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莊嚴論經》

「本緣部」經文201卷04頁碼:P0257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大莊嚴論經》二

  馬鳴菩薩造 / 後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四)

  複次夫聽法者。有大利益增廣智能。能令心意悉皆調順。我昔曾聞。師子諸國。爾時有人。得摩尼寶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獻王。王得珠已谛視此珠而說偈言

  往古諸王等  積寶求名稱

  聚會諸賓客  出寶自矜高

  舍位命終時  捐寶而獨往

  唯有善惡業  隨身不舍離

  譬如蜂作蜜  他得自不獲

  財寶亦如是  資他無隨己

  往昔諸國王  爲寶之所诳

  儲積已待他  無一隨己者

  吾今當自爲  必使寶隨己

  唯佛福田中  造作諸功德

  隨己至後世  善報不朽滅

  臨當命終時  一切皆舍離

  舉宮室親愛  大臣諸猛將

  悲戀送亡者  至冢則還家

  象馬寶辇輿  珍玩及庫藏

  人民諸城郭  園苑快樂處

  飄然獨舍逝  都無隨從者 

  王說偈已即詣塔所。以此寶珠置塔枨上。其明顯照猶如大星。若日出時照王宮殿。晖曜相映倍于常明。珠之光明日日常爾。于一日中卒無光色。王怪其爾即遣人看。既至彼已不見寶珠。但見枨下血流汙地。尋逐血迹至迦陀羅林。未到彼林已見偷珠人竄伏樹間。偷珠之人當取珠時。墮枨折[月*坒]故有是血。即執此人將詣王邊。王初見時甚懷忿恚。見其傷毀複生悲愍。慈心視之而語之言。咄哉男子。汝甚愚癡偷佛寶珠。將來之世必墮惡趣。即說偈言

  怪哉甚愚癡  無智造大惡

  如人畏杖捶  返受于斬害

  畏于貧窮苦  興此狂愚意

  不安少貧乏  長受無窮厄 

  爾時一臣聞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說真實不虛。即說偈言

  塔爲人中寶  愚癡辄盜竊

  斯人無量劫  不得值叁寶

  如昔有一人  信心歡喜故

  耳上須曼花  以用奉佛塔

  人天百億劫  極受大快樂

  十力世尊塔  盜寶而自營

  以是業緣故  沈沒于地獄 

  複有有一臣懷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彰。何須呵責宜加刑戮。王告臣言。莫出此語。彼人已死何須更殺。如人倒地宜應扶起。時王即說偈言

  此人已毀行  宜速拔濟之

  我當賜財寶  令忏悔修福

  使其得免離  將來大苦難

  我當與錢財  使彼供養佛

  若彼不向佛  罪過終不滅

  如人因地跌  還扶而得起

  因佛獲過罪  亦因佛而滅 

  時王即便大賜錢財。教令佛邊作諸功德。爾時偷者即作是念。今者大王。若非佛法中調順之人。計我[億-音+(夫*夫)]罪應被斬害。此王能容。實是大人赦我重罪。釋迦如來甚爲奇特。乃能調化邪見國王作如斯事。說是語已。還到塔所匍匐向寺。合掌歸命。而作是言。大悲世尊世間真濟。雖入涅盤猶能以命赈賜于我。世間鹹皆號爲真濟。名稱普聞遍諸世界。及于今者濟我生命。是故真濟名不虛設。即說偈言

  世間稱真濟  此名實不虛

  我今蒙救拔  知實真濟義

  世間皆熾然  多諸郁蒸惱

  慈悲清涼月  照除熱惱苦

  如來在世時  于曠野鬼所

  拔濟首長者  是事未爲難

  于今涅盤後  遺法濟危厄

  令我脫苦惱  是乃爲甚難

  雲何世工匠  奇巧合聖心

  圖像舉右手  示作安慰相

  怖者睹之已  尚能除恐懼

  況佛在世時  所濟甚弘多

  今遭大苦厄  形像免濟我 

  (五)

