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燈論釋》四 ▪第3页
偈本龍樹菩薩 釋論分別明菩薩 / 大唐中印度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虛空作意等如其所應。當如是遮。複次如色等諸因不別。已令他解如是第一義中受等諸因亦無別異。自和合支不可取故。彼不應取如自因自體此亦與過應如先說。若外人與過者。應如先避。複次如是等諸法者。謂彼陰外有爲諸法所有分別如瓶衣等。實有故異故者。如其所應同彼色遮如色等陰攝故爲因者。此因不成。譬亦無體。陰義壞故。彼陰攝者。世谛中攝非第一義。以違因義故。此諸道理應如是知。或複有人妄想分別第一義中隨何等物自體不空及起滅等。此諸诤論義皆不然。何以故。如實谛觀彼相空故。以第一義中諸入不起體非實有如是觀察令人識知。若執不空與空作過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同前遮故。一切不能與空作過。如偈曰
若觀一物體 則見一切體
如是一物空 一切皆空故
釋曰。自前文句遮諸入起。以陰無自性。曉示行人。品義如此。是故得成。如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無起滅故。受想行識亦無起滅。若彼五陰無起無滅。此是般若波羅蜜。善男子。色離色自性。如是受想行識離識自性。若色至識諸性離者。此是般若波羅蜜。善男子。色無自性故。受想行識亦無自性。若色至識無自性者。是爲般若波羅蜜。又如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偈曰
我爲世間說諸陰 彼陰爲彼世間依
能于彼陰不作依 世間諸法得解脫
世間如彼虛空相 彼虛空相亦自無
由如是解無所依 世間八法不能染
又如金剛般若經中說。須菩提。菩薩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又如楞伽經偈曰
叁有假施設 物無自體故
但于假設中 妄想作分別
以覺分別時 自體不可得
以無自體故 彼言說亦無
如是等諸修多羅。此中應廣說
釋觀五陰品竟
般若燈論釋觀六界品第五
複次諸法無體。由空所對治故。今複欲明地等諸界無自性義。有此品起。此義雲何。觀陰中說。若離于色則無色因。此中自部複引佛語爲證。如經言。佛告大王。界有六種。地水火風及空識等彼各有相。謂堅濕暖動容受了別。此六種界說名丈夫。如無空花施設爲有取名丈夫者。此義不然。是故論者先所立義地等色因體非有者。彼所立義則爲破壞。亦與阿含相違故。論者言。爲世谛故。如來說此地等六界以爲丈夫。非第一義。複次毗婆沙師言。第一義中有地等界。何以故。彼相有故。此地等界若實無者。如來不應說有彼相。如虛空花。今有堅等爲地等相。以相有故。地等非無。論者言。虛空無自體少功用生他解彼無物故。解空界已。自余諸界即易可遮。如偈曰
先虛空無有 毫末虛空相
釋曰。虛空與彼無障礙相此二無別偈意如是。複次毗婆沙師言。我立此義。無障礙者。是虛空相。彼相有故。論者言。此無障礙立爲有者。他不能解。此義雲何。如無常聲是其立義。以無常故將爲出因。如是有此虛空。以虛空有故。此則唯有立義。無因及喻義則不成。若汝意謂無障礙相爲虛空者。于世谛中隨人悉解不須說彼令他解因者。以于第一義中此不成故。決須說彼令他解因。彼若說者。則有因及譬喻過失。以唯有立義故。複次毗婆沙師言。實有虛空。是無爲法。爲答彼故。如偈曰
此中驗虛空 無毫厘實體
釋曰。第一義中虛空無實。何以故。以無生故。譬如兔角。如是因無體故。無果故。無有故等諸因。應如是廣說。複次鞞世師言。所相能相二法異故。論者言。若爾彼等則有先後。如瓶衣等。爲答彼故。如偈曰
若先有虛空 空則是無相
釋曰。虛空無相。偈意如是。此中說驗。虛空非彼相之所相。何以故。先已有故。如隨一物。複次無障礙者。非虛空相。何以故。以彼異故。如隨一物。複次若謂所相能相無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異分別者。我亦舍故。複次若汝言世谛說因非因不成者違義過失汝不能避。是故別不別相二皆不成故。知虛空定是無相。若言無相有體者。人不能知。爲是故如偈曰
無處有一物 無相而有體
釋曰。第一義中若自分若他分此體成者。義則不然。或有人言。所相虛空如是有體。于彼有能相轉者。此亦不然。如偈曰
無相體既無 相于何處轉
釋曰。所依無體故。能依亦無體。義不成故。複是因過。複次所相能相若不異者。豈以所相還相所相彼異相無體故。以是義故。無異門中虛空無相。若異門說相者。彼亦非相。所相異故。譬如隨一物等。如是相既無體。空亦無相故。偈言無有無相體者。謂虛空也。相于何處轉者。以不于彼轉故。此義應知。複次偈曰
無相相不轉 有相相不轉
