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論經》十
馬鳴菩薩造 / 後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五五)
複次若人贊佛得大果報。爲諸衆人之所恭敬。是故應當勤心贊敬。我昔曾聞。迦葉佛時有一法師爲衆說法。于大衆中贊迦葉佛。以是緣故命終生天。于人天中常受快樂。于釋迦文佛般涅盤後百年。阿輸伽王時。爲大法師得羅漢果。叁明六通具八解脫。常有妙香。從其口出。時彼法師去阿輸伽王不遠。爲衆說法。口中香氣達于王所。王聞香氣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爲和妙香含于口耶。香氣乃爾。作是念已。語比丘言。開口。時比丘開口都無所有。複語漱口。既漱口已猶有香氣。比丘白王。何故語我張口漱口。時王答言。我聞香氣心生疑故。使汝張口及以漱口。香氣逾盛。惟有此香口無所有。王語比丘願爲我說。比丘微笑。即說偈言
大地自在者 今當爲汝說
此非沈水香 複非花葉莖
栴檀等諸香 和合能出是
我生希有心 而作如是言
由昔贊迦葉 便獲如是香
彼佛時已合 與新香無異
晝夜恒有香 未曾有斷絕
王言。大德久近得此香。比丘答曰。久已得之。王今善聽。往昔過去有佛名曰迦葉。我于彼時精勤修集而得此香。時王聞已生希有心。而問比丘。我猶不悟。唯願解說。時彼比丘而白王言。大王。至心善聽。我于迦葉佛時作說法比丘在大衆前。生歡喜心贊歎彼佛。即說偈言
金色身晃曜 歡喜生贊歎
因此福德力 在在受生處
身身隨此業 常有如此香
勝于優缽羅 及以瞻蔔香
香氣既充塞 聞者皆欣悅
如飲甘露味 服之無厭足
爾時大王聞斯語已。身毛皆豎。而作是言。嗚呼贊佛功德乃獲是報。比丘答言。大王。勿謂是果受報如此。複說偈言
名稱與福德 色力及安樂
已有此功德 人無輕賤者
威光可愛樂 意志深弘廣
能離諸過惡 皆由贊佛故
如斯之福報 賢智乃能說
受身既以盡 獲于甘露迹
爾時大王複問比丘。贊佛功德其事雲何。爾時比丘說偈答言
我于大衆中 贊佛實功德
由是因緣故 名稱滿十方
說佛諸善業 大衆聞歡喜
形貌皆熙怡 由前贊佛故
顔色有威光 說法得盡苦
彼如來所說 與諸修善者
作樂因緣故 得樂之果報
雲何名之佛 說言有十力
諸有得此法 不爲人所輕
況諸說法者 升于法座上
贊立佛功德 降伏諸外道
以贊佛德故 獲于上妙身
便爲諸人說 可樂之正道
以是因緣故 猶如秋滿月
爲衆之所愛 贊歎佛實德
窮劫猶難盡 假使舌消澌
終不中休廢 常作如是心
世世受生處 言說悉辯了
說佛自然智 增長衆智能
以是因緣故 所生得勝智
說一切世間 皆是業緣作
聞已獲諸善 由離諸惡故
生處離諸過 貪瞋我見等
如油注熱鐵 皆悉消涸盡
如此等諸事 何處不適意
我以因緣箭 壞汝諸網弓
複已言辯父 思惟善說母
爾時大王聞斯偈已。即起合掌。而作是言。所說極妙善入我心。王說偈言
聞說我意解 歎佛功德果
略而言說之 常應贊歎佛
以何因緣而說此事。爲說法者得大果報。諸有說法應生喜心
(五六)
複次有大功德猶修無倦。況無福者而當懈慢。我昔曾聞。尊者摩诃迦葉。入諸禅定解脫叁昧。欲使修福衆生下善種子獲福無量。于其晨朝著佛所與僧伽梨衣。而往乞食。時有睹者。即說偈言
贊歎彼勝者 著于如來衣
人天八部前 佛分座令坐
時佛亦複贊歎迦葉。即說偈言
汝今修行善 如月漸增長
如空中動手 無有障礙者
身如清淨水 無有諸塵翳
佛常于衆前 贊歎其功德
乃至未來世 彌勒成佛時
亦複贊歎彼 而告大衆言
此是牟尼尊 苦行之弟子
具十二頭陀 少欲知足中
最名爲第一 此名爲迦葉
人天八部前 贊歎其功德
爾時帝釋見彼迦葉行步容裕。遙于宮殿合掌恭敬。其婦舍之。而問之言。汝今見誰恭敬如是。爾時帝釋即說偈答
處于欲火中 系念常在前
雖與金色婦 同室無著心
身依于禅定 心意亦快樂
入城聚落中 而欲行乞食
以智能耕地 壞破過惡草
是名善福田 所種果不虛
爾時舍之以敬重心仰視帝釋。而白之言。汝最尊貴居放逸處。猶有善心修于福德。帝釋以偈答言
以施因緣故 我最得自在
天人阿修羅 愛重尊敬我
晝夜憶念施 故我得如是
如得多伏藏 衆寶盈滿出
尊者迦葉到貧裏巷樂受貧施。爾時帝釋化作織師貧窮老人。舍之亦化爲老母著弊壞衣。夫婦相隨坐息道邊。爾時尊者見彼夫婦弊衣下賤。即作是念。世之窮下不過是等。即至其所欲往安慰。織師疾起取尊者缽。以天須陀食滿缽奉之。爾時尊者得是食已。內心生疑。即說偈言
彼人極貧賤 飲食乃殊妙
此事可驚疑 極是顛倒相
說是偈已。而作是念。今當問誰。須自觀察。即說偈言
我是善種子 斷除他人惑
天人有所爲 猶當爲解釋
況我今有疑 雲何當問他
說是偈已。即以慧眼見是帝釋。而作是言。嗚呼樂修福者。方便求尊勝。即說偈言
能舍尊勝相 現形貧賤人
羸悴極老劣 衣此弊壞衣
