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總勝集》中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微修行處。因弟子王仙峤奏請。以先師庵爲觀。蒙降額親篆。敕九真觀薛季真兼住持
[九仙宮]
在廟東十二裏。梁天監中建。昔王處輿自中宮煉行。既周沖寂。後遷于此。朝鬥思微。一日天真迎之。又有鄧郁之。南陽新野人也。幼夢一鳥吐印與之。自是人間有疾以印治救。求爲符章。病者自愈。後與徐靈期結方外友。周遊名山。尋訪上士。遇至人傳金鼎火龍之術。于宋元徽二年。徐既上升。郁之隱洞門久之。乃徘徊湖外。洞天福地無不遍曆。所患丹材無力可置。因有司奏少微星在南楚。武帝敕監軍采訪。诏之便殿問所修。曰貧道修煉金液而阙丹材。帝賜金帛。許于南嶽洞真福地。選其幽勝。置上中下叁宮。以修內外丹。一夕神人謂之曰。大洞之鄰。乃招福之鄉。延生之裏。善記勿忘。後君丹成。複遷紫蓋之東。以梁天監末十二月叁十日。有八真人。乘羽蓋雲峰降于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于是就自然石壇升天。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賜號超真集妙真人。唐鹹通九年。衡州刺史張觌具奏置觀額。十年十月。敕下宜依所奏。又開元中。明皇诏賜宸篆雲紫蓋峰石壇九仙宮。昔賢曾詠九仙宮其略雲。一峰鱗次開一觀片石朋來會九仙。寶牌尚記明皇篆。靈夢嘗聞禦史傳。又景祐中。故觀文殿學士孫氵爲禦史 上問事忤旨貶永州。夢道士以田爲托。後徙潭州。因祀嶽陰以物色求所夢。乃得王君之像于九仙宮。遂檄縣鈎括其宮田。果爲鄰觀侵佃。其詳具下卷。宣和元年。改賜今額。後有大洞(今呼前洞者是也)丹霞庵基
[觀音寺]
在廟東十叁裏。石道蟠曲。在雲密峰南下。馬氏所建。本朝太平興國年。改賜普濟。近已廢。西北有陳先生藥堂。陳乃蒼梧人。常修太陰煉避之法。與同鄉楊太初遇真人聶紹元。傳二景高奔之法。修成西入叁都
[雲峰景德禅寺]
在廟之東十五裏。後倚雲密。前臨禹溪。西有大禹岩。乃禹王傳玉文處。梁天監中建。寺有高僧法證。族郭氏。爲竺乾道五十有七年。戒壇聚徒講道乃遷化。其門人曰诠.曰遠.曰振.曰巽.曰素。凡叁千余人。其長老鹹來言曰。吾師軌行峻特。器宇宏大。有來求律者。吾師示之以尊嚴整齊。明列義契。而人知其所不爲。有來求道者。吾師示之以高廣通達。一其空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碩老稽首受教。髫童毀齒踴躍執役。故從吾師之命。而度五萬余人。廣其祠宇 本朝建隆中重修。大中祥符年。賜景德額。有會聖閣.齊雲閣.養亭.清照亭.松風亭.觀音夢應二泉。皆佳致也。轉運副使陸訦留詠詩雲。绀宮清絕占奇峰。迥在朱陵寶界東。賞遍禅林歸馭晚。禹溪斜日照丹楓
[延壽寺]
在廟之東十六裏。北有尊勝寺基
[白雲寺]
在嶽之東十八裏。不知開建之始。在白雲峰下。有白雲洞龍潭。人有祈求。而致葷觸便作風雷。岩谷陰黑。人多畏憚。乃朱陵之東便門也
[七寶寺]
在嶽東北叁十五裏。昔高僧玄泰號布衲居之。深于禅理善歌詩。每病土民畬種。因作畬山謠。其略雲。由道今年種不多。明年闊斫當陽坡。國家壽嶽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馬氏聞之禁止。塔石福嚴與堅固比鄰。下有湧泉
