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
卷第五十
辨四量心 廣辯十事滅除有余斷除業緣 辯戒有五種心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辯百福德成叁十二相之一相及八十種好 辯涅槃經能令衆生離二十五有 廣辨金剛叁昧
德王品之第六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成就具足第叁功德
案。僧亮曰。第叁四等行功德也。舍慈得慈者。世間之慈。則緣親與樂也。若怨親同等。是則無緣也。假慈是世谛。實慈是第一義谛也。亦可有相緣者。是世谛。無相緣。是第一義谛也。寶亮曰。第叁功德。以慈悲爲體。舍世谛慈。得第一義慈者。此非空第一義。欲明菩薩得真無相慈。現前不從緣得。若凡夫行慈。必須見緣則方生。菩薩不然。心常懷慈悲。不待緣後方發故。所以舍世谛虛妄之慈。得真實第一無相之慈。既解慈體竟。下便出叁事。就所無來明慈。第一舍闡提等得相之慈。第二舍黃門等妪弱之慈。第叁舍二乘無如理解之意。既舍此叁慈。得真無相如來之慈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至)十者斷除二邊
案。僧亮曰。具四等成十功德。說行一周也。寶亮曰。第四功德。以十事爲體。十事即是喜舍。自身決定是喜相。余多是舍也
雲何根深難可傾拔(至)修大涅槃根深難拔
案。僧亮曰。不放逸者。總萬行之名也。下十根是其事也。僧宗曰。不放逸體。即智慧性。所謂信根者。釋所以難拔也。寶亮曰。第一雲根深難拔者。諸不放逸。失不放逸。乃有別心。無有別行。如精進之流。正背一切惡。不涉五欲。唯修善爲德。此心若立。無行不成。唯佛是極不放逸人。故又言不放逸。乃是無上道之根本。衆善皆從之所生。下去作十二譬。來明不放逸行勝也
雲何于身作決定想(至)于自身中生決定想
案。僧亮曰。十根不拔。自知決定成佛也。寶亮曰。第二自身生決定者。從昔教來。學者未體乎大理。見法未分明。不知身爲佛因。今于此教。識因果性。知神明妙體。生死依如來藏。有決定修。行因取果。心無移易。亦不非時證。唯曠被爲德。既如此勇決。來果必克。寶亮曰。第叁不觀福田者。若如昔教法。必應先選擇福田。然後行施。此本是化下愚之辭。今六行菩薩。心既體理。複有異凡夫之念處故。所以不問是田非田。但以舍爲德。一切皆施。若纖毫有存。即成分別。若不懷此心。終不會理也
雲何菩薩不觀福田(至)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案。僧亮曰。心已決定菩提要行。唯先度人。不觀田與非田也
雲何名爲淨佛國土(至)是名菩薩修淨佛土
案。僧亮曰。行慈者。乃未始不益衆生。向舉施。言因時之益。此修淨土。是果時益也。僧宗曰。此中偏出願耳。亦如維摩經中。爲化衆生。而取佛土也。寶亮曰。第四修淨佛土者。勸修行十善。除于十惡。若十善滿。衆惡永盡。功德圓備。至金剛心。後無土之土。此爲真淨。若降此以還。悉于形中辯淨。今菩薩發願。修行此德。爲接引下愚。示備善之基漸也
雲何菩薩摩诃薩滅除有余(至)摩诃薩滅除有余
案。僧亮曰。所以二事合釋者。欲通說余有也。何者。菩薩得無緣慈。現不起惡。過去有善惡余業。能累行者。根業重別爲二事。有輕不數。雖輕是患。通欲釋之。叁事並稱余業。是名余有者。是障二果無知也。僧宗曰。四果善業。豈可滅耶。以能潤者滅故。所潤幹枯。不能感果。謂之業滅。余有者。二乘人。各證所得無爲果也。無結無業。而轉二果者。言無叁界結業。而報身猶存。正是有余涅槃。要舍報身。得于無余。所言二者。二家同轉。亦言無余。于前爲二也。若依數經。轉鈍作利。今言如來。不複同此菩薩。以經力故能滅也。寶亮曰。第五曰。滅除有余。第六斷除業緣。今爲叁章門。解此二事。一余報。二余有。余報者。此明習性報。如過去多欲。雖出地獄來生人中。亦多欲等也。余業者。即是人天中。受報未盡者是也。余有者。此明叁界外習障。如小乘無知等。轉鈍作利也
雲何菩薩修清淨身(至)菩薩摩诃薩修于淨身
案。僧亮曰。五種心者。五品心得五品。或至正見亦爾。名初發心者。具五十心。名壹決定心。名滿足者。具五十定心。名滿足一福也。僧宗曰。五品心。修十善爲十。若此心成就。複有五十。是以百福。凡成叁千二百。爲叁十二相也。寶亮曰。第七修清淨身者。初後不殺戒。有五種心。論萬行不出十善。十善滿足。則得成佛。菩薩初在性地時。持一戒。有五品心。若持十戒。則成五十心。叁十心滿。登初住。又持十戒。複成五十。具有百心。名百福德。如是十地無漏具足。後時成佛。還來應叁十。故有叁十二相。今言百福成一相者。若就十地。有萬福。應言成百相。何故言成叁十二解者。意言叁十二。是一方之所須。若一一相來取盡具萬福。所以複修八十種好者。因世八十人。事八十神。然凡夫得相來久。所事之神。欲使各各相異。如來今欲化此人等故。一時之中。令此人于佛身上。各各見其所事之神。既見佛身上。有己家所事者。便來歸依。受佛之化。下從十二日去。盡是列己家所事神之名
雲何菩薩了知諸緣(至)是名菩薩了知諸緣
案。僧亮曰。斷煩惱修菩提。知斷結緣中解縛。說了諸緣也。寶亮曰。第八了知諸緣者。正善知境界。于萬法不取相。既體因緣。以爲虛假。即有爲不有。既知有無可有。無亦無可無。正體性如此。故稱了知諸緣
雲何菩薩離諸怨敵(至)是名菩薩離諸怨敵