舍毗阇延堂 化住息道邊
說此偈已。尊者微笑。複說偈言
我欲使無福 得成勝福業
汝福已成就 何故作觸娆
以食施于我 具勝五妙欲
世尊久爲汝 斷除叁惡道
汝不知止足 方複求福業
爾時帝釋還複釋身。在衆人前禮尊者足。而作是言。尊者迦葉爲何所作。即說偈言
我見施獲報 獲得諸勝利
資業已廣大 倍生于信心
大德爲何故 而乃遮止我
爾時帝釋。重說偈言
人聞說施者 猶尚能布施
況我見施報 明了自證知
父母及親友 拔濟欲利益
無能及布施 離于生死苦
施報如形影 處處與安樂
生死崄難中 唯施相隨逐
于雨風寒雪 唯施能安樂
如行崄惡路 資嚴悉具足
施能爲疲乏 安隱之善乘
崄惡賊難處 施即是善伴
施除諸畏恐 衆救中最厚
處于怨賊中 施即是利劍
施爲最妙藥 能除于重病
行于不平處 用施以爲杖
爾時帝釋說是偈已。供養尊者還升天宮。以何因緣而說是事。智能之人明順施福。欲使人勤修福業。帝釋勝人猶尚修福。何況世人而不修施。聲聞之人帝釋供養。況複世尊
(五七)
複次雖少種善必當求佛。少善求佛猶如甘露。是以應當盡心求佛。我昔曾聞。有一人因緣力故發心出家。欲求解脫即詣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雖無我當往詣法之大將舍利弗所。時舍利弗觀彼因緣。過去世時少有厭惡修善根不。既觀察已。乃不見有少許善根。一身既無。乃至百千身中都無善根。複觀一劫又無善根。乃至百千劫亦無善根。尊者舍利弗語彼人言。我不度汝。彼人複至余比丘所。比丘問言。汝爲向誰求索出家。彼人答言。我詣尊者舍利弗所不肯度我。諸比丘言。舍利弗不肯度汝。必有過患。我等雲何而當度汝。如是展轉詣諸比丘都不肯度。猶如病者大醫不治其余小醫無能治者。既不稱願。于坊門前泣淚而言。我何薄福無度我者。四種姓中皆得出家。我造何惡獨不見度。若不見度我必當死。即說偈言
猶如清淨水 一切悉得飲
乃至旃陀羅 各皆得出家
如此佛法中 而不容受我
我是不調順 當用是活爲
作是偈已。爾時世尊以慈悲心欲教化之。如母愛子。如行金山光映蔽日。到僧坊門。即說偈言
一切種智身 大悲以爲體
佛于叁界中 覓諸受化子
猶如牛求犢 愛念無休息
爾時世尊清淨無垢。如花開敷。手光熾盛。掌有相輪網缦覆指。以是妙手摩彼人頭。而告之言。汝何故哭。彼人悲哀白世尊言。我求出家。諸比丘等盡皆不聽。由是涕泣。世尊問言。諸比丘不聽誰遮于汝不聽出家。即說偈言
誰有一切智 而欲測豫者
業力極微細 誰能知深淺
時彼人者聞斯偈已。白世尊言。佛法大將舍利弗比丘智能第一者。不聽我出家。爾時世尊以深遠雷音慰彼人言。非舍利弗智力所及。我于無量劫作難行苦行修習智能。我今爲汝。即說偈言
子舍利弗者 彼非一切智
亦非解體性 不盡知中下
彼識有限齊 不能深解了
無有智能知 微細之業報
爾時世尊告彼人言。我今聽汝。于佛法中使汝出家。我于法肆上求買如汝信樂之人。如法化度不令失時。佛以柔軟妙相輪手。牽彼人臂入僧坊中。佛于僧前告舍利弗。以何緣故不聽此子令出家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見彼有微善根。佛即告舍利弗。勿作是語。說是偈言
我觀此善根 極爲甚微細
猶如山石沙 融消則出金
禅定與智能 猶如雙鞴囊
我以功力吹 必出真妙金
此人亦複爾 微善如彼金
爾時尊者舍利弗。整郁多羅僧。偏袒右肩。胡跪叉手。向佛世尊。而說偈言
諸論中最勝 唯願爲我說
智能之大明 除滅諸黑闇
彼人于久近 而種此善根
爲得何福田 種子極速疾
佛告舍利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彼因極微非辟支佛所見境界。乃往過去有一貧人。入阿練若山采取薪柴爲虎所逼。以怖畏故稱南無佛。以是種子得解脫因。即說偈言
唯見此稱佛 以是爲微細
因是盡苦際 如是爲善哉
至心歸命佛 必得至解脫
得是相似果 更無有及者
爾時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化。比丘心悟得羅漢果。以是因緣故。于世尊所種少善根獲報無量。況複造立形像塔廟
(五八)
複次善根既熟得解脫果。由是之故宜應修善。我昔曾聞。世尊學道爲菩薩時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米。無所成辦又無利益。時彼菩薩以無所得。便食百味乳糜。時五人等問菩薩言。先修苦行。尚無所得。況食乳糜而得道耶。作是語已即便舍去向波羅捺。爾時世尊既成佛已。作是思惟。何等衆生應先得度。複作是念。唯彼五人有得道緣。于我有恩。作是念已詣波羅捺至五人所。即說偈言
妙好之威光 舉體具莊嚴
獨行衆好備 胸廣相炳然
…
《大莊嚴論經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