[崇果寺]
在嶽山北五十裏
[普濟寺]
在嶽之北叁十五裏。下有龍潭。寺之東有李真人上中下叁丹窖。中有水源。旱者祈之無不感應。遊人罕至
[光天觀]
在廟北登山叁十五裏按福地志雲。系二十二光天壇福地。洞淵集詩雲。太極分形狀若壇。白雲深鎖路孱岩。兀然萬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壽山。一雲。天業中改觀爲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又按南嶽十八高僧傳雲。陳光大初。思大和尚領徒至此。建閣作真。徒上下經行聽法之所。則光天觀當別有基也。西有青玉壇福地。今釋氏改名羅漢行道壇
[天柱禅寺]
在廟之西北登山十八裏天柱峰下。在近山天柱爲之最高。寺在半山。樓閣參差。與彌陀相鄰。出沒煙雲之際。居者疑在虛無中。葆真居士詩一絕雲。福嚴直上看天柱。樓殿霏微倚翠空。卻望福嚴如畫出。更憐煙雨巧朦胧。思大和尚二生塔在寺下。山有香岡周回數裏。多生香白芷。傳雲。魏夫人所植
[彌陀寺]
在廟西北登山二十裏。在彌陀峰下。仰望樓閣。如在畫圖中。唐宣宗賜額爲般舟道場 本朝太平興國中賜今額。葆直居士訪之。值僧出。並無一物。問雲。僧皆村居治生。久不來此。故留一絕雲。苔侵佛座突無薰。盡日飛塵漸塞門。雖是道人忘臭味。問君鼻口若爲存
[清化寺]
在廟西北登山二十五裏。已廢久矣。今有野人居之。北有潨谷傳經壇
[靈境寺]
在廟西北登山二十五裏。號中洞。馬氏所建。但破屋叁四間。傳雲。天複年。庵宇甚多。今廢久。大路側有大杉二株並立。圍可數丈。高拂雲表。雄壯可憚。或雲。昔唐真宗太子曾憩此。見二將軍至謝忽不見。因呼爲雙將軍
[安寶觀]
在廟西北登山叁十五裏。乃傅待仙以木鑽鑽石獲天書處。林木茂密。今已廢久
[寶積寺]
在洞下嶽之北登山叁十裏。見存空屋
[太平寺]
近洞下見存破屋。在側刀峰西下
[寶林寺]
在祝融後。上封莊之泉名洞下但破屋數間
[化城禅寺]
過山五十裏。亦無他佳致
[南朱觀]
過山五十五裏東。望嶽山堆翠焉
[雲溪禅寺]
過山七十裏。在皇想山下。當邵州中路。修篁擁碧。怪木參空。東望融峰。高插雲漢
[白鶴寺]
與橫龍相鄰。山谷有禹王書鐵符化成白鶴。今呼爲飛符岩。亦曰白鶴岩又雲古觀也。下舊有石倉。自然常滿。倉今基在
[資福寺]
與橫龍相鄰。最爲幽密
[橫龍寺]
在中洞。有開山佛光禅師舊庵基在焉。唐白居易有詩一絕雲。月射冷光新殿宇。風敲清韻古杉松。問師寶額因何立。笑指橫溪有臥龍
[高臺惠安禅院]
在後洞妙高峰下。與方廣比鄰。山勢幽邃。景物與山前不侔。本朝賜今額。寺前五十步正險絕處。石上有迹如車轍狀。記雲。昔五百羅漢居此。聞惠思和尚將至。乃相謂曰。山主即至。我輩當避之。遂徙他所。今轍迹尚存。記雲。乃鬼運糧以供廚馔。又西有水源。自岩下出。莫知其所。自號靈源。宋宗炳有庵。在靈源之上。今芭蕉庵是也。尚存基址。寺有二石佛迹。各長尺八顯六寸。足底有二隋求並印。皆如篆文。雲自西來。衡陽令張鈞題高臺詩雲。萬仞孤高處。煙雲缥缈間。靈源聲不斷。轍迹藓斓斑。山鳥應無畏。溪雲常自閑。憑欄長縱目。回首厭塵寰。東北有牧庵。乃忠道者居之。不修梵行。好夜遊岩谷。不畏蟲虎。寒暑不侵。值風雨亦無蓑笠。常正言以伸人。皆有教化。後住黃龍。久之遷化
[方廣崇壽禅寺]
