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經》五
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
昇忉利宮為母說法品第二十一
以正法甘露 充飽世間人
下解脫種者 皆放受其報
佛功德猶日 正法喻光明
戒品水清涼 生於天泉池
母妙寶芙蓉 及天林樹花
欲令時開敷 故佛昇忉利
日光晝照空 月炎曜於夜
佛照天世間 若幹嚴飾好
日天子生念 謂日王來至
以世敬日意 稽首禮佛足
月天子懷疑 盛明所見捨
月之光榮好 歸入人慧月
寂滅過梵天 照曜喻天帝
深邃勝淵海 不動安須彌
天帝雜寶樹 號名采晝度
光明坐其下 寶樹蔭金山
見母大妙後 種福果於熟
或有方應種 或復應放者
以佛清淨德 面曜如明珠
見者心清淨 猶如水清寶
爾時佛世尊 以清和梵音
甘露法藥雨 於慈母妙後
墜墮離別苦 生天有是患
貪求積聚死 是為世間苦
地獄燒炙煮 餓鬼渴乾燋
畜生相噉食 五情苦無安
在所受身處 眾苦輒追隨
欲離眾苦惱 唯有滅無為
當覺叁界苦 猶若瘡被毒
甚於燒鐵擆 無可解瘡處
世間苦如是 覺苦起之緣
覺其苦滅處 覺所以滅苦
覺五盛陰苦 覺勞所因興
塵勞所滅處 是滅名無為
所以滅道者 名曰八聖賢
諸塵勞之毒 都燒令無餘
生死甚可畏 進退不可怙
如伎兒木面 脫一復著一
或飲天甘露 退復飲洋銅
或食天甘露 退噉燒鐵丸
或復來天家 或曳然鐵車
或王或乞兒 餓鬼轉畜生
宿對互所拍 跳迸如拍鞠
上下遍叁界 從有至無擇
聞說是法已 母妙天帝後
八十八勞結 心垢永滅盡
意止深妙法 又令叁垢薄
燒諸強塵勞 妙後證叁道
大會無數央 諸天人芙蓉
同時俱開敷 如花蒙日光
於是妙後起 更幸懷歡喜
猶如日臨山 光明益盛明
亦愛敬於佛 禮足已啟言
古來母未曾 得子此重貢
無數劫食地 心未曾厭足
天欲不已滿 莫若今充盈
自足令我足 除著無所著
一切智寤我 無種斷我種
時無數諸天 聞微妙大法
即殖善德種 鮮潔佛之種
佛本行經憶先品第二十二
於是天中天 諸天世人師
在於大王境 摩竭之國土
遊止竹林園 思憶往古世
光明益顯好 猶如盛火祠
佛弟性慈仁 厥名曰阿難
見佛光明盛 即行詣佛所
叉手下右膝 敬意白佛言
唯願天中天 決心之所疑
未曾見光明 如今之暉耀
唯願一切智 說光明因緣
於是佛告已 微妙八種聲
諦聽吾今說 光明之因緣
吾自憶前世 施無數眾生
供養千數佛 種種所須給
學無數聖典 盛祠祀無數
難可施與者 大施與無吝
憶念往古時 大象如白山
勢力勝鄰敵 吾以用惠施
以心所愛重 二子用施人
毛孔皆血出 吾時名甚愛
象馬車乘女 種種用惠施
施八萬四千 金角黃牸牛
金器盛銀粟 滿其所受量
吾名為知時 大施十二年
弊惡婆羅門 來從吾索頭
時諸天若幹 欲固遮梵志
吾歸曉諸天 莫違本所願
時王名月光 今充吾所僥
復有婆羅門 來從吾索眼
不逆即許與 體所愛之目
為王名善目 因是發大願
