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二 ▪第2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結網 轉成愚冥癡
修行道者設多想念。則爲解說出入數息。喘息已定意寂無求。于是頌曰
數息求止及相隨 睹正谛想心便止
本性淨者奉如是 獨坐多想不成行
修行道者設多憍慢爲說此義。人有叁慢。一曰言我不如某。二曰某與我等。叁曰我勝于某。有念是者爲懷自大。當作此計城外塳間。棄捐骨鎖頭身異處。無有血脈皮肉消爛。當往觀此貧富貴賤。男女大小端正醜陋。枯骨正等有何殊別。本末終時肉衣皮裹血潤筋束。衣服香花璎珞其身。譬如幻化巧風所合。因心意識周旋而行。至于城郭國邑聚落出入進止。作是觀已無有憍慢。本無觀者見于塳間。及一切人等而無異。于是頌曰
其有豪富貴 乘駕出城遊
及散棄塳間 計之等無異
閑居處樹下 若有作是觀
執心而行道 慢火不能燒
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以何了知。分別塵勞爾乃知之。何謂十九。一曰貪淫。二曰嗔恚。叁曰愚癡。四曰淫怒。五曰淫癡。六曰癡恚。七曰淫怒愚癡。八曰口清意淫。九曰言柔心剛。十曰口慧心癡。十一者言美而懷叁毒。十二者言粗心和。十叁者惡口心剛。十四者言粗心癡。十五者口粗而懷叁毒。十六者口癡心淫。十七者口癡懷怒。十八者心口俱癡。十九者口癡心懷叁毒。于是頌曰
其有淫怒癡 合此爲叁毒
兩兩而雜錯 計便複有四
口柔複有四 口癡言癡四
世尊之所說 人情十九種
何而知人有貪淫相。文飾自喜調戲性急。志操匆匆性如猕猴。而多忘誤。智詐淺薄無有遠慮。舉動所爲不顧前後。造作不要多事恐怖。多言喜啼易詐易伏。安隱易解十耐勤苦。得小利入大用歡喜。忘失小小而甚憂戚。聞人稱譽歡喜信之。伏匿之事。悉爲道說。體溫多汙。皮薄身臭。毛發稀疏。多白多皺。不好長須白齒起行。喜淨潔衣。好著文飾。莊嚴其身喜于薄衣。多學伎術無所不通。數行遊觀常喜含笑。绮飾奉戒性和敬長。見人先問巧黠妍雅。性不佷戾慚愧多慈。分別好醜取與交易。柔和多哀多所恩惠。于諸親友放舍施與。所有多少不與人爭所惠廣大。觀顧身形所作遲緩。了知世法悉能決斷。若見好人敬而重之。覺事翻疾工于言語黠慧言和。多有朋友不能久親。少于嗔恚尊敬長老。臥起行步而不安詳。雖學于法愛欲財物。親屬朋友舍不堅固結友不久。聞色欲事即貪著之。說其惡露尋複厭之。易進易退。以是之故爲貪淫相。于是頌曰
卒暴輕舉如猕猴 常歡喜笑又喜啼
得利大喜失甚憂 多于言語易降伏
志惑匆匆而驚恐 自喜易詐信人語
志性多忘無遠慮 好按戒法而有慧
貪視于色志善施 绮顧其身敬朋友
舒緩體溫爲多汙 喜信慚軟而有勇
于法財色及親友 不可便疏尋即悔
諸所造學即能得 雖疾知之速忘失
花飾莊嚴其衣服 所作不要而敬老
智者敬之有學志 通達能明而和解
常喜出城行遊觀 美于言語亦樂聽
利口便辭能分別 所處臥坐不忍久
柔軟性至誠 輕事不顧後
志卒不耐苦 朋友好惠施
憎長須喜短 自喜然而臭
巧黠多皺白 奉戒慧無礙
見人先問訊 衣薄面齒淨
有慈易從事 起行不惜財
別知人行慈 易教不很戾
佛說性如是 爲應貪淫相
當何以觀嗔恚之相。解于深義不卒怼恨。若怒難解無有哀心。所言至誠惡口粗[麸-夫+黃]。普懷狐疑不尋信之。喜求他短多寤少寐。多有怨憎結友究竟。仇仇難和所受不忘。無有怨驚人怖不懼。多力反複不能下屈多憂難訓。身體長大肥項大頭廣肩方額。好發勇猛性強難伏。所可聽受遲鈍難得。既受得之亦複難忘。若失法財所欲親友。永無愁顧難進難退。以是知之爲嗔恚相。于是頌曰
