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下 ▪第2页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廣說。不信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不信對樂根。對舍根亦爾。不信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不信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不信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不信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五門
由斯理趣。其懈怠等諸差別門。應依前說一行方便。如理當思此諸門中。有差別者。相似異位。皆不應說。乃至眼識相應。眼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識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眼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四蘊。此何爲余。謂眼觸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識對眼觸。乃至對意觸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眼識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識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識對眼觸所生受乃至對意觸所生受六想身。隨所應當廣說。眼識相應。眼觸所生愛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識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眼觸所生愛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四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愛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識對眼觸所生愛乃至對意觸所生愛亦爾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六門
如眼識門。如是乃至意識五門。隨所應當廣說。如六識身六門六觸身六門。隨所應當廣說。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識所生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想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想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眼觸所生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想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想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想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觸所生受對眼觸所生想。乃至對意觸所生想亦爾。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觸所生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思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思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眼觸所生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思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四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思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思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觸所生受對眼觸所生思。乃至對意觸所生思亦爾。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觸所生愛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叁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愛相應及眼觸所生愛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叁界二處四蘊。此何爲余。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愛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觸所生受對眼觸所生愛。乃至對意觸所生愛亦爾。如眼觸所生受門。如是乃至意觸所生受五門。隨所應當廣說。如六受身六門。六想身六門六思身六門。隨所應當廣說。如是略說有十六門。若廣說有八十八門
界身足論後序
沙門釋基製
界身足論者。說一切有部發智六足之一足也。詳夫邃旨沖微。非大聖無以揚其奧。梵言幽秘。非上哲何以繹其真。是以夕[穴/(爿*未)]金容。晨馳白馬。譯經者結轍。津義者聯蹤。至于婆沙八蘊。缺五蘊之幽趣。發智六足。無五足之玄文。余旨雖存。尚多纰绠。故使叁秦匠彥。穿鑿于異端。九土缁英。滯惑于真僞。故我親教叁藏法師玄奘。業該群籍。志隆弘撫。欲使有宗俊穎。不延頸于五天。對法雄傑。懷慷慨于四主。遂以大
唐龍朔叁年六月四日。于玉華宮八桂亭。終譯此論。原其大本。頌有六千。後以文繁。或致刪略。爲九百頌。五百頌者。今此所翻。有八百叁十頌。文遺廣略。義離增減。詳其論始。說起能仁。大德流通遂師名稱。尊者世友之所作也。既而道滿待機。因圓伫列。神功妙思。繄可殚言。但基虛簉操觚。謬倍函丈。承晖雕斲。受旨執文。惟恐愛海波騰。玄源秘泄。矚法舟之淪喪。故敘其時事雲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