釋曰。如汝所說。能相所相義皆不然。何以故。無彼物體而有相者。此則不成。有體亦爾。偈曰
離有相無相 異處亦不轉
釋曰。第一義中有一物體相于中轉。此皆不然。何以故。以譬喻無體。外人所欲義不成故。複次如虛空花等。以無相故。彼相亦爾。以無體故。不可說轉世間悉解。是故偈言有相相不轉。以第一義中如實驗。彼無障礙者。非虛空相。何以故。以相故如堅等相。複次有人言。有相無相物相于中轉。此無過咎。爲遮彼故。如偈言離有相無相。異處亦不轉。此二俱不然。彼定觀者然可然品後當廣遮先令他解二分過者。今還屬汝此不相應。以有二過故。複次有人言。第一義中虛空是有。以彼相故。此若無者。不說彼相。如虛空花。如經言。佛告大王。此六種界名爲丈夫。是故彼有及爲相故。論者言。所相不成。我先已破。如偈曰
所相不成故 能相亦不成
釋曰。能相亦墮所相中故。相亦不成。譬喻無體。爲是義故。以慧谛觀所相能相二皆不立。如偈曰
是故無所相 亦無有能相
釋曰。彼令他解。無體可驗故。以是驗知。彼實無體。此義得成。複次毗婆沙師言。如我立義。虛空有體。何以故。彼爲境界欲染斷故。譬如色。又叁摩缽提所緣故。譬如識。亦無爲故。譬如涅槃。論者言。汝若欲令第一義中有此虛空者。爲是所相。爲是能相。二皆不然。如先已說。令人得解。是故偈曰
離所相能相 是體亦不有
釋曰。自部義如是。余涅槃等隨一物體能成。譬喻皆不成故。複次別部人言。虛空是有。領受自體故。亦有爲故。此義及因二皆不成。如前驗過。應如是說。複次經部人言。如我立義。實礙無處說爲虛空。虛空無體。唯是假名。我義如此。論者言。如毗婆沙師所說。叁摩缽提所緣故。彼爲境界欲染斷故。立空有體。欲令人解。今經部執言。實礙無處說爲虛空。唯是假名。遮前有體。如是計者。令我譬喻轉更明顯。今說此義。如偈曰
離色因有色 是義則不然
色本無體故 無體雲何成
釋曰。如先觀陰品說。第一義中有礙名色者。無此道理。如經部分別虛空無體驗令解者。此義不成。有人言。虛空有體。不令人解。無譬喻者。我今立義。令人易解。應如是說。色等有體。觀彼無體有故。此若是有。觀彼體無。譬如色味二無體故。法若無體。無則不觀。譬如馬角。論者言。色法有體。我先已遮。不欲令汝受彼無體。如偈曰
無有體
釋曰。色名。偈曰
何處
釋曰。味故。偈曰
無體當可得
釋曰。彼色無故。譬喻無體。所欲義壞。應知。外人言。有體無體二皆是有彼解者有故。若解者有彼物則有。論者言。汝謂解者解體無體。此之解者爲是有體爲是無體。俱亦已遮解者有體此義不成。又與有體無體不相似故。異此之外分別解者。此義不然。如偈曰
與體無體異 何處有解者
釋曰。解者無體。偈義如是。外人複言。我有異門作此分別如是解者。與彼有體無體不相似故。論者言。彼不相似體是一物有二分者。是義不然。以相違故。觀亦不立。彼無可驗令人信知。如是虛空谛觀察時不應道理。如偈曰
是故知虛空 非體非無體
非所相能相 余五同虛空
釋曰。如遮虛空無有毫末令人信受。余五亦然。如偈曰
先地等無有 微毫相可得
釋曰。彼地水等亦應如是廣分別說。乃至偈言非體非無體非所相能相應當同作如虛空遮。雲何名界。藏義是界義。如彼金界。彼虛空等能爲憂苦等藏義故。複次無功用自相持義是界義。說彼界者。爲教化衆生憐愍故。說彼佛語者。世谛所攝。第一義中界無體也。入亦不成。以界有故。所欲不破。複有人言。若第一義中一切句義皆撥無者。此是路伽耶陀法邪見所說。與佛語相似。此應棄舍。以非佛語故。論者言。汝起過增翳不真發毛蚊蚋蠅等妄作遮故。是義雲何。我說遮入有者。遮有自體。不說無體。如楞伽經中偈曰
有無俱是邊 乃至心所行
彼心行滅已 名爲正心滅
釋曰。如是不著有體。不著無體。若法無體。則無一可作故。又如偈曰
遮有言非有 不取非有故
如遮青非青 不欲說爲白
釋曰。此二種見名爲不善。是故有智慧者。欲息戲論得無余樂者。應須遮此二種惡見。此複雲何。若叁界所攝。若出世間。若善不善及無記等。如世谛種諸所營作。彼于第一義中。若有自體者。起勤方便作善不善此諸作業應空無果。何以故。以先有故。譬如先有。若瓶衣等如是樂者常樂。苦者常苦。如壁上彩畫形量威儀相貌不變。一切衆生亦應如是。複次若無自體者。彼叁界所攝。若出世間善不善法起勤方便則空無果以無有故。如是世間則墮斷滅。譬如磨瑩兔角。令其铦利終不可得。是故偈曰
少慧見諸法 若有若無等
彼人則不見 滅見第一義
複次如寶聚經中。佛告迦葉。有者是一邊。無者是一邊。如是等。彼內地界及外地界皆無二義。諸佛如來實慧證知得成正覺無二一相。所謂無相。又如上金光明女經。文殊師利問善女人言。姊雲何觀界。女人答言。文殊師利如劫燒時世界空虛無一可見。又如偈曰
世間如空相 虛空亦無相
若能如是知 于世得解脫
如是等諸修多羅此中應廣說
釋觀六界品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般若燈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