今以目施與 願後成慧明
又復更異時 鴿飛來趣我
為鷹所迸逐 飛住吾膝上
吾盡割體肉 恣以足鷹意
不以來歸鴿 與鷹使為食
吾以病人故 割已體上肉
食肉叁七日 其重病得瘳
又為普施王 名為大力士
昔除眾生病 今滅其塵勞
又吾前世時 以身惠施人
別賣可愛子 又別賣吾妻
賣吾與惡人 敕吾令殺害
吾時名焰月 不殺沒己命
吾剝皮為施 纏疊為燈炷
同時然燈炷 與身炎皆熾
王名堅金剛 其耐痛無比
以是求一願 舉足以成佛
以身與虎狼 地六反震動
因此勇猛意 超度過九劫
曾以一善施 主地盡四海
前為轉輪王 號名曰大天
始建王風教 率以十善行
棄捨四方域 剃頭修淨行
又為普地主 號名曰尊帝
於是地上立 八萬四千城
時為此諸城 部分境界已
八萬四千王 俱出剃頭學
曾為王多求 貪欲狂迷惑
越度大海表 求土地人民
吾時為梵志 大智名上度
將順教是王 還其正志思
曾為白象王 如日甚姝好
六牙甚可愛 弈弈有光明
獵師貪牙故 箭射中其心
便自拔牙與 心不起恚亂
淨施王遊獵 因至深山中
閉群鹿二王 置於深谷廄
以一妊母鹿 鹿王代就死
使普境野畜 無復恐患憂
有國忽父母 害殺長老者
吾尊奉孝養 地穴濟父母
天空中問義 父教吾決答
斷眾生倒見 濟令不墮獄
大蟒閉賈客 圍繞置中央
吾時緣宿行 生為師子王
發象為力勢 踏蟒即令死
濟五百客命 安隱得歸家
佛爾時說此 生經五百章
叁千大千界 普六反震動
有億眾生類 皆發大道意
又有億眾生 各證以四道
上世賢智士 不可稱奇異
菩薩發勇猛 施捨其軀命
從乞求者意 終無所違逆
功德得自在 萬物及軀命
叢殘短壽命 是乃可為奇
塵勞所纏裹 懷惡盛迷惑
能以慈悲力 鉤還具惡心
能捨所愛重 財寶及軀命
眾生有豪尊 世得自在者
應為惡之時 自製而不為
晝夜行眾善 以休息其意
緣是自勸進 志願在佛道
佛本行經遊維耶離品第二十叁
世智一切敏 所願無不成
慈哀加眾生 如人有一子
猶如轉輪王 放教靡不從
患厭世五欲 欲入法慧窟
世尊亦如是 開建為佛事
勤勞行廣化 事無不究竟
隨生死惡世 順見其起滅
欲入大無為 滅意寂然定
時維耶離城 吸人精魄鬼
入城興疫病 逼迫相嬈害
爾時維耶離 疫盛如熾然
國諸王大臣 集會博論義
厲氣之大火 燒然國萬民
各共精意思 何方除此殃
長者名財明 第一清信曰
睹世更無誰 唯佛可恃怙
因遣清信士 財明以為使
長者清信士 都共叉手向
盡五體投地 共遙白佛言
普救護世間 願濟我國厄
如凍者求火 猶重病請藥
若冥願明曉 失路者曉導
我等求世尊 欲觀天人樂
使往至佛所 佛即許受請
今捨家覺知 天人思擾動
天於上空中 告王未生怨
如何安無憂 今當與佛離
王聞天教告 心即悚然驚
意懷愁悴曰 眾生心闇鈍
誰能詣慧礪 礪其闇鈍心
塵勞之愆咎 宿對之重債
眾生重債咎 誰當濟令輕
我等久見閉 在生死牢獄
誰當以清鑰 開吾等獄門
吾等久暴露 渴愛之日陽
誰當施正法 月精解渴珠
王因敕令嚴 輕馳往見佛
因請佛明日 願屈就宮食
