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 ▪第4页

  卷第十六 / (論本六十一二叁四五六)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

  論雲若實物故事故義故等。有解第一因證依他有。此第二因證圓成有。如此等名。真如之別義名。更無別目也。又解此叁故字。亦證依他。實物故簡似法。事故體事也。義故差別義也。皆依他起待所余。名假實等。如對法第叁。初如即于色等爲依爲待。我等是假亦待依色等。名色等蘊者。亦是假有。待別色等成總蘊故

  遠極彼岸。計我不過四種者。謂計極遠離。不過此四中。後非于前一一別勘。非前可解。四句分別盡故

  論雲說因者說因者。因言所以。即謂外人曰。即複有所以。故不增長。無所以故不增長。即是成宗之因所以也。此中爲比量。思之可解

  論雲依止一聚者。大義曰。謂一想可得。非余非一聚者。如畫中有種種衆相故也

  論雲一不共大種聚二非不大種聚者。如本地第叁卷等解

  論雲又一切清淨之色及依彼識所取境界等者。謂此定色微細故。非五識等所得。然若變令受用。亦得見之。如前五十五解。及別抄。此色解雲。一者由身第六定心。引自第八有漏色。現令他人托之而受用。故是有漏。不爾者。自第六是無漏故。如何令他受用。二解雲。即以自第六爲增上緣。他托之亦變爲有漏。不藉自第八變。如諸佛。豈有自第八變淨土等。此解爲勝。以不同余處唯散心緣故。唯定心境故。名無見無對。非他人不見也

  論雲若諸有事現量所行有漏增上所起者。此意總取五塵。名所緣有漏。有淨及增上所起定。但簡過也。現量所行。簡法塵及叁性心等。如下文

  論雲若依清淨色識所行名現量者。此中但取五識名現量。其實與俱緣意亦是。今取所行。即五塵是。故不舉意根也。前言現在名有事者。此總言。取現在中理義等所行者

  論雲若現在事亦非現量所行如清淨色及一切染汙善無記心心所彼亦非煩惱所緣故名有漏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爲此分別所行境說故者。此意言淨色。及染汙善無記心等。非煩惱所緣故。名有漏也。以緣此煩惱。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也。此善等法。即是後由生起故。成有漏也 此五門有漏中。第一是總門。第二是煩惱種子。第叁是染汙心心所。第四是五塵。第五是一切。內五根善無記心。及身語業。及別解脫戒。及外器世界。皆是煩惱所引。或是此正生已生當生等故。故名有漏。色無色一切法。亦是有善異熟果。亦是此中文略。唯言不善異熟

  論解無漏五種中。據五義未必攝盡。則別解脫戒等。無處攝故 第二言有諸法隨眠斷故名無漏謂已永斷見修一切煩惱所有善及一分無記造色若諸無記世間善心心所等者。此中即無學身中法故。言見修一切煩惱斷諸善者。即身語善業。及戒也。一分無記者。無學無記身語業。由無漏身中。及無漏引力生故。名無漏也。不取余故名一分。諸無記者。四無記心也。余可解。此中簡與初心法何別者。亦准可知。諸人于此亦即五根者不然。非無漏力引故。舊種類故。不同身語業也

  論雲欲界系善染汙無記作意緣一切叁界諸法等者。此中善心可解。染汙者即兼言有覆無記 問曰何者有覆緣叁界也。答曰欲界有覆。唯俱生身邊。唯在第六識者。如論文。觀叁界爲一。同一類等爲我。余無此能。更無有覆心緣也 無記緣叁界者。即異熟生心獨頭起者。及緣威儀工巧心後等流。引生異熟生心。亦名威儀心工巧心緣也。泛爾緣不求不染者。是第八識亦是緣叁界也。種子法故

  論雲色界善作意緣叁界法者。此中應言染心無記。亦即染心如何。如五十九雲。色界于欲行煩惱。謂上緣煩惱。及緣下慢。及如前第六我見也。以微細故。及異熟生無記心。略而不說也 無色界若定若生外道。唯緣自地計爲涅槃故。如計識處爲涅槃。未行識已得空處。當善心不緣上又九無礙心。豈亦無善心。不緣下。俱得計自他涅槃者語。所以略而不論。有共染心中。豈無上緣。或又五十九雲。無色于欲行色行涅槃。亦得緣下。不言無色煩惱行等。以漸獨故。略而不說。據外語者語同對法。此中毗缽舍那菩薩。地前亦緣下者。說善心不計極故。得緣下地。不言緣上者。以生上界。如有學但以谛觀。不以六行欣上故。略而不論。菩薩從多聲聞爲論。亦不說其實得緣下地。此中不論此等染心。亦應研問。又彼處異生。亦不說之。及並不言緣無漏者。以界爲法故。如對法第二抄。顯揚十八不同。如彼會也

  論雲名映于等一切者。名有二種。一四蘊名之。即下言由觀知。故除人執。二名字名。即下言知此名。故除法執。言四蘊名。能遍緣一切。遍生起一切法故。言名映于一切。名言能遍目一切。名映一切也

  論雲謂若略說觀察清淨因故者。即下言緣此名。能知法人無我故。顯彼理故 爲淨因觀自相者。即下言緣二種名故。我相不可得。即是二執相分也。今知其事 彼觀察染因者。即下言不善了知。此名即染汙生起故也。即是彼見分生起故。一切法生也 又解言二種名。有叁義故。名映一切。一者觀此名者。得清淨爲彼淨因也。二知二名緣自一切法。叁知二名爲染法因。此叁義具名映一切也

  第六十六卷

  論雲若粗段食欲界五趣皆現可得此于一分各別那落迦非大那落迦者。段食有粗細。粗者遍五趣。如此文唯除大那落迦。大那落迦中。亦有細段食。如本地第五雲。于地獄中。有微細段食。謂微細風故。段食遍諸地獄也。太師解

  論雲六由善不善無記作意引發先業能牽諸行令住不絕所謂外分共不共業之所生起者。謂器一世間業。如本地第叁。或感一劫等。造此業時。由叁性作意爲方便。引此業生起。能牽器世間諸行。令住不絕。如山河等。名共共生。田宅共不共業生。即大師雲。有二種共不共。共二種者。一共中共。如山河等。二共中不共。如宅舍等。不共二者。一不共中不共。如自眼根。他不用緣故。二不共中共。如身中扶根塵。爲他緣似故。此中即共中二文

  論雲又有長壽諸有情類若不得食非時中夭者。謂龍等或經劫等。皆由食住。非由余法故 四念住配四食等。如理思惟

  論香味觸正消變便能長養等者。此叁粗細。有增損義。色塵體粗。不能增損 若諸段物于吞咽時令心歡喜等爾時名觸食者。此取令心歡悅故。即心觸數。爲觸食體。不取塵爲觸食體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