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經疏》六 ▪第6页
大慈恩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第一誡諸滅法過。文別有叁。初明滅法人。次明作下。辨滅法過。後當知下。結成過。此即初也。文有叁節。初五濁世者。滅法時分。即五濁時。此五濁義。略以叁門分別。一別釋名。二出體。叁立五所由。第一釋名。略有二種。一者總名。二者別名。言五濁者。即是總名。五是標數。濁是滓穢美。故俱舍論第十二雲。劫減時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爲濁。又順正理叁十二雲。雲何濁義。極鄙下故。應辨舍故。如滓穢故。總言五濁者。帶數釋也。言別名者。一者壽濁。二者劫濁。叁煩惱濁。四者見濁。五有情濁。瑜伽叁十四雲。如于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文殊問經雲。十歲而生。二十叁十乃至千年。有長短故。此謂命濁也)。如于今時。漸次趣入叁災中劫。現有衆多饑馑疫病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如于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杖。鬥訟诤競。多行谄诳詐僞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下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經雲。多貪嗔癡。名煩惱濁)。如于今時。有情多分爲壞正法。爲滅正法。造立衆多像似正法。靈推求邪法邪義。以爲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經雲邪見戒見取。見取。常見。斷見。有見。無見。我見。衆生見。是名見濁也)。如于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地持五濁。亦同瑜伽(經雲。善惡衆生。下中上衆生。勝劣衆生。第一不第一衆生。是名衆生濁)第二出體。壽濁。即以命根爲性。劫濁。衆生濁。謂以五蘊爲性。煩惱濁。除五見。一切煩惱爲性。見濁。即用五見爲性。第叁立五所由者。如順正理雲。豈不壽劫有情濁叁。互不相離。見濁即用煩惱爲性。五應不成。理實應然。但爲次第顯五衰損。極增盛時。何等名爲五種衰損。壽命衰損。時極短故。二資具衰損。少光澤故。叁善品衰損。欣惡行故。四寂靜衰損。展轉相違。來諠诤故。五自體衰損。非出世間功德器故。爲欲次第顯此五種衰損不同。故分五濁。顯宗亦同。又俱舍論第十二雲。由前二濁。如其次第。壽命資具極致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耽欲樂自在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由後一濁。衰損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廣如別章。次比丘等者。辨滅法人。有其四類。一四部衆。言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者。標別顯總。二天龍八部者。即八部衆。此亦標別顯總。叁鬼神衆。四王等貴衆。後自恃齊高貴(或有本雲。自是高貴者。謬也)滅破吾法者。滅法勝緣。由高貴故。能成諸過也
經。明作製法(至)佛塔形
釋曰。第二辨滅法過。文別有二。初製四福。後立四邪。此製四福。一製出家。二製行道。叁製造像。四製造塔。如經可知
經。立統官(至)都非吾法
釋曰。第二立四邪教。一立統官。製衆安籍記僧。不依僧法過。二比丘地立白衣高坐。此即失高下相。此有兩釋。一雲。于僧地中。白衣高坐。二雲。同處比丘下立。白衣高坐。叁兵奴爲比丘。便違福田尊貴之相。四受別請者。失福田相。是外道法。非吾法也。是故比丘應供法行經雲。若我弟子有受別請者。是人定失一果二果叁果四果。不名比丘。是其不得國王地行。不得飲食國王水。有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是比丘七劫不見佛。佛不授手。不得受檀越物。五千大鬼常隨其後。言佛法中大賊。諸比丘應作次第請僧。七佛法如是。次第僧中。有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薩僧七賢僧凡夫僧。欲使四方檀越得如是僧故。莫別受請。具說如彼。又梵網經雲。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已。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已。又雲。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不如一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者。是外道法。七佛無也。具說如彼。居士請僧福田經。大意亦同
