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了義燈》一 ▪第5页
淄洲大雲寺苾刍惠沼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或樂少說。樂處中說。故造論者。適衆生意集諸法義。或多。或少。或複處中。適生所欲正法則得久住。此處雖滅彼處猶有。故使法義增長。即疏雲欲令法義當廣流布 二爲衆生于所造論而得悟者。或有衆生厭舊樂新。或樂此說不樂彼說。只是一理有悟.不悟。猶如一金作種種物賣令生樂。前是爲法。此是爲人。即疏雲。爲令有情隨入正法 叁爲所迷失義令更明了者。若說未了。令學者迷須更明說。或說有脫誤令學者不解。又須明說 又衆生有叁種煩惱。一無明。二疑。叁顛倒。由疑及倒故迷。由無明故不解。爲除衆生此煩惱等令迷失義得明了故。故須造論。即疏雲。令失沒義重得開顯 四爲攝分散義集在一處者。佛法諸義不出叁解脫門。攝分散義集在叁解脫門中。以除衆生叁種煩惱。一貪欲。二諸見。叁無明。貪是修斷。見是見斷。無明通二。又是習氣 以無願門除貪。以空門除見。以無相門除無明。聲聞所以不得一切智。爲不能斷無明習故。爲斷無明轉鈍成利故。說無相解脫門除故。攝分散義所以造論。即疏雲。爲欲略攝廣散義故 五爲分別深義令淺易解者。甚深有叁。一所通達是境界。即如如理。以世智觀之不能通達故名甚深。分別令易解。二修行甚深。二邊之解易得。中道之行難生。偏見之心不能生得中道之解。故爲辨說中道之解。爲修行深所以造論 叁微妙甚深。即無余涅槃果。生死有可度義故非甚深。極果一得永不可度。于不得者則爲甚深。分別開示令易得之故須造論。即疏雲。爲欲顯發甚深義故 六爲莊嚴言詞令義可愛者。義由言顯。若不莊嚴言詞則義不可愛。義不可愛則衆生不能信受。猶如真金若不爲镮钏等則不足可愛。故須造論。即疏雲。爲欲巧妙文詞莊嚴法義令起愛樂生淨信故 又造論意。義雖有六不出兩種。一爲攝持正法。二爲成就衆生 爲持攝正法者。六種緣起從後向前次第相生。名.句.文是法。所诠是義。以義顯行。以行顯果。法是言辭。若言辭有诠次。句.味.名合理。則義趣可觀。故造論意爲嚴言辭令義可愛。言辭既合于理。義趣遂令可愛。則使深義易解。即從第六義生第五義。深義既顯現易解。則義有途徹。分散者便得集在一處。即從第五生第四義。義既不散所迷失者則更分明。即從第四生第叁義。所迷失者既更明了。依于了義得入正位。入正位故解脫系縛。即從第叁生第二義。既解脫惑障。則能受能說。既能聽受。又能解說。義則弘多。即從第二生第一義 又爲令衆生成就增上般若故須造論。成般若體有前叁義。成般若事有後叁義。故造論緣合有六義 成般若體有叁義者。有叁種煩惱障于般若。一無明。二疑。叁慢 爲令衆生生解脫除無明障。須令法義增長。故第一義成般若初分 雖已解法及義。但于四谛猶有疑惑。以疑惑故障四谛解不得成聖。須釋四谛令得正解除斷疑惑。疑惑既除成聖之時即得解脫。故第二義成般若中分 雖已成聖斷除疑惑。猶起我慢于六塵境而生愛著。起我所心于無我理猶有迷失義。須更分明說所迷失義。令進入修道除我慢等。故第叁義成般若後分 般若事。事者業用有叁種。一通真實義。二爲他說。叁安立真實義。此叁即是八支聖道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也 自能通達真實義即正見 又能爲他解說之時必動尋.伺。故第二事即正思惟 他既得解欲令不退。故須安立真實之義。安立之時須作功力。故第叁事即正精進 若義無途轍散而不集不可通達。故須攝分散義集在一處則能通達。故第四義成第一事 若爲他說須分別深義令其易解。故第五義成第二事 若欲令他所解不退。須嚴言詞令義可愛便解心堅明。故第六義成第叁事 又爲成就衆生毗缽舍那.奢摩他故須造論。前叁義成毗缽舍那。後叁義成奢摩他 生死根本有二煩惱。一無明。二貪愛。如次障二。即見.修惑。入見破無明。在修破貪愛 毗缽有叁德。一速疾智。二決定智。叁微細智 于一時中能達多法義爲速疾智。猶如帝釋名爲千眼非有千眼。以能一時見于千法故名千眼。疾智亦爾。故第一義爲成疾智 于境不決定解則不生。須生決定解除疑惑心。