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79卷30頁碼:P0279
唐 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十六 ▪第3页

  第十六 / 彌勒菩薩說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所應營事中  能勇勵自作

  于佛及弟子  威德與言教

  一切皆信受  觀大罪不謗

  于極甚深法  不可思度處

  能舍舊師宗  不堅執自見

  常樂居遠離  及邊際臥具

  恒修習善法  堅精進勇猛

  無有欲生欲  不憎惡憎惡

  離睡眠睡眠  時不居寂靜

  離惡作惡作  無希慮希慮

  一切種恒時  成就正方便

  引發與覺悟  及和合所結

  有相若親昵  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  名虛妄分別

  能生于欲貪  智者當遠離

  諸欲令無飽  衆多所共有

  是非法因緣  能增長貪欲

  賢聖所應離  速趣于壞滅

  仗托于衆緣  危逸所依地

  諸欲如枯骨  亦如軟肉段

  如草炬相似  猶如大火坑

  譬如蟒毒蛇  亦如夢所見

  如借莊嚴具  如樹端熟果

  如是知諸欲  都不應耽樂

  當聽聞正法  常思惟修習

  先觀見粗靜  次于修一向

  舍煩惱粗重  于斷生欣樂

  于諸相觀察  得加行究竟

  能離欲界欲  及離色界欲

  入真谛現觀  能離一切欲

  證現法涅槃  及余依永盡

  2目長行釋

  于學到究竟。善斷諸疑網。今請學所學修學爲我說者。于此頌中。大梵天王先贊世尊。後興請問。贊世尊者。謂于一切學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圓滿不共德說。又能善斷展轉所生一切疑網。此依利他行圓滿不共德說。興請問者。何等爲學。學有幾種。雲何于彼當修學耶

  是故世尊意。爲策勵怖多所作懈怠衆生。總攝一切。略說叁學。故次告曰大仙應善聽。學略有叁種。增上戒心慧。于彼當修學。此中顯示。依戒心慧。若散亂者。令不散亂。方便爲說增上戒學。心未定者。爲令得定方便爲說增上心學。心已得定未解脫者。爲令解脫方便爲說增上慧學。由此因緣。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此顯世尊密意宣說一切諸學無不攝在此叁學中

  又爲顯示于諸學中由此方便成辦所學。故次說言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叁學方便。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屍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叁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于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屍羅清淨。安住淨屍羅者。是所依根本。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屍羅清淨。爲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屍羅清淨。于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屍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屍羅清淨。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余方便作所依止。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爲樂。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謂于苦集滅道四聖谛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叁學次第生起。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既具屍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先淨樂靜慮。及于谛善巧。即于諸谛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叁學次第清淨差別。先淨者是初學。樂靜慮者是第二學。于谛善巧者是第叁學。又于如是谛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谛。應生起故。應遠者。謂苦集谛。應遠離故。應增長者。謂滅谛。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

  于諸學處中。有四趣叁所。遠離于二趣。于二趣證得者。此頌顯示于增上戒心慧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隨其所應。所得果報四趣差別。謂于欲界人天所攝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于欲界余趣所攝所有惡趣。是增上戒敗所得果。色無色界天趣所攝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叁界所不攝涅槃趣。是增上慧果。于如是諸趣中。遠離前二善趣惡趣已。應證後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顯示世出世間二道所得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爲因緣。純雜而修習者。于此頌中。顯示最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漸次能爲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安住因緣。顯示中間增上慧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爲二種安住因緣。顯示最上一種能爲涅槃安住因緣。當知。此中顯示修習若別若總隨其所應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爲初。于此學聰睿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戒學以無悔等漸次修習爲後轉因。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爲中。于此學聰睿者。此頌顯示由增上心學修所成慧最勝善根漸次生故爲最上學因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爲尊。于此學聰睿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慧學能爲最勝涅槃果因

  若行趣不淨。亦趣于善趣。是行說爲初。當知此非共者。此頌顯示增上戒學若有敗毀爲惡趣因。若能成立爲善趣因。此是不共離後二學亦能成立故。若行趣清淨。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爲中。當知亦非共者。此頌顯示中間學行離欲界欲得清淨故名趣清淨。未能盡離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隨眠故。不得名爲于諸趣中究竟清淨。此離最上。亦能成辦故名不共。非離最初。若行趣清淨。于諸趣究竟。是行說爲尊。當知此必共者。此頌顯示最上學行叁界諸欲皆遠離故。亦能永拔諸隨眠故。于諸趣中最爲究竟。不離前二能爲獨成辦故。名必共

  若有學無學。當知並聰睿者。此初半頌。顯示于叁學中聰睿者相。有正學故無邪學故

  若有學無學。當知並愚夫者。此後半頌。顯示于叁學中愚夫之相。有邪學故無正學故

  若棄舍攝受。亦斷除粗重。及現見所知。是受持叁學者。此頌顯示若能棄舍家親屬等所攝受故。若能斷除叁摩地障諸粗重故。若能現見四聖谛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叁學成滿

  若有緣無緣。亦細粗顯現者。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粗差別。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者。此後半頌。顯初中後如其次第引發因緣。謂誓期所引故。身心遠離所引故。由他言音內正思惟所引故。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叁學具叁。慧者皆超越者。此頌顯示初一不共。中不離初。上不離二。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不毀壞屍羅。于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于五處遠離者。此後顯示受持戒相。不毀壞屍羅于學者。謂安住淨戒。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軌範無譏論者。謂軌則無犯。于五處遠離者。謂所行無犯。略有五處。諸苾刍等。非所應行。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旃茶羅及羯恥那家。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于諸小罪見大怖畏。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于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者。顯示受學學處終無有棄舍。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毗柰耶轉者。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常屍羅性。堅屍羅性。恒所作性。恒隨轉性。修治誓爲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由諸軌範先發誓願。方乃修行。故名爲誓。二邊皆遠離。亦棄舍邪願者。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及棄舍生天等願故屍羅清淨

  于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才生。尋當速遠離者。此頌顯示于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于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者。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遠離非處惡作故。遠離失念故。于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師地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