案。僧亮曰。了緣則煩惱盡。是以說之。謗方等相。煩惱非定怨。此說定怨也。寶亮曰。第九離怨敵者。自不此經中學。終不能得除煩惱之怨敵。故五住菩薩。除色界結盡。下地粗惑已斷。所余未治者。不名爲怨。盡用爲道也
雲何菩薩遠離二邊(至)具足成就第四功德
案。僧亮曰。因果爲二。謂煩惱盡因果滅。得常住也。寶亮曰。除二邊者。二十五有因果無明愛都盡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世界無不莊嚴嚴淨
案。僧亮曰。土有二種。佛行報有衆生行報佛王土。始法身無定相。無定方所。衆生土有淨有穢。初成道要處衆生淨土。何者。由衆生行熟。應淨衆生。不出惡土。自報土無方。不須說名也。無勝土是衆生土。言淨土者。初成佛處也。今此世界清淨者。彌勒成佛時。此世界變淨。應淨衆生。亦不出淨土也。寶亮曰。既列解十事竟。時衆有不達之流。謂言。釋迦唯修九事。不修于淨土。是以德王。爲申疑而致問。佛下答雲。十方諸佛。無有不修十事者。答一因不滿。不得成佛。何容我獨阙斯行。由世癡人言。此方有日月。他方無。作如此之疑者。與癡人何異。設譬既竟。于下愚之流。信心未立。故佛懸指西方無勝佛國。以示物雲。是我之本國。今之所居者。是現來此化故。得知尋于此言無。一佛應世。無穢無淨。其事如初功德中所明。此間既說東方滿月如來之淨。滿月佛于彼。複何容疑釋迦所王是穢。答當彼土純淨。心無所執。亦不容與此間德王。作定有定無難同故。得知彼此兩國。各辨其一邊。令衆生盡得進行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具足如是五事功德
案。僧亮曰。第五第六天行功德也。而經文不出。依余經四禅是天行。此五是修禅之本也。僧宗曰。悉是定家之緣也。若諸根及生邊地者。何能修禅定耶。寶亮曰。第五功德。以五事爲體。第一第二以離難故。能修定。第叁第四以宿殖因緣故。天護人愛。第五事即是定果。即既解五事竟。德王今執昔教作難。昔言因布施故。得此五事。今雲何言因大涅槃經。得五事耶。佛答雲。昔日因布施得五事者。不定不常。今因涅槃。得此五事。是定是常。乃至得無漏故。得知法華以前教。無入道者。若使有實得道。不應言非無漏。尋斯之語。當知無會理也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案。僧亮曰。是定是常。一一對前五事。渴愛之病者。對不定下四。亦有分有果者。有叁有分果。無常變異。金剛叁昧者。具上五事。必得四禅。金剛叁昧。定中之勝。說其德也。寶亮曰。俱是明定。前淺後深。此中叁段。第一就空行中成就萬行。第二明是衆定王萬行之果。第叁明非唯了空亦是萬有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案。寶亮曰。第六功德。以金剛叁昧爲體。金剛叁昧即一切智。于時集谛累盡。體由是苦無常。苦果亦謝。無學佛果。任運而來。則金剛心時。始是功用心滿。名爲學佛。不得稱無學。所以說金剛衆定之極。就此一切德中。略科爲八段。第一從悉能破散一切諸法下。明得金剛定時。知世谛理窮。第二從住是地中。乃至不見一衆生實下。明悉見真谛理周。第叁從一切叁昧。悉來歸屬下。明得此定時。一切叁昧。皆來歸屬金剛叁昧。第四從譬如有人在大海浴下。明得此定時。非唯歸屬而已。即用此衆定爲體。一心之中。得用一切定也。第五從若有菩薩。住金剛定。見一切法無障礙下。明得天眼通滿。第六從如由乾陀已下。明漏盡通滿。第七從若有菩薩。住金剛叁昧。于一念中。能變身如佛下。明身通用備。第八從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下。頻有叁譬。來贊歎金剛叁昧。能種種變應。無不益物也。所以證金剛心時。結累永盡。照理周者。正以此文爲據也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至)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
案。僧宗曰。第一歎就空行中。成就萬行也
善男子譬如金剛所擬之處(至)修集一切諸余叁昧
案。僧宗曰。第二明是衆定之王。萬行之果
善男子若有菩薩安住如是(至)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案。僧宗曰。第叁明非唯了空。亦見于有也
善男子如由乾陀山(至)而初無心言我能滅
案。僧亮曰。第四明能滅一切惑也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至)各隨本解而得聞之
案。僧宗曰。第五明能有運變之力也
菩薩安住如是叁昧(至)見一切法如本無相
案。僧亮曰。第六更舉空境。言諸德所以成就。良由善識空也
何故名爲金剛叁昧(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案。僧亮曰。具上五事。必得四禅。金剛叁昧。定中之勝。說其德也。能有二種。一壞有。二成六度也。無不碎壞者。爲上壞有作譬。悉來歸屬者。將與成萬行爲譬。先說法之所歸。下六是其譬也。無有障礙者。說六通廣金剛之能。先總諸通。後但別說叁通耳。僧宗曰。第七釋金剛之名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