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四十六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道生曰。複有生不生。今離之。亦不可也。僧亮曰。離法之外。別有生相者。亦不可定說也。僧宗曰。不複遣惑。此別遣生體耳。借生遣不生。豈有生之可得耶。寶亮曰。前四句。遣一執。不可謂有定性。今第五第六兩句。直遣生相。不可謂離法之外。別有一生相者也

  不生亦不可說

  案。道生曰。前已離生。今離不生也。僧亮曰。若法無生相。亦不可定說也。此六句。通答後二句也。僧宗曰。生本對不生。生既不可得。豈有不生而可得耶。寶亮曰。亦不可定說法外。若無別生之相。便使法體。不複得生也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案。僧宗曰。因緣謂與他爲他。因雖不自生。而有生他之義。答第四第叁問也。生是生他。不生無漏。後更別答也。僧宗曰。遣之稍精。轉入第一義谛時。情迷悶故。說有因緣也。寶亮曰。上六句明不定。此第七句。明緣合故生。不合則不生也

  雲何不生生不可說(至)何以故以其生故

  案。道生曰。釋答二問七句也。既雲不生。而言其生。是則不生爲生也。僧亮曰。生名起。不生則無起。若名爲生者。是則起。無起爲起。何可說耶。僧宗曰。重釋所以也。雲何一向都無。而忽然得生。故知有可生之理也。寶亮曰。不生者。今生雲何定說。生者。生耶。不生者定不生耶

  雲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說

  案。道生曰。生若先生。今則不應複生也。僧亮曰。生生故生者。先定生生之名。謂以生生故。生生也。生故不生者。故前生也。不生後生也。以前生生故。後生不生也。僧宗曰。難者。欲使已有法。在未來及在時生也。今言生故不生者。未來不生也。生生故生者。現在有生也寶亮曰。生生故生者。此一句先立位也。凡夫生生相續。故名作生。亦無一定性也。下雲生故不生者。形得故得名。何處有一定生之性也

  雲何生不生不可說(至)生不自生故不可說

  案。僧亮曰。生即名爲生者。先定生名也。生生不自生者。必生可生法。不生不生法也。僧宗曰。未生之無。不同菟角。故雲生即名爲生也。寶亮曰。正以因緣和合。便名爲生。因緣不會。便名不生

  雲何不生不生不可說(至)何以故以修道得故

  案。僧亮曰。涅槃不生。故不可說者。以可學得。故名生也。僧宗曰。不生之法不過涅槃。尚以修道故得。豈謂不生都不生耶。寶亮曰。萬善具則得涅槃。豈可定說耶

  雲何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

  案。僧亮曰。果法雖有。而生無也。僧宗曰。上四句答難。遣執已畢。今直遣生體也。寶亮曰。偏遣生相也

  雲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

  案。僧亮曰。有得即有作。有作即是生也。僧宗曰。若必有不生可說。則永無生也。寶亮曰。有爲則生。雲何定說耶

  雲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至)以是義故亦可得說

  案。僧亮曰。爲生作因者。無明至有。是十法爲生作因。是生他不自生之義也。僧宗曰。世谛道中。爲生作因也。寶亮曰。若前十因謝。次生法起。即名作生。故得說爲生

  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衆鈍故

  案。僧亮曰。甚深空定者。求法定相。則空是深也。僧宗曰。遮其前意。故言莫入空定也。寶亮曰。上來所說。寄有以談理。更試之言莫謂據此而說

  善男子有爲之法生亦是常以無常生亦無常

  案。道生曰。答常無常問也。有爲相續而常。故雲生亦常也。僧亮曰。答初二句也。有爲之稱也。論其生滅有爲之法。從而起生也。相續故住也。變故異也。減故壞也。四相一時現在法起是有應常以起時。有住以生續減爲住無常故生無常也。僧宗曰。非一向常。亦一向無常。以常無常故。得生法耳。生生相續。故言常也。寶亮曰。法外無別生相。但當生分其位不改。亦得言常。以住來隔故。便名無常也。四相當分位。義皆然也

