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下
西天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诏譯
法王品第二十叁
日出光明照世間 雲幻焰散黑闇滅
所有螢光及衆星 乃至滿月皆映蔽
菩薩住空無相願 行于最上大智行
羅漢緣覺證皆超 一切邪見俱能破
譬如王子施財寶 自在能利諸衆生
衆生歡喜悉隨順 無疑當得嗣王位
菩薩勤行大智行 施甘露法利群生
一切人天悉愛樂 決定當證法王位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我品第二十四
魔恐菩薩證法王 雖處天宮常憂惱
放火掣電現諸相 欲令菩薩生退懼
大智菩薩心不動 晝夜常觀般若義
如鳥飛空心泰然 一切魔事無能爲
菩薩若起嗔怒心 于晝夜分或鬥诤
時魔歡喜而精勤 菩薩是遠于佛智
菩薩或诤或嗔怒 毗舍左鬼得其便
入彼菩薩身心中 令退菩提魔所作
菩薩授記未授記 或起嗔怒或鬥诤
乃至心念皆過失 知已倍更勤修行
菩薩思念于諸佛 皆從忍辱證菩提
忏悔如說持正行 是如佛法而修學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戒品第二十五
若學戒法有作相 而于戒法不善學
知戒非戒無二相 如是乃名學佛法
若有菩薩住無相 受持不離名持戒
于佛法學樂承事 是名善學而無著
是大智者如是學 心永不生不善法
如日虛空而往來 放百千光破黑闇
若學般若住無爲 能攝一切波羅蜜
六十二見身見攝 般若攝受亦複爾
譬如有人具諸根 命根滅故諸根滅
若諸菩薩行大智 亦行一切波羅蜜
聲聞緣覺諸功德 大智菩薩悉皆學
雖學非住亦非求 所學之學此爲義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幻化品第二十六
若發志心而隨喜 最上菩提不退行
叁千須彌重無量 隨喜善法重過彼
衆生爲求解脫法 一切隨喜作福蘊
作佛功德法回施 當爲世間盡諸苦
菩薩不著諸法空 了知無相無挂礙
內心亦不求覺智 是行最上波羅蜜
如虛空界無障礙 無所得故亦不有
大智菩薩亦複然 住寂靜行如虛空
如有幻師作幻人 衆人見幻而皆喜
幻人雖現種種相 名字身心俱不實
行般若行亦複然 爲世間說證菩提
乃至種種所作事 如幻師現悉無著
佛佛化現諸佛事 所作皆無彼我相
菩薩大智行亦然 一切現行如幻化
如木匠人心善巧 一木造作種種相
菩薩大智亦複然 無著智行一切行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妙義品第二十七
大智菩薩行如是 天人合掌恭敬禮
乃至十方佛刹中 亦得功德鬘供養
假使恒河沙佛刹 所有衆生皆作魔
一一毛變無邊相 不能娆動于菩薩
大智菩薩有四力 而彼四魔不能動
空行亦不舍衆生 菩薩慈悲處利樂
佛母般若波羅蜜 菩薩了知深信重
內心真實而奉行 應知是行一切智
法界如實不可得 由如虛空無處所
如天宮殿應念生 亦如飛禽思菓樹
大智菩薩如是行 住彼寂靜之功德
法不可見亦無說 菩提非得非不得
所有聲聞及緣覺 修行寂靜叁摩地
愛樂寂靜得解脫 唯佛超出于一切
菩薩依禅到彼岸 不住寂靜行如空
如禽飛翔不墮地 如魚水中行自在
菩薩若爲諸衆生 當求未曾有佛智
施與最上第一法 此名最上行行者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散華品第二十八
如來說戒波羅蜜 一切戒中爲第一
智者欲奉一切戒 當學佛戒波羅蜜
今此法藏諸佛母 爲最第一快樂所
過現未來十方佛 生此法界而無盡
一切樹林華菓等 皆從大地而生長
大地不厭亦不著 不減不增複不倦
佛及聲聞緣覺等 天及世間安隱法
皆從般若之所生 般若無增亦無減
世間上中下衆生 一切皆從無明生
因緣和合轉苦身 無明無增亦無減
乃至方便諸法門 皆從般若所生出
彼方便法隨緣轉 般若無增亦無減
菩薩了知十二緣 乃至般若無增減
如日雲中放光明 破無明障證菩提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聚集品第二十九
大菩薩修四禅定 如所愛樂而無住
或複不住于四禅 當得最上之菩提
得最般若住禅定 四無色等叁摩地
