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燈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66卷30頁碼:P0051
唐 波羅頗蜜多羅譯

  《般若燈論釋》十

  偈本龍樹菩薩 釋論分別明菩薩 / 大唐中印度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觀業品第十七

  釋曰。今此品者。亦爲遮空所對治。令解業果無自體義故說

  阿毗昙人言。彼于前品中說諸行流轉。衆生及人等亦皆流轉者不然。而彼驗中立義言。諸行若常若無常者。是斷常過故。有流轉者不然。而說諸行畢竟無有流轉。彼先作此說故。我今此中說常無常。無如是過。而有諸行流轉。作是說者。欲令物解。第一義中定有如是內諸入諸行生死與業果合故。此若無者。不見諸行與業果有合。譬如石女兒。今有諸行與業果合故。而有生死。是故我今觀察業果。其義如阿毗昙中廣說。故彼偈言。自護身口思。及彼攝他者。慈法爲種子。能得現未果。所言思者。謂能自調伏遠離非法。與此心相應思故名爲思攝他者。謂布施愛語救護怖畏者。以如是等能攝他故。名爲攝他。慈者謂心心即名法。亦是種子。種子者亦名因。爲誰因耶。謂果之因。是何等果。謂是現在未來之果。雲何名心爲種子耶。謂能起身口業故。名爲種子。雲何名非法。違法故名爲非法。非法者謂惡及不善等。雲何名無記。謂違法非法名爲無記。無記者有四種業。一者報生。二者威儀。叁者工巧。四者變化。又無記者。不記善不善故。名爲無記。又無記者。不起善不善果。亦名無記。有如是等差別。俱舍論中亦有二種。其義雲何。故論偈曰

  大仙所說業  思及思所起

  于是二業中  無量差別說

  釋曰。雲何名大仙。聲聞辟支佛諸菩薩等亦名爲仙。佛于其中最尊上故。名爲大仙。已到一切諸波羅蜜功德善根彼岸故。名爲大仙。複次前偈列名。今當別釋。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如前所說思  但名爲意業

  從思所起者  即是身口業

  釋曰。雲何說思但是意業。謂思與意相應名爲意業。複次此思于意門中得究竟故。名爲意業。非身口業。雲何名從思所起。謂知已知已作作者名思所起業。此業有二種。謂身及口。若于身門究竟。口門究竟者。名身業口業。說二業已。次說無量種差別。雲何名無量種差別耶。故論偈言

  身業及口業  作與無作四

  語起遠離等  皆有善不善

  釋曰。語起者。謂以文字了了出言。名爲語起。雲何名遠離。謂運動身手等。運動者。謂起念言。我當作此善業。從初受善業思。後受善業思。所起之人。若作善業。若不作業。遠離無作色體恒生。不遠離者。亦如是念言。我當作此不善業。若身若口若意從初不善業刹那所起之人。若作惡業。若不作從不善因。名不遠離。無作色體恒生。雲何名作無作色。以身口色令他解者名爲作色。不以身口色令他解者名無作色。故論偈言

  受用自體福  罪生亦如是

  及思爲七業  能了諸業相

  釋曰。雲何名受用自體。謂檀越所舍房舍園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身具等。雲何名福。謂撈漉義。見諸衆生沒溺煩惱河中。起大悲心。漉出衆生。置涅槃岸故名爲福。非福者。謂作種種不善之事。能令衆生入諸惡道。雲何亦是受用自體。謂違背福故。名爲非福。解福非福已。次解思義。以何法故。名之爲思。謂功德與過惡。及非功德與過惡。起心所作意業者名思。彼論如是以七種業說爲業相。乃至坐禅誦經聽聞記念等。亦名爲業。皆攝在七種中故。而不別說。有此業故。見業與果合。與果合者。謂于五趣中有五陰起相。是故品初說業與果合爲出因者。第一義中有生死義得成。以有縛有解故。有生死體。論者言。今此業者。爲一起已乃至受果已來恒住耶。爲一刹那起已即滅耶。是皆不然。其過如論偈說

  若住至受果  此業即爲常

  業若滅去者  滅已誰生果

  釋曰。若業自體起已無間不壞。後方有壞者不然。墮常過故。阿毗昙人言。如芭蕉竹葦等。于後與果已即壞。是故無過。論者言。竹葦等一一刹那隨壞不住。後時相似相續斷者。于世谛中說壞耳。若第一義中說業如竹葦等相續至受果者不然。若言有業法自體先後俱不壞者。難令物解汝非無過。阿毗昙人言。初未得壞因故不壞。後時得壞因來方壞。有何過耶。論者言。此義不然。汝立有壞因者。而彼物不是壞因。與此物異故。是因故。譬如余物。如阿含中說。身及諸根等一刹那起已不住。汝義與經相違。若汝欲避此過。而受起已無間即壞者。是亦有過。業若滅者。即無自體。若汝意謂。業正滅時能與果者。而此滅時名半滅。半未滅能與果者不然。同前所答過。若汝言不可說滅已與果不滅與果者。此名不可說業。若不可說業于第一義中能與果者不然。不可說故。譬如欲生時。汝所見者不能堅固。出因不成。亦違汝義

  阿毗昙人言。有相續故。我義無違。雲何知耶。故論偈言

  如芽等相續  而從種子生

  由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釋曰。此謂從芽生莖。乃至枝葉花果等各有其相。種子雖滅由起相續展轉至果。若離種子芽等相續則無流轉。以是故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種子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而後果  不斷亦不常