  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

  案。僧亮曰。住亦是有。有亦應常。以先後二生故。住亦無常也。僧宗曰。此住爲生來。生其體故。不得恒住。所以無常也

  異亦是常以法無常異亦無常

  案。僧亮曰。以變法名異。法無常故。異亦應爾也。僧宗曰。亦應類前句雲。異亦是常。以壞無常。異亦無常也。此互其文耳。今舉法者。爾所生能生。同是有爲也。又其前雲。生若無常。則有漏是常。就言中相關。故此一句。明法亦是無常也

  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至)能斷滅故故名無常

  案。僧亮曰。法在終滅。始終體滿。得受有名。此之有者。本無今有。故無常也。僧宗曰。本無今有之性。其義不常。以是壞故。壞亦無常也

  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時(至)父母和合則便有生

  案。僧亮曰。未生時。已有生性者。作惡是橫。必招橫果。未生之已有生理。善性不橫。不招橫果。無漏無生理也。答上無漏不生句也。僧宗曰。上言何以不生滅谛無漏。今明滅谛不可爲相所生。乃可了因所感耳。寶亮曰。通釋第叁句以下四句難也

  爾時琉離光菩薩(至)複欲咨禀唯垂聽許

  案。僧亮曰。領解並爲無畏菩薩問也

  爾時世尊告無畏菩薩(至)利智捷疾聞則能解

  案。寶亮曰。問有二意。一問何業生淨國。二問彼諸菩薩何業。而得是大威德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諸佛秘密藏則生不動國

  案。僧亮曰。滿月世尊。所以不于彼答者。事現于此八萬四千。一聞而悟。雲問不持釋。而自解也。彼土菩薩。愧其愚鈍。必願生淨國琉璃光所以問也。寶亮曰。凡二十一行偈。明修十善離十惡。故生彼國。先答第一問

  爾時無畏菩薩摩诃薩(至)所造業緣得生彼國

  案。僧亮曰。領解

  是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緊那羅摩睺羅伽等

  案。僧亮曰。自既未悟。因請法之次。爲衆重請也。僧宗曰。無畏更申德王之問。以請答也。寶亮曰。所以請佛答德王前至不至等問者。即是遣無畏後問也。義現于下也

  爾時世尊即告光明遍照(至)何因緣故未至不至

  案。寶亮曰。下文次第釋也

  善男子夫不至者是大涅槃(至)煩惱因緣故名至至

  案。僧亮曰。鈍根之流。才非一往。重須解釋也。上以到不到。譬聞不聞。今先釋譬也

  善男子聞所不聞亦複如是(至)以是義故名不聞聞

  案。僧亮曰。既以釋譬。還合聞等四句也。此四于六難中。答初難。兼答第二第叁第四難也。不聞聞者。釋第二難。因涅槃經聞所不聞。釋第叁第四難。名字可聞。釋第五第六難。非有爲故。至不說故。叁法非音聲。不可聞。般若絕衆相。不可有無說也。法身無定形。不可以天人見也。故涅槃不可說也。得聞名故者。雖複身智無定稱。四名不可說異。常樂之名可聞也。寶亮曰。釋義既竟。所以複舉聞聞等句。以結之者。爲與後說之本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雲何說言常樂我淨

