疑非意于佛法衆四谛者也。佛語阿難。其已願樂如來正化。于佛法衆苦習盡道。無所疑者。當棄貪欲慢悷之心。遵承佛教。以精進受。默惟道行。是爲最後佛之遺令。必共順之。汝諸比丘。觀佛儀容。難複得睹。卻後一億四千余歲。乃當複有彌勒佛耳。難常遇也。天下有漚昙缽。不華而實。若其生華。則世有佛。佛爲世間日。恒憂除衆冥。自我爲聖師。年至七十九。所應作者。亦已究暢。汝其勉之。夜已半矣
于是佛作一禅之思惟。通第一禅。又起二禅之思惟。通第二禅。又起叁禅之思惟。通第叁禅。又起四禅之思惟。通第四禅。又起空無際之思惟。通空無際。又起識無量之思惟。通識無量。又起無所用之思惟。通無所用。又起不想入之思惟。通不想入。又起想知滅之思惟。通想知滅。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佛已滅度耶。答言。末也。佛方思念想知滅之思惟。阿難言。昔聞佛說。從四禅思惟。至于無知棄所受余無爲之情。乃般泥曰。時佛舍想知滅還思不想入。舍不想入思無所用。舍無所用思識無量。舍識無量思空無際。舍空無際思第四禅。舍于四禅思第叁禅。舍于叁禅思第二禅。舍于二禅思第一禅。從一禅思複至叁禅。便從四禅反于無知棄所受余泥洹之情。便般泥洹。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諸天龍神。側塞空中。散華如雨。莫不歎慕。而來供養。時第二天帝釋。下說頌曰
陰行無有常 但爲興衰法
生者無不死 佛滅之爲樂
第七梵天下說頌曰
妙哉佛已棄 一切世間猗
廣遺清淨教 叁界中無比
神真力無畏 光明滅于茲
賢者阿那律說頌曰
佛已無爲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自然來 靈耀于是沒
意淨無所著 爲人受斯疾
施惠教已遍 乃退歸寂滅
惟茲遇佛者 莫不蒙恩澤
今已淪清虛 求了時複出
是時諸比丘。皆騷擾徘徊呼言。駃哉。佛般泥曰。一何疾哉。世間眼滅。中有憂歎。自悲念世間苦。不得是道。中有屍視惟心猗有從因緣起。以作複作。受非常苦。生輙有死。死則複生。生死往來。精神不滅。莫致是處。賢者阿那律言。止止阿難。曉衆比丘。上天見此以爲荒迷。安有舍家入自然律而不能用法利自解。阿難拭淚而問。上有幾天。答曰。從威耶越。至漚荼廟。及熙連河四百八十裏。諸天充滿。無有空缺。徘徊騷擾皆言。駃哉。佛般泥曰。亦大疾哉。世間眼滅。中有憂歎自悲念世間苦貪欲所蔽不見斯道。或相曉言。佛說生死本從緣起。意作複作。受非常苦。生輙有死。死則複生。識隨行走。莫知泥洹。佛已度世。宜各精進。夜至過半。阿那律令阿難入告城中。佛已滅度。所欲施作。宜及時爲。阿難入告城中。諸華聞之。莫不驚愕。踴躃悲言。何其駃乎。佛般泥曰。何其疾乎。世間眼滅。舉城中相會聚。奉持華香。詣佛舍利。稽首作禮。承事供養。共問阿難。葬法雲何。答如教說。轉輪王法。佛當複勝。諸豪姓言。甯可僻期七日。欲奉伎樂華香燈燭。展我曹心。阿難答言。恣聽所欲。諸華即共作。黃金罂。黃金輿床。黃金棺。爲鐵椁。具新劫波錦五百張[疊*毛]。是時四面人衆。周滿四百八十裏中。皆赍伎樂華香。來詣雙樹。共舉佛身。置黃金床上。而以伎樂。禮事供養
于是諸華選衆童男。使扶持輿床。欲至漚荼神地。如阇維之。而諸童子不能得前近佛舁床。又複更進。至于再叁。了不得持。賢者阿那律語阿難言。所以不得舁佛床者。是諸天意。欲使諸華童子。倚床左面。諸天右面。國人隨後。共舉床入東城門。遍住城中。施天樂供養訖。出西城門。置漚荼地。累積衆香乃阇維之。阿難言諾。敬如天願。以告諸華。皆曰敬從。即使諸僮左面屬若幹種缯。系床左角。天于右面屬諸天缯系床右角而綍之。余無數天。于虛空中。散天雜華。而雨澤香。是時婆賢大臣。與拘夷大臣議。欲以人樂贊。紹天樂俱送舍利。即如所議。徐行入東城門。周遍城中。四衢道裏巷處處住。