經。當知爾時(至)不久
釋曰。第叁結過。應知
經。大王(至)是汝等作
釋曰。第叁滅壞四部行。文別有四。一標過名。二辨過相。叁顯其累。四結過重。此即初也。壞亂四部所行正道
經。自恃威力(至)弟子
釋曰。第二辨過相也。謂製四部所行正理
經。百姓疾病(至)破國因緣
釋曰。第叁顯其果也。由製四部。現感惡報
經。說五(至)不盡
釋曰。第四結過重也。如理可知
經。大王(至)非法之行
釋曰。第叁誡約囚禁。不依法律。文別有四。一總標過失。二別顯過相。叁非法等。明非法囚禁。四當知等者。結過重。此即初也
經。橫與佛法(至)作諸罪過
釋曰。第二別顯過相。如經可知
經。非法非律(至)如囚禁法
釋曰。第叁非法囚禁
經。當爾之時法滅不久
釋曰。第四結成過重
經。大王(至)滅破叁寶
釋曰。自下第四誡約自毀。文別有叁。初自毀。次起惡。後招報。就自毀中。先法。後喻。此即初也。如經可知
經。如師子身中蟲(至)非外道也
釋曰。第二舉喻重釋。釋此喻相。如蓮華面經。佛告阿難。譬如師子。命終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陸。所有衆生。不敢食彼師子身肉。唯師子身自生諸蟲。還自啖食師子之肉。阿難。我之佛法。非余能壞。是我法中諸惡比丘。破我叁大阿僧祇劫。積行勤苦所集佛法。解雲。彼經但喻出家比丘。不同此經通喻道俗
經。壞我佛法(至)至于百歲
釋曰。第二明起惡。惡有叁種。一壞法得罪惡。二正教不行惡。叁惡增壽減惡
經。其壞佛教(至)連禍縱橫
釋曰。第叁招報。于中有叁。初法。次喻。後合。此即法說。于中有叁。初明現報。次顯生報。後辨後報。此明現報。有其五種。一壞佛教。二無孝子。叁六親不和(父母兄弟夫妻)。四天神不祐等。五災怪不絕
經。死入地獄餓鬼畜生
釋曰。第二顯生報也
經。若出爲人兵奴果報
釋曰。第叁辨後報也。廣辨叁報。具如別章
經。如響如影(至)火滅字在
釋曰。第二舉喻。喻有叁種。初之二喻。喻其現報。如有聲形。響影必逐。有現業處。報定同時故。後之一喻。喻生後報。如人夜書。火滅字在現業雖滅。二報仍在。或可前二通喻叁時。若有叁業。必有果隨。如聲形處。必有響影
經。叁界果報亦複如是
釋曰。第叁合法。應知
經。大王(至)如兵奴法
釋曰。第五誡使役也。文有四別。一橫製。二使役。叁攝錄。四示過。橫製有叁。一能製人。二橫製誡。叁屬當白衣。是兵奴法也
經。若我弟子(至)是兵奴法
釋曰。第二使役也。文有叁節。一立籍。二強使。叁顯非佛弟子。是兵奴法
經。立統官攝僧(至)兵奴之法
釋曰。第叁攝錄也。文有四節。一官攝。二典攝。叁僧攝。四屬是獄囚。兵奴法也
經。當爾之時佛法不久
釋曰。第四示過也
經。大王(至)非佛法僧
釋曰。第六誡自咎也。破國等緣。自作自受。非佛法僧
經。大王(至)常所行道
釋曰。第七誡謬信也。文有四別。一示善。二示惡。叁謬信。四示過。此即示善。此經乃是七佛法器。十方諸佛常所行路。故應流通
經。諸惡比丘(至)破國因緣
釋曰。第二示惡也。諸惡比丘求名利故。于王等前。自說破法破國因緣。比丘自說。名爲破法。教王令作。名爲破國
經。其王不別(至)不依佛法
釋曰。第叁謬信也。王等不知求名利故。信受谄言。橫作法製。不依佛誡
經。是爲破佛(至)正法不久
釋曰。第四示過也。信他谄語。不依信佛言。定是破佛國因緣。法滅不久也
經。爾時十六(至)失光不現
釋曰。自下第二大衆奉持。于中有二。初人王傷感。後天王嗟歎。前中有二。初明傷感。後顯受持。此即初也。十六大王聞佛七誡未來惡事。悲泣出聲。震動叁千。諸光不現也
經。時諸王等(至)當如佛教
釋曰。第二受持佛教。依如佛誡。不敢違逆
經。爾時大衆(至)是無佛世
釋曰。第二天王嗟歎。謂天王等。嗟歎惡時。無佛出世。是空虛也
經。爾時無量(至)阿須輪王
釋曰。自下第二大衆奉行。于中有二。初明能受人。後顯所受法。此即初也。文有叁節。一是菩薩。二是聲聞。叁是雜品
經。聞佛所說(至)波羅蜜
釋曰。第二結所受法。聞佛所說二護因緣。頂戴受持。奉行此法也
佛說仁王經疏卷第六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