  複次夫少欲者。雖有財物心不愛著。猶得稱之名爲少欲。我昔曾聞。有優婆塞。彼優婆塞時有親友信婆羅門法。時彼親友善信婆羅門。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恒食惡食臥糞穢中。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婆羅門。汝頗曾見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诳于汝。即共親友問婆羅門。汝今苦行爲何所求。婆羅門曰。我今苦行欲求爲王。時優婆塞語親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庫藏珍寶。宰割自恣貪嗜美味。宮人侍禦好樂女色。種種音樂而以自娛。雖作大臣長者有諸財寶不適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寶。何以稱之爲少欲耶。汝但見其身行苦行。便謂少欲。不知此人所求無厭。謂爲少欲。即說偈言

  所謂少欲者  非必惡衣食

  無諸資生具  以之爲少欲

  此人于今者  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  雲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  貪渴五欲故

  此人實虛僞  詐現少欲相

  爲貪故自苦  實非少欲者 

  說是偈已。優婆塞複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諸貪欲瞋恚愚癡。仙聖所行無有少分。是故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何以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寶心不貪著樂于聖道。以是之故雖複富有七珍盈溢。心無希求名爲少欲。雖無財寶希求無厭。不得名爲少欲知足。即說偈言

  若以無衣食  倮形尼幹等

  造作諸勤苦  以爲苦行者

  餓鬼及畜生  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  亦應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  徒爲自疲勞

  形雖作苦行  而心懷貪著

  希求無厭足  不名爲少欲

  雖複具衆物  心無所染著

  修行樂聖道  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  以谷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  不名爲少欲

  身如惡癰瘡  將適須衆具

  意求于道故  是名少欲者

  爲治惡癰瘡  少受資生具

  心不貪後有  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谄曲  亦不求名利

  雖有資生具  名聞具實德

  能有如斯事  是乃真少欲 

  (六)

  複次雖複持戒。爲人天樂是名破戒。我昔曾聞。有一沙門與婆羅門于空林中夏坐安居。于時沙門數數往返婆羅門所。與其共事不存親疏正處其中。所以者何。若與親昵恐其生憍慢。若與其疏謂爲憎惡。即說偈言

  以杖置日中  豎臥俱無影

  執杖倚亞者  其影則修長

  彼人亦如是  親疏宜得中

  令漸通泰已  然後爲說法 

  此婆羅門無有智能。不別賢愚供事極苦。是以我今不宜親昵亦不應疏。何以故。事愚人苦不解供事亦名爲苦。種種方便共相習近。漸相體信得與言語。爾時比丘問婆羅門。汝今何故舉手向日。臥灰土上裸形啖草。晝夜不臥翹足而立。行此苦行爲何所求。婆羅門答曰。我求國王。此婆羅門于後少時身遇病患。往問醫師療疾之方。醫師報言。宜須食肉。于是婆羅門語比丘言。汝可爲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療我疾。于時比丘作是思惟。我今化彼正是其時。作是念已化爲一羊系著其邊。婆羅門問比丘言。汝爲索肉今在何處。比丘答言。羊即是肉。婆羅門大生瞋恚而作是言。我甯殺羊而食肉耶。于是比丘說偈答言

