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叁十四

  

卷第叁十四

  破外道所執義 釋更轉法輪義

  聖行品之第八

  複次善男子諸行無我(至)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案。僧宗曰。專念憶想。是證常家。第叁第四事也。常即自在。所以兼破

  複次善男子若諸外道(至)如來如是真實有我

  案。僧亮曰。計我之六事也。諸根和合。是假名我。假名但名家稱名也

  複次善男子若諸外道(至)以是義故定知無我

  案。僧亮曰。通破第一第二事。先以口涎破第四事也

  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至)有真實谛非于外道

  案。僧亮曰。我名本在佛地也。外道不識得少許分故。妄計諸行爲我。如生盲不見色。說色語之。唯以已之所解爲色。終不得色之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至)乃作如是分別真谛

  案。僧亮曰。四谛二谛。昔來凡是廣說。顯示應迹。似乖將欲會之故也。法瑤曰。聞上廣說四谛真實之義。歎今說實谛。于昔鹿苑。爲更轉也。僧宗曰。叁重明慧。窮理盡性。聖行已畢。迦葉取時衆之心。假爲不達因。以盡疑也。寶亮曰。一品之中。第四遣執明慧也。若于緣中。虛心屬法。則成智慧用也。文殊一問。成有叁過。一謂如來實涅槃。二雲佛作心轉法輪。叁謂更轉也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雲何(至)常住不變不般涅槃

  案。僧亮曰。轉法輪者。謂所說之法。令聽悟解。爲轉也。解以摧惑。爲輪也。若佛有說。則是有爲有盡。何名涅槃。今無說而物聞。不滅而人自滅。故言不涅槃也。僧宗曰。疑有叁意。此釋第一意也

  善男子若有計我是佛(至)如來方便轉于法輪

  案。僧亮曰。此下釋不轉有二意。一以不轉說轉。二就迹應有轉也。此第一意。不轉說轉也。僧宗曰。釋不轉有叁重。第一極處無轉。第二應故有轉。第叁顯極處相。如虛空也

  善男子譬如因眼緣色緣明(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僧宗曰。第二明有轉之。義緣有應接之因也

  善男子亦爾非生非出(至)非作非造非有爲法

  案。僧宗曰。第叁明極地無心于轉。如彼虛空也

  善男子諸佛世尊語有二種(至)爲諸菩薩說出世語

  案。僧亮曰。第四明昔小今大。不應言更。若以益物爲更者。四十九年已來。未始不益。不應今日方雲更也。僧宗曰。此下釋無更義。有九重也。此即第一明教異。謂昔淺而今深也

  善男子是諸大衆複有二種(至)爲諸菩薩轉大法輪

  案。僧宗曰。第二明乘異。昔爲求小者故說。今爲求大者說

  複次善男子複有二人(至)極下根者即一闡提

  案。僧宗曰。第叁明根異。昔爲中根者說。今爲上根者說也

  複次善男子求佛道者(至)爲上精進轉大法輪

  案。僧宗曰。第四明精進異。昔爲中精進。今爲上精進說也

  複次善男子我昔于彼(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案。僧宗曰。第五明得道異。昔八萬天人悟須陀洹果。今八十萬億人不退轉叁菩提也

  複次善男子波羅捺城(至)稽首請我轉大法輪

  案。僧宗曰。第六明請主異。昔日梵王。今日迦葉

  複次善男子我昔于彼(至)如實演說常樂我淨

  案。僧宗曰。第七所明理異。昔說無常。今說常也

  複次善男子我昔于彼(至)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案。僧宗曰。第八聲之所聞遠近異。昔止梵天。今徹十方廿恒沙世界之也

  複次善男子諸佛世尊(至)皆悉名爲轉法輪也

  案。僧宗曰。第九明自出世已來。未曾不轉法輪。今亦何更之有耶

  善男子譬如聖王所有輪寶(至)大涅槃經所行聖行

  案。僧宗曰。歎法輪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則能奉行故名聖行

  案。僧亮曰。上已說戒定慧。通菩薩。得稱聖行。未知究竟實谛。通學地以不。是故問也。聖名諸佛世尊者。夫究竟實谛。得稱聖行。唯佛世尊也。法瑤曰。此下爲明聖。不爲明行。上來明戒定慧是聖人之所行。非明聖也。聖者正也。如來始當其位。故說佛說聖義也。今但合行說耳。旨不在行也。僧宗曰。上明戒中。已結聖名。今辨叁法既竟。複想結聖行。寶亮曰。第五段結果也

  善男子是菩薩摩诃薩(至)是故此地名無所畏

  案。僧亮曰。前叁是因。後四是果。慧能斷因果。故總說地德也。亦不畏叁惡道者。除惡已漸。故次說之。此叁粗故先除也。惡有二種者。此善趣中惡也。不畏受二十五有者。無如上惡。能斷二十五有也。法瑤曰。得上戒定慧行。則入此初住地也。離五怖畏。故曰無畏地也。畏貪恚病死等者。即不死不活畏也。闡提等者。離惡名畏也。不畏叁惡道。無惡道畏也。不畏沙門。乃至波旬。無大衆畏也。前不動地。是入初地之始也。堪忍地。是初地之中。此無畏地。是初地之終。亦可七住。七住叁界結盡。始無叁畏之畏也。僧宗曰。無畏地者。七地也。前結戒果雲。初不動地。次結定果雲。第叁堪忍地。今結慧果。指第七地也。所以爾者。示行有淺深。結果亦異。言無畏爲七地。依常釋七地。爲遠行地。今乃雲。無畏者。謂不畏叁界果報。故偏稱也。寶亮曰。無畏果者。亦同是初地。明慧是解性。不存緣而照。既具有無分別之知。故結之以無畏也。第一無不活畏。以菩薩達萬法相空。不假資生。豈畏不活。以不畏故。則不生叁毒。故無不活畏也。第二無叁惡道畏也。第叁無惡名畏。第四無大衆威德畏。第五無生死畏。大士不畏受二十五有生死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所有功德而當可說

  案。僧亮曰。智能除結。非定不成。是以因定說智也。若欲吹壞須彌山王。乃至碎身之苦者。地有二果。一滅惡。二神通。兩說其名也。所以然者。上說斷有。或者便謂。不得入有爲化。更出自在之事。以表地名。釋其疑也。僧宗曰。此言漸進。向八地也。向七地已。不畏惡道果報。而未免二十五有者。就七地。自有余報身者。今八地以上。一向法身。故言二十五有也。叁昧非慧。因定生慧。共相資成也。所以知八地者。言具二十五叁昧。能爲種種神通。尋神通之用。非近行所爲也。寶亮曰。第六段也。若通作結果段者。猶屬前文。第五段直結果。在初地既發。初住得無漏正解。後方進修萬行。得二十五叁昧。斷二十五有。結得八地以上自在果。若就此義而分。則成第六也。此二十五叁昧。就勝處受名。一一皆攝于衆。故名叁昧中之王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