  案。僧亮曰。第一難。若斷煩惱得者。則應無常也。僧宗曰。乘聲有此難也。凡有六難。此第一舉本無今有爲征也。寶亮曰。若是本無而今有者。雲得得稱常耶

  複次世尊凡因莊嚴(至)成就涅槃因緣故名無常

  案。僧亮曰。第二難。因莊嚴得者。亦是無常也。寶亮曰。凡世間因莊嚴而成。若使涅槃亦因萬行以莊嚴者。雲何而得稱常也

  複次世尊有名無常(至)以是義故名爲無常

  案。僧亮曰。第叁難。若是可得者。則是無常也。寶亮曰。凡有法者皆是無常。佛昔雲。叁乘聖人。若有涅槃。以此義故。應是無常也

  複次世尊可見之法(至)則得斷除一切煩惱

  案。僧亮曰。第四難。可見故。則無常也。寶亮曰。若見涅槃。而斷煩惱者。不容是常也

  複次世尊譬如虛空(至)若不如是雲何名常

  案。僧亮曰。第五難。不共有故。則無常也。僧宗曰。既不平等。雲何言常。寶亮曰。若是常者。應如虛空。而有得不得。故不應常也

  譬如有人恭敬供養(至)如其無者雲何可說

  案。僧亮曰。第六難。有名故無常也。僧宗曰。不免名故。故知無常。寶亮曰。若有常樂我淨之異者。亦不得。稱常也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非本無今有是故爲常

  案。僧亮曰。答第一難。涅槃非本有者。涅槃以性滅爲因。身智以相續滅爲因。因非本無。果非本有也。有爲因是無常。果亦無常。無爲因常。果亦常也。諸佛所師法也。法常故。諸佛常也。僧宗曰。前有六難。今但答四。余後二難。粗故不答也。此答初難雲。涅槃非本無今有也。寶亮曰。非本無今有者。所謂生死依如來藏也。故一家義雲。神明是慮知之性。但于緣中迷。故起生死。若理緣解發。則僞滅真存。有萬德之用者也

  善男子如闇室中井(至)不應說言本無今有

  案。寶亮曰。無明覆故不見。非本無今有明矣

  善男子汝言因莊嚴故(至)以自莊嚴然後乃見

  案。僧亮曰。答第二難也。無煩惱處。是真涅槃。此處寂滅。不可莊嚴。汝自莊嚴求耳。非莊嚴涅槃也。寶亮曰。除障故真顯。判非惑盡之時方有真生也

  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至)則便得之涅槃亦爾

  案。僧亮曰。答第叁難也。寶亮曰。地下之水。人不知故。謂之爲無。穿掘必見。豈謂始有。涅槃真體。修善了出。非生因所造。豈無常耶

  譬如盲人不見日月(至)先自有之非適今也

  案。僧亮白。答四難也。寶亮曰。致涅槃之名。理有二途。一就二用立稱。二就體相爲字。此乃據體爲論也。就真而辯用者。其萬德亦常也

  善男子如人有罪系之囹圄(至)妻子眷屬涅槃亦爾

  案。僧亮曰。答第五難也。寶亮曰。第五一難。雖引叁譬。今此一答。亦總釋矣。如彼世人。若恭謹則常安。而行違則觸網也。而父母常自本有。但衆生生死顛倒。豈涅槃始有耶

  善男子汝言因緣故(至)乃得名爲大涅槃因

  案。僧亮曰。既已別答。更追釋涅槃因。是了因非作因。故常也。寶亮曰。更舉第二問重釋也。向雲非莊嚴所成。今雲從了因而現。不從生因生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案。僧亮曰。修經見空。會通二谛。得成六度。此是檀。此是波羅蜜者。見第一義。則見世谛也。寶亮曰。德王因此解釋。更作兩問。一謂。雲何六度。名波羅蜜。而有不得名者。二問雲何涅槃。雲何大涅槃也

  善男子雲何是施非波羅蜜(至)如雜華經中廣說

  案。僧亮曰。于相中有檀非檀不說空也。乃不見施者受者也。寶亮曰。正答初問也。夫行門之體。必應忘懷。若見有行之可行。便成分別。是以菩薩。用心得所。故不見有能施所施。不見有行之可行。而能大施。修因取果。不乖中道。若如此者。即謂波羅蜜也。所以爾者。正由菩薩忘叁達諸法虛假。不見有施者受者。一無性相。若無此空解。則不得稱波羅蜜也。故經言。見有乞者。然後乃施。是而非波羅蜜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