敕廚令嚴具 盛饌百味飯
佛許於宮中 受王一月請
平治七階路 乃至流江恒
路設諸帳幔 嚴飾猶天宮
雜色眾花香 散以遍布地
人集如水漲 盈溢譬如海
明珠以挍飾 色白如盛月
王之服乘蓋 敬意施奉佛
時佛未久頃 即到恒水側
王更進上佛 五百七寶蓋
人王上五百 諸龍王貢千
天王獻五百 維耶離五百
為世大覆護 應受寶蓋施
盡受諸寶蓋 餘唯置其一
爾時天中天 與諸弟子眾
二千五百人 便度流江恒
維耶離諸王 盡心愛敬佛
供給所當得 以次來到國
佛便即時入 維耶離大城
以八妙深重 梵清淨音聲
佛即說一偈 諸有眾生類
地行乘空者 宜慈愛眾生
以清淨慈水 普灑於大地
熱渴所逼狂 得水飽滿涼
從佛之慶雲 放甘軟言雨
舉城充飽滿 除重毒害患
佛於是即還 出到城門外
佛與諸沙門 繞城而徐行
施護現吉祥 咒願普永康
舉國蒙覆護 快樂不可量
時長者財明 請佛及弟子
飲食香甘饌 種種盡愛敬
時佛廣斑宣 深要之正法
師子音以下 四千人得道
佛與弟子眾 乃至捺女林
奈女聞之已 馳出往見佛
到門即下車 瓔珞如電雲
始入園林樹 狀似吉祥天
行步趨庠序 如水隨波流
顏容如春陽 芙蓉花之叢
將諸天人女 服飾之恣貌
行於林樹間 或動天地眼
佛世尊視見 魔王之羅網
目觀其美色 壞人戒律行
佛以梵音聲 告諸沙門者
捺女今來至 卿等攝撿意
各建志手執 精進之強弓
以正直之矢 筈承智慧弦
皆被定意鎧 乘自守戒車
各儲慈觀意 入眼色戰陣
卿等當諦計 女人何可是
假借相欺惑 如銅鐵金塗
皮薄如蠅翅 若不以覆上
此但是肉積 當作是計知
涕唾眼中眵 若不拭卻者
及與身上垢 若不以水洗
膿血及糞除 聚會於一處
熟思視是者 欲意滅不生
卿等自觀計 是骨舍可惡
以筋纏束縛 外則以肉塗
衣裳服飾覆 如畫師覆壁
但作是自觀 莫隨彼欺惑
堅慎護心意 後可有所益
初不調伏心 後則不可禦
邪行失正路 迷惑迴周旋
猶如官磨馬 竟以繞磨走
眼喜視色者 心則隨目惑
諦觀其表裏 愚染慧離著
時佛以是教 誡諸幼弟子
即共自撿攝 一心視佛面
捺女遙見佛 光相明嚴好
巍巍林樹間 如日雲中出
慈敬意視佛 微妙心清淨
猶如樹花繁 風吹令傾屈
如是禮佛足 叉手心恭敬
卻就其坐位 佛便告之曰
女情貪放逸 卿善心詣吾
信樂正真法 是利甚難遇
男子信樂法 是不可為奇
男雖意深重 塵勞猶差薄
女人常迴旋 於諸塵勞愛
意局心輕躁 專著六所欲
汝心存於道 是最可貴奇
一切世無常 無吾我可恃
疾病侵安隱 老毀顏色貌
劫奪人壽命 樂法無患難
女人多貪嫉 不喜怨憎會
女人心戀著 不樂與愛別
凡受女人形 必有是二惱
以是義之故 汝當勤奉法
奈女性軟弱 心甚懷慚愧
正法所勸進 勉宜起恭敬
便叉手長跪 前白世尊言
願佛垂慈愍 明旦受我請
時佛覺其心 甚清淨歡喜
默然受其請 女便辭欲退
因五體投地 稽首禮佛…
《佛本行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