  釋曰。雲何不斷。謂有種子相續住故。雲何不常。謂芽起已種子壞故。內法亦爾。如論偈說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起

  從是而起果  離心無相續

  釋曰。此謂慈心不慈心名爲業。此心雖滅而相續起。此相續果起者。謂愛非愛有受想故。若離心者果則不起。今當說相續法。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故業在果先  不斷亦不常

  釋曰。雲何不斷。謂相續能起果故。雲何不常。不至第二刹那住故。此中作驗。第一義中有如是業果與衆生名字諸行合諸有欲得勝果衆生。如來爲說得果方便故。此若無如來不說得樂果方便。譬如虛空花鬘。今說有方便者。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求法方便者  謂十白業道

  勝欲樂五種  現未二世得

  釋曰。法者謂果法。方便者謂得果法。因因者謂白業。果者謂現在未來得五欲樂。得何等果。謂得報果依果。白謂善淨。能成就福德因緣者。從是十白業道生。十者謂不殺不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無益語。不嫉。不恚。不邪見等。名十白業。亦名十善業道。皆從身口意生。雲何名勝果。謂于人天趣中得最勝人天。其義雲何。故論偈言

  人能降伏心  利益于衆生

  是名爲慈善  得二世果報

  釋曰。以是故佛說有此得果方便。如所說者其義得成。論者言。汝說業果有相續故。而以種子爲喻者。則有大過。如論偈說

  作此分別者  得大及多過

  是如汝所說  于義則不然

  釋曰。雲何不然。此謂如汝向分別有種子相續相似法體者不然。何以故。種子有形有色有對。是可見法得有相續。今思惟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心之與業無形無色無對不可見。刹那刹那生滅不住。欲與爲驗者。是驗不成。又從種至芽者。爲滅已相續至芽。爲不滅相續至芽。若滅已至芽者。芽則無因。若不滅而至芽者。應從初種子常生于芽。若爾者。一種子中則生一切衆芽。是事不然。有大過故。正量部人謂阿毗昙人言。如汝所說。有人相續能起天等相續業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種性別故。譬如荏婆子不生庵羅果等。若善心次第能起善不善無記心。無記心次第能起善不善心。不善心次第能起善無記心者。義皆不然。乃至欲界系心次第能起色界無色界系心。及起無漏心。無漏心複展轉起欲界色界無色界系心。亦如上說芽起者。今悉不然。如前所立驗中已總破故。有作善者。是亦不然。我今當說順業果報正分別義。是何分別。如前分別種子相續相似者。如我所說。無彼過故。過垢不能染。說何等耶。謂說正分別義。是誰說耶。如阿含經中偈言。諸佛及緣覺。聲聞等所說。一切諸聖衆。所共分別者。分別何等。故論偈言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而是無記性  約界有四種

  釋曰。此謂不失法在。如債主有券主。雖與財而不散失。至于後時子本俱得。業亦如是。能得後果。業雖已壞由有不失法在。能令行人得勝果報。亦如債主既得財已。于負債人前毀其本券。如是如是。不失法能與造業者果已。其體亦壞不失法者有幾種耶。約界有四。雲何爲四。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及無漏界。不失法者是何性耶。是無覆無記性。無覆者亦名不隱沒。無記此謂不說善不善故名爲無記。此不失法。何道所斷。故論偈言

  不爲見道斷  而是修道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釋曰。此謂見苦集滅道所不斷。何時斷耶。謂修道進向後果時斷。複次見苦所斷不善業。雖斷由此不失法在。見苦時不斷者。是不失法。能與果故。如目犍連被外道辱。離波多比丘被梵摩達王十二年禁。目犍連等雖獲聖果。由不失法在故。受宿不善業報。故論偈言

  若見道所斷  彼業至相似

  則得壞業等  如是之過咎

  釋曰。此不失法。若爲見道所斷。若共業俱至後世者。是則有過。有何過耶。若不失法同見道所斷。隨眠煩惱業亦俱斷者。即壞業果。壞何等果。謂壞見道所斷不善業果。是義應知。修道若不斷者。聖人應具足有凡夫業。以是故煩惱業爲見道斷。不失法不爲見道斷。是故言如業見道斷不失法修道進向後果時斷。彼度欲界向色界時。度色界向無色界時斷者亦如是。故論偈言

  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現在未終時  一業一法起

  釋曰。相似者。謂同類業。于現在命終時。有一不失法。起總持諸業。不相似者。謂業種差別。如欲界業色界業無色界業。有無量種。複次有幾種業爲不失法持耶。故論偈言

  如是二種業  現在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此業猶故在

  釋曰。二業者。謂思及從思生。或有人言。業受報已而業猶在者。以不念念滅故。又如前說無量種差別者。亦一一有一不失法起持故。何故不失法與果已猶在而不更數數與果耶。謂已與果故。如已了之券。已還財訖縱有券在更不複得。不失法亦如是。已與果故更不數數得果。此不失法于何時滅耶。故論偈言

  度果及命終  至此時而滅

  有漏無漏等  差別者應知

  釋曰。此謂修道時斷者。如前命終時。相似不相似業。共有一不失法持者是也。如須陀洹等度果已滅阿羅漢及凡夫人死已而滅。此不失法複有差別。雲何差別。由漏無漏業別故。不失法亦有漏無漏。彼如是故…

《般若燈論釋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