施華香伎樂。出西城門。到漚荼地。持劫波錦纏佛身體。五百張[疊*毛]。次纏千過。麻油澤膏。灌滿金棺。已內佛身。舉黃金棺。置鐵椁中。庫藏既殡。積衆香畢。漚蘇大臣。執火而欲燃佛。積火至輙滅。叁進不然。賢者阿那律語阿難言。火所以不然者。是諸天意。見大迦葉。將五百衆。從波旬來。已在半道。欲面禮佛故。使火不燃耳。阿難言諾。敬如天願。是時有異道士。名阿夷維。見佛滅度。得天曼那羅華。去至半道。迦葉見之就車問。子知我所事聖師佛乎。即答言。我舉知之。般泥曰已七日。天人普會供養其身。吾從彼來。得此天華。于是迦葉怅然不樂。五百比丘中。有徘徊騷擾仰天呼怨。佛般泥曰。一何巨疾。世間眼滅。中有憂歎悲傷。念世間苦。爲恩愛縛。不見斯道。迦葉曉言。諸賢者釋憂。當知有身皆從緣起。心作複作。致非常苦。生者輙死。死則有生。五道無安。唯泥洹樂。未得道者。當求法利。舍有爲無所會則得矣。攝衣疾行可見佛身。其衆中有名檀頭者。亦釋家子與佛同出。止諸比丘言。何爲複憂。我曹從今已得自在。彼老常言當應行是。不應行是。今彼長逝不甚往耶。迦葉不悅。行到雙樹至睹佛積。謂阿難言。及未阇維。請見佛身。阿難對曰。佛身已纏。淹用麻油。藏在金棺。外積衆香。匝灌澤膏。雖未阇維。固已難見。迦葉請至叁。阿難答如初。以爲佛身難複得見。于是佛屍從重棺裏雙出兩足。一切見者莫不歡喜。迦葉稽首作禮見佛足上。而有異色。仰問阿難。佛身金色。是何故異。阿難答言。有羸老母。稽首佛足。墮淚其上。故異色耳。大迦葉。又不悅。乃喟然贊頌曰
彼爲滅不生 不複受老死
亦爲不複會 無有相逢憎
本已舍恩愛 不爲別離憂
當爲求方便 令致得是處
佛爲五陰淨 已斷不複有
亦又不爲爲 有受是五陰
苦爲已畢盡 有本亦已除
當仂求方便 令得如是安
佛已斷世間 愛欲一切解
亦爲悉能忍 得離諸患難
爲已自安隱 亦致天下安
當爲稽首是 永得度叁界
佛所說經戒 爲世間最明
已廣現正道 審谛無所疑
亦遍活天下 令得度老死
諸得值佛者 誰不受弘恩
譬月照于夜 爲除陰冥闇
如日照于晝 能使天下明
亦如電光現 爲暫照厚雲
佛明一時出 都已明叁界
一切所名河 無過昆侖河
一切名大水 亦爲無過海
一切星宿中 月爲第一明
佛爲世間導 天上天下尊
佛所以度世 福施已周匝
所說教戒行 在在悉分明
亦以法流布 弟子樂受行
令天人鬼神 龍敬承行禮
迦葉說已。稽首佛足。繞積叁匝。卻住一面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王天樂神。質諒神。金翅鳥神。愛欲神。蛇軀神。各前稽首佛足。繞積叁匝。一面住畢。于是佛積不燒自燃。賢者阿難。時說頌曰
佛以中外淨 爲梵世之身
本乘精神下 而今措于是
錦纏[疊*毛]千過 不用衣著軀
亦不以浣濯 如一淨鮮明
至終其夜。佛積燒盡。自然生四樹。蘇禅尼樹。迦維屠樹。阿世鞮樹。尼拘類樹。國諸豪姓。共撿佛骨。盛滿黃金罂。置于輿床。舁入城中著大殿上。共作伎樂。散華燒香禮事供養。時波旬國。諸華氏。可樂國。諸拘鄰。有衡國。諸滿離。神州國。諸梵志。維耶國。諸離揵。聞佛止雙樹般泥曰。各嚴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到拘夷止城外。遣使者言。聞佛衆祐止此滅度。彼亦我師。敬慕之心。並來從君。請佛骨分。欲還本土。立起塔廟。拘夷王言。佛自來此。我當供養。遠苦諸君。舍利分不可得。赤澤國諸釋氏。亦嚴四兵。來到報言。聞佛衆祐止此滅度。是釋聖雄。出自我親。實我諸父。敬慕之心。來請骨分。還立塔廟。王答如初。不肯與分。摩竭王阿阇世。又嚴四兵。度河津來。使梵志毛蹶入問消息。致殷勤言。吾本宿夜。信心友汝。無取無诤。今佛衆祐止此滅度。是叁界尊實我所天。敬慕之心。來請骨分。汝其與我。則我與汝所有重寶。願終共之。王答曰。佛自來此。我當供養。謝汝大王。舍利分不可得也。于是毛蹶。聚衆人作頌告言