志性剛強深解義 普疑于人求長短
少于睡眠難屈伏 性曚難學亦難忘
能忍勤苦叵觸近 無所畏錄不卒嗔
身口相應難谏曉 勇猛有力而剛強
少恐鮮友多怨憎 少安有反身廣大
所可作爲不追悔 棄法財反不顧念
一舍所親不思之 未曾還變亦不伏
勤力精進修大事 佛說是輩爲嗔相
雲何察知愚癡之相。謂性柔軟喜自稱譽。無有慈哀破壞法橋。常而閉目面色憔悴。無有黠慧愛樂冥處。數自歎息懈惰無信。憎于善人常喜獨行。寡見自大作事猶豫。不了吉凶不別善惡。若有急事。不能自理又不受谏不別善友及與怨家。作事反戾弊如虎狼。被服弊衣身體多垢。性不自喜須發蓬亂不自整頓。多憂嗜臥多食無節。人倩使之而不肯作。不倩不使而更自爲。當畏不畏。不當畏者然反畏之。當憂反喜。當喜反憂。應哭而笑。應笑而哭。設有急事使之不行。適去呼還不肯反顧。常遭勤苦強忍塵勞。有所食啖不別五味。言語多笑喜忘重語。齧舌舐唇然而噤龂。行步臥起未曾安隱。舉動作事無所畏難不知去就。佛說是輩爲愚癡相。于是頌曰
弱顔愚無慈 強額而自舉
眼目不視眴 燋焠數歎息
獨行然無信 嫉賢及懈息
常憂多狐疑 不別諸善惡
體面多塵垢 不知善惡語
作事多愦鬧 不能自究竟
所倩使不肯 不使而反行
當畏而不畏 不畏而反畏
應喜而反憂 應憂而反喜
當哭而反笑 當笑而反哭
貪飲食無飽 不別反怨仇
志性喜佷戾 無慧遭苦惱
須發常蓬亂 無信喜居冥
不別知五味 多臥如虎狼
寡見而貢高 齧舌而舐唇
弄口而喜龂 所語而多笑
臥處而不安 諸急事難進
呼還而突前 性爾爲癡相
何謂淫怒癡相。向所說淫怒癡是也。淫癡怒癡相亦如是。其與一切塵勞合者。是謂淫怒癡相。于是頌曰
其處于塵勞 與淫怒俱合
當觀淫怒相 是爲癡無慧
一切前所說 貪欲諸垢穢
有淫怒愚行 則知不離癡
何謂口欲心欲者。語言柔軟順從不違。身所不欲不加于人。言念辄善安隱可意。譬如好樹其華色鮮果實亦美。口欲心欲亦複如此。于是頌曰
其語常柔和 順從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 心身不傷人
譬如好花樹 成實亦甘美
佛尊解說是 心口之淫相
何謂口欲心怒者。口言柔軟而心懷毒。如種苦樹其花色鮮成果甚苦。言柔懷毒亦複如是。于是頌曰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隨而可親
口言而柔順 其心內含毒
如樹華色鮮 其實苦若毒
雲何知口欲心癡者。言語柔和其心冥冥。不能益人亦不欺損。譬如畫瓶視表甚好裏空且冥。口欲心癡亦猶如此。于是頌曰
口言有柔和 而心懷冥癡
當知此輩人 口淫而心愚
觀其口如慧 心中冥如漆
外好如畫瓶 其內空且冥
何謂口欲而心怒癡。所言柔軟念善鮮少。性不調順或複念惡。有時不念善惡不別其性難知。譬如甜藥雜以堿苦不可分別。其有口欲而心怒癡亦複如此。于是頌曰
其有口言欲 心懷諸怒癡
譬如醍醐蜜 雜以辛苦堿
何謂口粗而心淫者。語言剛急中傷于人。衆所憎惡不欲見之。無有敬者。譬如父母诃教子孫。雖口剛急而心猶愛。譬如瘡醫破洗人瘡。當時大痛久久除愈心甚歡喜。其有口剛而心淫者亦複如是。于是頌曰
有現口言急 而心懷淫欲
譬如夏日熱 其光照冷水
何謂口剛而心怒者。口言粗[麸-夫+黃]。所可懷念。無有慈善不欲人利。譬如苦藥複和以毒。設飲病人吐之不服。設飲消時則害人命。其口剛急而心怒者亦複如是。于是頌曰