爲得最上大禅定 而複不學諸漏盡
此功德藏未曾有 行叁摩地而無相
住彼不破于我見 有心所思生欲界
譬如南閻浮提人 未生諸天生北洲
見彼境界而求生 作彼住已而複還
菩薩所修之功德 叁摩地行而相應
雖同凡夫住欲界 由如蓮華不著水
菩薩度脫于衆生 圓滿淨土波羅蜜
不求生于無色界 而求菩提波羅蜜
譬如天人獲寶藏 雖得不生愛樂心
或言天人而起心 欲收彼寶不可得
大智菩薩不樂住 四禅寂靜叁摩地
出彼寂靜叁摩地 而入欲界爲世間
若菩薩行叁摩地 不樂羅漢及緣覺
乃至散亂凶惡心 無知迷亂無功德
色聲香味觸五欲 及彼緣覺聲聞等
如是之法悉遠離 等引不離菩提心
菩薩一向爲衆生 修行精進波羅蜜
由如奴仆事其主 利于衆生亦如是
如仆事主心專注 雖被嗔辱而無對
凡所動止常在心 唯恐彼主責其過
菩薩爲求佛菩提 如奴事主利衆生
證得無上菩提已 利生如火燒草木
晝夜勤行利他行 利已內心無我相
如母愛子常衛護 寒暑雖苦心無倦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常歡喜品第叁十
菩薩愛樂爲衆生 修治佛刹清淨行
恒行精進波羅蜜 無如微塵心退倦
大智菩薩俱胝劫 久修苦行爲菩提
不離精進波羅蜜 無懈怠心終得證
從初發心爲菩提 乃至得獲寂靜證
恒于晝夜行精進 大智菩薩應如是
有言能破于須彌 方證無上菩提果
聞已懈怠而退心 是彼菩薩之過失
大智菩薩聞是言 謂須彌盧甚微小
于一念間可破壞 亦不住證佛菩提
于身心語行精進 度脫世間作大利
或著我相起懈怠 而不能證佛菩提
無身心相無衆生 離諸相住不二法
爲求無上佛菩提 是行精進波羅蜜
大智菩薩行利樂 令人聞言悉歡喜
說法無說無聽人 名最上忍波羅蜜
譬如寶滿叁千界 施佛緣覺及羅漢
不如知法忍功德 百千萬分不及一
持忍菩薩得清淨 叁十二相到彼岸
一切衆生悉愛樂 聞法信受而調伏
或有衆生以栴檀 塗菩薩身爲供養
或有持火遍燒然 行平等心無嗔喜
大智菩薩持是忍 或爲緣覺及聲聞
乃至世間諸衆生 悉皆回向佛菩提
譬如世間貪五欲 甘忍叁塗無邊苦
菩薩爲求佛菩提 今何不勤持忍辱
割截首足劓耳鼻 禁縛捶拷諸楚毒
如是苦惱悉能忍 是住忍辱波羅蜜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出法品第叁十一
持戒當得高名稱 亦複證得叁摩地
持戒爲利諸衆生 後當證于佛菩提
心重緣覺及聲聞 及見破戒說他過
雖實持戒爲菩提 是名持戒行五欲
欲證菩提功德法 持戒具足行利樂
若行毀破于屍羅 是則滅壞于菩提
菩薩雖樂受五欲 歸命佛法及聖衆
念我當證一切智 是住屍羅波羅蜜
菩薩經曆俱胝劫 奉行十善無間斷
心樂緣覺及羅漢 是犯波羅夷重罪
持戒回向佛菩提 而不作念求自益
但念利他諸衆生 是則持戒波羅蜜
菩薩若行諸佛道 于衆生離種種相
不見破戒諸過患 此爲最上善持戒
菩薩要離于諸相 無我無人及壽者
不著戒相及行相 是則持戒之殊勝
如是具足而持戒 一切無礙無分別
頭目手足施無吝 一切所愛皆無著
了知法本空無我 乃于此身無戀著
況外財物而不舍 及彼非處而嫉妒
于內外施生我慢 是菩薩病非爲施
或起嫉妒生鬼趣 或得爲人處貧賤
知彼衆生貧賤因 菩薩發心恒布施
施如四洲草木數 如是廣大亦無相
大智菩薩行施已 複念叁有諸衆生
菩薩亦爲彼衆生 悉皆回向于菩提
如是行施無所著 亦複不求于果報
名大智者爲一切 施因雖少果無量
乃至叁有諸衆生 一切皆以尊重施
如供養佛及菩薩 緣覺聲聞之功德
大智菩薩以方便 用彼施福行回向
當令一切衆生類 皆悉證得無上覺
如假琉璃寶大聚 不及一真琉璃寶
回施世間一切衆 不及回施無上覺
菩薩行施于世間 不作我慢無所愛
修行而得大增長 如月離障出雲中
佛母寶德藏般若伽陀善護品第叁十二
菩薩布施濟貧乏 令得富盛度苦惱
果報永滅餓鬼趣 及得斷除諸煩惱
持戒遠離畜生趣 舍八非念得正念
忍辱當得最上色 如金世間悉愛樂
精進善法獲無邊 所有功德不可盡
修行禅定離五欲 從等持得神通明
智獲無邊佛法藏 慧了諸法本來因
佛知叁界諸過咎 爲轉法輪滅諸苦
菩薩此法得圓滿 佛刹清淨衆生淨
受持佛種並法種 聖衆種及一切法
醫世間病最上師 以智慧說菩提方
寶德藏有種種藥 令衆生服悉證道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