在嶽之西後洞四十裏。與高臺比近在蓮花峰下。前照石廪。旁倚天堂。傳記雲。梁天監初。有僧希遁。因度夏天臺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海雲。汝當于南嶽方廣寺爲會。洎遁至南嶽。訪方廣則無之。後忽值一精舍號方廣。有鬼神運糧。金牛服乘。俄見海師出門。問曰。汝何來之遲也。遁願留。海雲。此五百尊者所居。汝居處在西北峰頂。留一宿而去。出門已失尊者及方廣衆。遁即如其言。結庵其處。後
[建方廣寺]
本廟賜崇壽爲額。今所謂聖壽寺基是也。中夜嘗聞鍾磬聲。出山谷見聖燈。元豐中。山洪暴發。乃紀和尚開山卓錫移建今寺。李白詠方廣詩一絕雲。聖寺閑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
[保慶寺]
在方廣之西南。鍾磬交音林環逼
[靈洞寺]
在嶽之西北。後洞乃高臺之前山也。峰巒翠密。岚霭常蒸。洞後猿聲聞如巴峽。獵者終不能捕。往往嶽神所護也。又有明水橋。直上高嶺。有天成石塔。層級自然。高約五尋。下虛上銳。非好事者不能一訪。蓋憚路險而遠也
[國清禅寺]
在後洞石廪峰西下。高臺之前山也。與靈川密鄰。鍾磬相交
[靈川護國寺]
在後洞。與國清比鄰
[明溪寺]
在馬迹橋之西。與金龜岩比近。去嶽七十裏。昔有逸人李思善居龜岩。後遊羅浮。又有高僧惠鑒居之。辟谷思善。書齊既廢。後僧更葺爲梵刹矣
[法輪禅寺]
在嶽之西南七十裏。隸衡陽岣嵝峰下。晉鹹和年建。號雲龍寺。隋大業末。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遷移山下。馬氏更名金輪寺。或雲。即馬氏之莊也。本朝太平興國中。改賜今額。環寺杉松數萬。每至風激。林響聲若海濤。寺有記石。唐岑文本撰。及韓愈有岣嵝山詩碑在焉。傳雲。禹碑在此峰尖之上。樞密折公留題雲。路轉崎岖嶺。水藏委曲田。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淵。岣嵝未可到。禹碑真謾傳。西林歸恐暮。欲去又茫然。寺有普容泉.道人亭
[西林禅寺]
去衡陽五十裏。在嶽西南五十裏
[會善寺]
嶽之西南九十裏。乃晉鹹和年重理舊寺。乃嶽中十八高僧禅會之所。在會善峰下。唐沙門惠日撰十八高僧傳。即陳惠思.梁惠海.隋智穎.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誠.惠亶.善伏.昙楷.義本.義颢.悟實.道倫.智明
[普濟寺]
在廟之西南八十裏。古龍王寺也
本朝太平興國中賜額
[尋真觀]
去廟九十裏。在衡陽城北。觀鎮大江有石鼓。後洞是朱陵之西門。乃唐白真人董煉師飛升羽化之地。仙人石恪有送殿直雷承昊奉命衡陽詩全篇雲。衡陽去此正叁千。一路程途甚坦然。深邃門牆叁楚外。清風池館五峰前。西邊市井來商客。東嶷汀洲簇釣船。公退只應無別事。朱陵後洞訪神仙。按湘川記。此石鼓有時自鳴則兵革起。或雲。盧龍推鼓入潭中。盧龍名字未詳。今驗以鼓。亦雲。是盧龍廟不知立時年代。至龍朔元年八月。敕使道士郭行真醮嶽。因毀廟不祀。從此之後。爲郡人災患。今時百姓重祠之。至貞觀五年。故齊相公于此山頭建合江亭。唐杜荀鶴有題尋真觀詩雲。寂寂白雲門。尋真不遇真。只應松上鶴。便是洞中人。藥圃花香異。泉沙鹿迹新。題詩留姓字。他日此相親。又大中祥符年。有桂林棲霞洞暢玄先生石仲元字慶宗住持。…
《南嶽總勝集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