其口言急無親敬 心念弊惡而懷毒
常喜侵枉于他人 當觀此輩行雜毒
何謂口粗而心癡者。言常剛急惡加于人。舉動所作心不自覺。不念人善亦不念惡。譬若有賊拔刀恐人而不能害。如是行者知爲口急而心愚癡。于是頌曰
口言剛急心不害 喜恐于人無所加
譬如拔刀無所施 口粗心癡亦如是
何謂口粗心懷叁毒者。口言剛急或善于人。又複加惡乍念不善亦不能惡。譬如大吏捕得盜賊。其下小吏恐責其辭。又複有吏誘進問之。其次小吏鞭杖拷之。又複有吏不問善惡亦不拷責。是謂口粗而懷叁毒者。于是頌曰
口言而剛急 其心懷叁毒
志性如是者 不善不爲惡
行迹若斯者 名之中間人
勤苦及安隱 是事雜錯俱
何謂口癡而心欲者。無所別知人與共語。都無所解不曉善惡。義所歸趣心常自念。當何以益加于人也。至于趣事如所思念不失本要。譬如冥夜興雲降雨。其口癡心欲亦複如此。于是頌曰
其有口癡而心淫 口所言說不了了
如龍興雲而不雷 口癡心淫亦如是
雲何爲口癡心剛。不能施善亦不加惡。常心念言以何方便中傷于人。設得便者辄危害人。譬如以灰覆于炭火。行人蹑上便燒其足。口癡心怒亦複如是。于是頌曰
口癡而心剛 不柔無惡言
常懷惡加人 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 藏惡在于心
如灰覆炭火 設蹑燒人足
何謂口癡而心懷冥。不能以善加施于人。亦不加惡心亦不念。他人善惡無所增損。所以者何。無勢力故。譬如火滅以灰覆之。若持枯草及[火*參]牛屎。積著其上手觸足蹈。無所能燒而不成熟。所以者何。無所堪任。口癡心冥亦複如是。于是頌曰
其口有癡愚 而心懷闇冥
都不能念惡 亦不能念善
不能成辦事 亦不不爲能
如暴中炊煮 無所能成熟
何謂口癡心懷叁毒。口無所犯不益于人。少所中傷晝夜思念。以何方便中傷于人。又複心念雲何饒人。或心念言不損益人。譬如故瓶盛淨不淨。而蓋其口不見其裏發口則現。口癡心懷叁毒亦複如此。于是頌曰
作性喜反戾 口言不了除
而懷淫怒癡 盛滿以臭穢
譬如大故瓶 受諸淨不淨
不能益于人 亦都無所損
其爲法師以此十九事。觀察人情而爲說法。其淫相者雲何解說。爲講法言習欲多者墮于地獄餓鬼之中。然後得出複作淫鳥。鹦鹉青雀及鴿鴛鴦。鵝鹜孔雀野人猕猴。設還作人多淫放逸輕舉卒暴。仁當察此曼及人身。觀知罪垢惡露不淨莫習淫欲。于是頌曰
其多習淫色 憍慢速目燒
在人若畜生 地獄餓鬼中
生彼還自害 塵勞火見燒
欲令解脫此 隨行故說是
設多嗔者隨其行迹。而爲說法。犯衆嗔恚墮于地獄餓鬼之道。從惡處出當作毒獸。鬼魅羅刹反足女鬼溷鬼之類。又作師子虎狼蛇虺。毒蟲蚊虻蚑蜂百足之蟲。設從此道還在世間。形貌醜陋人所不媚。常當短命而多疾病身體不完。以是之故殃罪分明。常奉慈心除其嗔恚。于是頌曰
人多懷嗔恚 衆共所憎惡
坐是墮惡道 多病不安隱
墮鬼及毒獸 既作人下賤
能行慈心者 即除嗔恚冥
設多愚癡爲說此法。曚冥興盛死墮地獄餓鬼之路。若在畜生則作癡獸。謂牛羊狐犬騾驢豬豚之屬。設還人道性不決了少眼根弱。當多疾病六情不完。生于夷狄野人之中。從冥入冥。以是教之觀十二緣除愚冥本。于是頌曰
多習愚癡者 諸根不完具
生于牛羊中 然後墮地獄
假使修學人 願度此惡道
欲得脫其冥 當觀十二緣
設多淫怒當行二事。觀其不淨又奉慈心。若多淫癡爲講二事。空無及慈。設怒癡盛爲說二事。導以慈心並了癡本。于是頌曰
行慈觀不淨 攻治淫怒癡
教色諸愚者 十二緣不明
若人嗔恚盛 及癡甚除冥
當爲講慈心 十二因緣本