  汝今憐一羊  猶尚不欲殺

  後若爲國王  牛羊與豬豕

  雞犬及野獸  殺害無有量

  汝在禦座上  廚宰供汝食

  汝若瞋恚時  當言斬彼頭

  或言截手足  又時教挑目

  汝今憐一羊  方欲多殺害

  若實有悲心  宜舍求王意

  如人臨刑戮  畏苦多飲酒

  華林極敷榮  猛火將欲焚

  又如著金鎖  雖好能系縛

  王位亦如是  恒有恐懼心

  威力諸侍從  莊嚴以珍寶

  不見後過患  凡夫貪願求

  既得造諸惡  墜墮叁惡道

  如蛾貪火色  投中自燋滅

  雖有五欲樂  名稱普聞知

  恒多懷恐懼  憂苦患極深

  猶如捉毒蛇  逆風持炬火

  不舍危害至  亦如臨死苦

  王者遊出時  頂上戴天冠

  衆寶自璎珞  上妙莊嚴服

  名馬衆寶車  乘之出遊巡

  道從數百千  威勢極熾盛

  若有寇敵時  寶铠自嚴身

  勝則多殺害  負則失身命

  妙香以塗身  上服以香熏

  所食諸肴膳  百味恣其口

  所須皆隨意  無有違逆者

  行來若坐臥  舉動悉疑畏

  親友亦不信  雖複爲親友

  恒有危懼心  雲何名爲樂

  如魚吞鈎餌  如蜜塗利刀

  亦如網羅襁  魚獸貪其味

  不見後苦患  貴富亦如是

  終受地獄苦  地獄垣牆壁

  屋地皆熾然  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燒身  受苦無有量

  汝當自思惟  所爲樂既少

  衆苦患甚多  是故應念苦

  莫求貴自在  舍汝願求心

  唯有求解脫  衆苦悉消除 

  婆羅門聞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白言。尊者。善有辯才開悟我心。設使得彼叁十二天王者亦不甘樂。即說偈言

  善意巧方便  明智能觀察

  爲我除邪願  示導正真路

  善友當如是  世間所稱贊

  常應近是友  無有诤惱患

  善導我心意  回邪入正道

  示我善惡相  令得于解脫 

  (七)

  複次依邪道者得衆苦患。修正道者增長信心及以名稱。有智之人應觀邪正。我昔曾聞。有一人于行路側作小苦行。若有人時臥棘刺上。若無人時別居余處。有人見已而語之言。汝今亦可徐臥刺上。何必縱體傷毀甚多。此人聞已深生瞋忿。放身縱體投棘刺上轉劇于前。時有一優婆塞在其傍立。是苦行者見已自擺轉複增劇。優婆塞即語之言。汝于前者但以小刺。今複乃用瞋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傷毀甚淺。貪瞋之刺乃爲深利。臥棘刺者苦止一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以刺刺身此瘡易滅。貪瞋刺瘡曆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即說偈言

  汝今應勤拔  心中深毒刺

  宜以利智刀  割斷貪瞋棘

  貪瞋深著人  世世不可袪

  愚小諸邪見  不識正真道

  苦身臥棘刺  以苦欲離苦

  人見臥棘刺  無不遠逃避

  唯汝于斯苦  抱持不放舍

  我見如此事  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自歸  十力之世尊

  大悲拔衆苦  開示正道者

  涉彼邪徑衆  導以八正道

  外道邪見等  爲苦所欺诳

  極爲信著苦  流轉無窮已

  諸有智能者  見此倍增信

  外道甚愚惑  苦盡得解脫

  出世大仙說  衆具悉備足

  得修八正道  修道故解脫

  以是故當知  安樂獲解脫

  非如汝外道  受苦得涅盤

  依心故造作  善惡等諸業

  汝當伏心意  何故橫苦身

  身爲衆結使  妄修種種苦

  是苦修道者  地獄應是道

  然此地獄中  斬截及糞屎

  熾然燒炙等  具受衆苦毒

  彼雖受諸苦  不得名苦行

  智能袪叁業  垢穢皆消除

  釋迦文佛教  教諸一切人

  應求天甘露  又宣說止觀

  亦莊飾智能  是名真苦行

  何用徒勞身  造作無益苦

  此苦甚長遠  深廣無崖限

  譬如有惡子  不得其孝養

  但作諸罪累  由彼受衆苦

  是時彼外道  而作如是言

  諸仙修苦行  亦複得生天

  優婆塞說偈  而答于彼言

  諸仙生天上  非因臥棘刺

  由施戒實語  而得生天上

  汝雖作…

《大莊嚴論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