今各撰躬 遠來拜首
謙遜求分 如我不與
舉止動衆 四兵在此
義言不用 必命相底
拘夷國人。亦答頌曰
遠勞諸君 辱屈拜手
佛來遺形 不敢相許
如欲舉衆 吾斯亦有
俱命相底 則未爲恐
梵志毛蹶。曉衆人言。諸君皆宿夜承佛嚴教。日誦法言。心服仁化。一切衆生。尚念欲安。且佛大慈故。燒形遺骨。欲廣祐天下。何宜當爲毀本惠意。舍利現在但當分耳。衆鹹稱善。皆詣舍利。稽首畢一面住。乃共使毛蹶分之。于是毛蹶持一罂受石許。蜜塗其裏。分爲八分已白衆言。吾既敬佛。亦嘉衆意。願得著罂舍利。歸起塔廟。皆言智哉。是爲知時。即共聽與。又有梵志。名溫違。白衆人言。竊慕善意。乞地燋炭。歸起塔廟。皆言與之。後有衡國異道士。求得地灰。于時八國得佛八分舍利。各還起塔。皆甚嚴好。梵志毛蹶。種邑道人大溫違。還俾贲邑。衡國道士得地灰。歸皆起塔廟。舍利八分有八塔。第九罂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佛從四月八日生。四月八日舍家出。四月八日得佛道。四月八日般泥洹。皆以佛星出時。此時百草華英。樹木繁盛。佛已般泥洹。天下光明滅。十方諸天神。莫不自歸佛
既分舍利。又爲遠方諸四輩弟子。未悉聞故。留九十日。乃起塔廟。諸來國王。豪姓人民。家屬仆從。皆齋戒九十日。在所遠方。四輩弟子衆。普會拘夷。共問阿難。于何起塔。阿難答言。當出去城四十裏。于衛致鄉四衢道中作塔廟。拘夷豪姓。共作[番*瓦][古*瓦]石墼。縱廣叁尺。集用作塔。高及縱廣。皆丈五尺。藏黃金罂。舍利于其中置。立長表法輪。枰蓋懸缯。那燈華香伎樂。禮事供養。舉國人民。得共興福。大迦葉。阿那律。衆比丘。會共議。一日叁十萬衆。及諸國豪姓群臣。得值佛時。敬意行福。終皆當生第四天上。與彌勒會而得解脫。拘夷國王。當生第十二水音天上。至彌勒作佛時。當下爲佛造立精舍。勝今給孤獨園。阿難問大迦葉。拘夷王何以不于彌勒佛求應真道。答言。是王未厭生死苦故。未厭生苦者不得應真。阿難言。我已患厭身苦。不得離世間。奚不得道。迦葉答言。汝但持戒。不行身觀。坐猗生死。飯食想。而生死行未休故也。至九十日。大迦葉。阿那律。衆比丘。會共議。佛十二部經。有四阿含。獨阿難侍佛久。佛之所說。阿難志諷。當從書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貪心。欲持舊事诘責阿難。與設高座。叁上叁下。如是者。可得誠實。皆言大善。衆會坐定。直事比丘。逐阿難出。須臾又請。阿難入禮衆僧。未得道者。皆爲之起。直事比丘。處著中央高座。于是讓言。此非阿難座。衆比丘言。用佛經故。處汝高座。欲有所問。阿難就座。衆僧問曰。汝有大過。甯自知不。昔者佛言。閻浮提樂。汝奚不對。直事比丘。敕阿難下。即下對言。佛爲不得自在。當須我言耶。衆僧默然。直事比丘。又令阿難上。衆複問曰。佛爲汝說。得四禅足者。可止一劫有余。汝何以嘿。阿難下言。佛說彌勒。當下作佛。始入法者。應從彼成。設自留者如彌勒何。僧又嘿然。阿難心怖。衆比丘言。賢者當如法意具說佛經。對曰。唯然。如是叁上。阿難最後上言。聞如是一時。座中未得道者。皆垂泣言。佛適說經。今何以疾。大迦葉。即選衆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叁增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爲貪淫作。二爲喜怒作。叁爲愚癡作。四爲不孝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衆比丘言。用寫四文。當興行于天下。故佛阇維處。自生四樹。遂相撿斂。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