故第二義成決定智 智雖決定若是粗解唯解粗境。不能通達甚深之義。又須生微細智達甚深境。若有迷失則智不微細。若所迷失明了則得微細智。故第叁善爲成第叁智 若遂叁惠分之。如次即聞.思.修惠。或唯就修.惠義分前.中.後 奢摩他亦有叁位。一在定中。二出世。叁不退。在定中離散亂。有漏定猶非勝。又令得無漏定出世間故。雖得出世定有退失者猶非勝。又令得無退定 若法義分散難得在定。故第四義攝分散法義集在一處成第一德 若深義隱昧則無漏定不生。深義顯了勝定得起。故第五義成第二德 言說是修定本。若言說合理信受師教憶持不忘。則所修定無退。故第六義成定第叁德也 又爲破爲立故造論也。爲破者破四種煩惱。一爲破迷真.俗無明。亦名迷生滅處無明。二破九十六種外見。叁破障解脫見。四破迷因果無明 爲破迷真俗無明者。苦.集是俗。于此不了名迷俗無明。滅.道是真。于此不了名迷真無明。苦.集是生處。滅.道是滅處。故爲令通達四谛理故破此無明。所以造論 二破九十六見者。是九十六種外道各有所報。爲令衆生識于正理破此諸見 叁爲破障解脫見。即六十二見。由斷.常見生六十二見。此見正與解脫相違。爲令衆生離斷.常見執。及破此諸見
四爲破迷因果無明者。十二緣生是因果。欲示生死依因得立無因不立。令離他作等見達生死因果。二爲立者爲立如方便不動。此有叁義。一立如。二立方便。叁令不動 如者真實理也。方便者達如智也。不動者若得此方便正見不可動也
如首羅長者性甚悭貪。有人就其求乞無有得者。佛知根熟得道時至故往化之。佛爲說布施法。聞大驚怖問世尊言。唯有此法更無余法。佛答彼雲。我唯以布施爲法。如不殺生是施。即是他不怖。及令不盜即施他財。次第爲其說十善法。其聞不損己財而成布施。生大歡喜贊歎如來。令人取兩粗衣施佛。佛福德感好不感粗。令人取粗只得好者。其意惜好自起取之出粗還複得好。擇之不得。乃以好者持用施佛。佛受之竟爲說四谛。長者及眷屬皆得初果。取諸財寶悉以施佛。佛去後魔王欲壞其正見。作佛形像至長者所。長者見喜。魔爲長者倒說四谛。又說苦爲樂。長者思惟正見不轉。知非是佛語魔王言。汝定非佛。猶如雞鳴作拘翅羅聲 此即是如.方便.不動。爲安立如.方便令其不動故造論也。爲破破系縛方便。爲立顯解脫方便。爲令離縛得解脫故 又爲令得十種智能故造論也 一斷背正法意智能。有向邪法斷。令不背正法向邪法也 二入正法智能。有舍心者雖不背正向邪。而處中住令入正法 叁令成熟智能。已入正法令其善根成熟 四令得解脫智能。善根既熟又化之令得解脫也 五令得五明智能。所以令得五明智能。爲破邪論製伏他故 六觀罪過智能。自觀叁業有過無過。用法律約之爲令得現樂。若無過失則現世得恭敬供養等 七正願智能。願勝好事爲令未來一切所求皆具足故 八通達聲聞乘。九通達獨覺乘。十通達佛乘。此叁智能。爲稱衆生根性說法。衆生根性不同。隨其所宜以叁乘法化之 複有論師說造論意凡爲四事。一爲斷衆生于四谛疑惑。二爲令出惡道。叁爲向正法。四爲斷下願。下願即是二乘願。此四次第相生之意思之可悉 又明得造論及不得造論人。凡有四種四人。第一四人者。一無智。二疑惑。叁顛倒。四已度
無智。即鈍根凡夫。于法及義悉皆不解故名無智 二疑惑者。是聰明凡夫。雖解法義。而于四谛理猶有疑惑未得入聖 叁顛倒者。有初果人已通四谛但有顛倒。顛倒有叁種。一時節。二相。叁處所。時節者無常是時節。于無常時計有常故。二相者于無我中計有我故。叁處者于不淨處及于苦處計爲淨樂。初果雖除常.我二例。修惑未除。緣外塵境猶起後二故行非梵行。即猶計不淨爲淨。無樂謂樂 四已度者即已度前叁煩惱。是無學人。前叁人初人是不肯知。第二人是迷路。第叁人是僻路。此四人中唯第四人得造于論。若就事爲語。凡夫菩薩亦是第四人。故得造論 又四種。一依言殊勝。但能誦文而不解義。譬如鹦鹉唯能誦語而不解意。不能得道最爲下劣 二依他勝。附依善人則能行善。依惡人即唯行惡。譬如畫人隨畫師意。若畫爲坐終日坐。若畫爲立即恒常立。雖爾可化。以值善友可化入道猶勝初人 叁依分別勝。有聞他說一往不解。得解方悟須爲分別。如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生必滅。寂滅爲樂。