若有口淫而心欲者。爲說無常空寂之義也。心怒口恚唯講慈仁也。口癡心冥講十二緣。其余四種衆病備具。一者口淫心懷叁毒。二者口怒淫恚癡具。叁者口愚內懷叁垢。四者有人淳懷叁毒。其解法師當爲此輩說法教化。令其寂然觀因緣本。所以者何。是輩種類塵勞淳厚。積諸罪殃而自纏裹。雖爲現法不見聖谛。唯當教之諷誦勸進。緣是之故專在誦務。塵勞轉薄。雖不獲道可得上天。于是頌曰
其有行犯淫 而心嗔恚癡
當教諷誦經 及勸使爲福
塵勞雖興盛 緣是除罪蓋
因斯之方便 然後得生天
譬如有人修治樹園。地高下之丘墟平之。溉灌以時拔去荊棘。穢草蘆葦邪生諸曲。橫出不理皆落治之。棄著垣外令其順好。樹木無礙根生滋茂。皆悉護之令不折傷。以是之故。樹木轉大花實興盛。其修行者受法師教。除淫怒癡欲想諸穢。以是之故。行遂長成至于得道。于是頌曰
其樹木曲戾 邪出不順生
荊棘諸瑕穢 悉落治令政
以若幹方便 修理乃得成
修行治法樹 奉經亦如是
除諸淫怒癡 受師百千教
滅去諸瑕穢 如園師修樹
法師說經察以四事。何謂爲四。一曰博學而得至道。二曰懷來以道其于學問不能論義。叁曰博學道德未得成就。四曰無知無道。複有四法。一曰初由法師從其啓受知義解法。二曰雖解其義不能微妙。叁曰分別淺法不能至深。四曰不知其義亦不曉了。如是學法所習唐苦。譬如兩人俱不曉泅墮深水中。欲相免濟反更溺死。如盲牽盲欲有所至。中道迷惑竟不能達。不知義者亦不曉慧。而欲說法欲有所救亦複如是。于是頌曰
譬如人博學 衆善無央數
已得度無極 若人越大海
若人淨如谛 而無有智慧
但可取其要 不能獲深義
若習入道者 隨順不違律
以能敬受教 如是有反複
譬如近尊者 必當獲大利
其學修行道 所求義必進
但解進其義 而不能微妙
如人食空羹 而無有飯具
從師咨受義 不了妙如是
不能解大道 不至正真慧
設使不入道 不能分別說
則不解于慧 無義不了了
如盲欲禦盲 不能致所趣
無義亦無慧 譬之亦其然
其修行者計有叁品。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隨。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從。叁曰修道身心俱行也。何謂身行而心不隨。假使行者結跏趺坐政直端心。譬如柱樹未曾動搖。而現此相內心流逸。色聲香味細滑之念。所更不更而普求之。其心放逸不得自在。譬如死屍捐在冢墓。虎狼禽獸飛鳥狗犬貉爭食之。身定內亂亦猶其然。斯爲修行道德地者身定心亂。于是頌曰
結加趺端坐 不動如太山
其心內迷散 情猶象墮淵
如是修行者 身定而心亂
譬若樹狂花 不成果而落
何謂修行道地者。有心在道而身不從。身不端坐成四意止。是時心定而身不安。于是頌曰
假使心性自調和 住四意止無他相
是時則名四意止 雖身不定心不亂
修行道地。何謂身心而俱定者。身坐端正心不放逸。內根皆寂亦不走外隨諸因緣也。當爾之時身心端定都不可動。以此知之身心等定。于是頌曰
其身心俱定 內外不放逸
寂然加趺坐 如柱定難傾
見于生死谛 如水漂岸樹
身心而相應 疾成道得果
修行道地。專精于道而不動轉。如是寂滅速至泥洹。于是頌曰
講說若幹之要義 如乳石蜜和食之
其無谀谄能承法 則以佛教自調順
佛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修行道地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