如雖聞諸行無常未解所以。是生滅故釋彼無常。未來是生。過去是滅。現在是生滅。諸行既有叁世故是無常。是生必滅者。更釋未來是無常之意。若未來唯生不滅則應是常 又釋雲。待過去滅故名未來爲生。是生必有滅故未來是無常。前叁句是生死。第四句是涅槃。作此分別第叁人方解 四開智勝者。智惠自能開通見理不待分別。如舍利弗聞阿悅耆說半偈義。于半偈中解千種義即得聖道。此等即是開智勝也。譬如毒蛇傷身如發以毒勢力須臾遍身。此人又勝。此第四人正得造論。余叁人不應。舍利.目連.迦葉等類皆獨覺性。由見佛故方作聲聞。故在第四 第叁有四種人者。一自惱。二惱他。叁自他俱惱。四自他俱不惱。如常見外道爲未來報。自苦其身坐臥荊棘等是自惱。如斷見外道不見未來果于現世中爲自身安樂或奪他財食等。皆是惱他。常見外道行自苦行爲自惱。殺牛.羊等縛不與食用祭天等是惱他。俱不惱者得理之人知慚愧故。知惱他得罪。自惱無福。爲欲離罪生福俱不爲惱。不惱他故。離斷見。不自惱故離常見。唯第四人可得造論 第四四種人者。一向下道人。即一闡提必入惡道。二向生死道。即出家外道起見戒取等故回轉六道。叁向自利者即是二乘。二乘之人乃識出離。但自怖苦疲極化他。速求解脫故言向自利。四向利他者即是菩薩。菩薩以兼濟爲懷。恒欲利物故言向利他。唯第四人可得造論 四種第四人即是四德。若其一人具此四德方堪造論。一已度德。離一闡提。闡提貪生死。若已度叁則識正道故離闡提。二自他俱不惱德。離外道執斷.常二見。以得理故。離斷常見故。不惱自他離外道見。叁開智勝德。離聲聞乘。聲聞乘人依他得悟不能自達。大利根人于一切法中能通達無量義故離聲聞。四向利他德。離獨覺獨覺根雖利。而無濟物之懷大行之人常欲利物故離獨覺 又雲。攝決定論又明無四失人則堪造論。一不顯自德。二無我慢。叁于同行中有利他心。四于衆生有慈悲心 若無顯自德心則離闡提失。離闡提失得已度德。無我慢心則離外道失。離外道失得自他俱不惱德。若見同行無利他方便。爲其說他利方便者。離聲聞行失。離聲聞行失得向開智德。若于衆生有拔苦與樂心。則離獨覺行失。離獨覺行失得利他德。既離四失。具足四德。即是菩薩志求佛果。佛果有四德。爲求四德故行四德因。離一闡提行淨德因。離外道即行我德因。離聲聞即行樂德因。離獨覺即行常德因。既行四德因欲自利利他。心不爲煩惱所染。常能亡懷益物。若是此人方堪造論 世親菩薩雖住地前。具前四德亦堪造論。又複世尊說唯識教名爲作者。教之主故。世親等師釋佛所說唯識之理名爲述者。依教起故。此經.論相對 若世親等造叁十頌名爲作者。護法等釋名爲述者。此論.釋相對。今者此中但經.論相對。以護法等釋彼頌故恭敬二師。故說諸論諸義之前。須說兩師名也。恭敬作者即恭敬法。恭敬述者即恭敬義。法是句.味.名。義是句.味.名所顯之理。作者先說句.味.名言教在世。作者若已入涅槃。後人于此言教不能得解。述者更造論解之義意方顯。故恭敬作者應敬法。恭敬述者應敬義 又衆生根有利有鈍。鈍者有信根。利者有智根。有信根者識人不識法。有智根者識法不識人。信根粗而多。智根細而少。故信前智後。五根之內定.念.精進成就叁惠。隨前信根隨後智根 言成叁惠者。若心散亂則聽聞不入。必須斂心方生聞惠。即以定根成就聞惠。思惠思擇善之與惡簡惡取善。若不系念則思惠不生。即以念根成就思惠。修惠正滅惡生善。若不勤加功力則惡法不滅。善法不生。即以進根成就修惠。言隨前後者。隨有信根此叁成之。隨有智根叁亦成之。信根識人不識法。其根既鈍不能思擇理之是非。若聞聖人及聰明人說。爲信能說人故。即信此人所說之法。既依人取信故。名識人不識法。鈍根者既依人信法故。說論之前須先說作者及述者名。令恭敬兩師。恭敬兩師即恭敬法.義。智根識法不識人。其根既利尋文求理。自知理之是非。不依人取信故。名識法不識人。利根者既識法。則應謂此正法是聖人及聰明人說。故須爲此人說作者及述者名。令恭敬兩師。既恭敬能說人。于所說法義彌生殷重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成唯識論了義燈》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