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了義燈》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2卷43頁碼:P0659
唐 惠沼述

  《成唯識論了義燈》二 ▪第4页

  淄洲大雲寺苾刍惠沼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種子等應法同分。彼既不爾此雲何然。故不可說離見.質判。定隨一故。非法同分。此釋爲正。故判第七相離見.質法同分收。此非正說 今又助釋。言帶質通情本者。如有無漏互相緣相。如第七緣八。無漏相分從見是善無漏從質即是無記。余准此知。故雲帶質通情本。又設有質。相與見分或隨不定。爲無爲.漏無漏。准義思之。若依本釋。漏無漏等互相緣時。即第四句

  性種等隨應者。通釋前叁句。謂前叁句中。隨其所應判性.種等不可一例。有性.界隨心種不隨。有性.種隨心界不隨。有界.種隨心性不隨。有叁俱隨。有俱不隨。且如第八緣天眼.耳。性隨種.界俱不隨 問五.六無記緣五塵境得自相時。性不隨心。雲何第八性隨心耶 答八本余末。又五.六識體通叁性。八識因位唯無記故。如因七緣八。性同不同。通情.本故。界同種不同。如斯等類思之可悉 又七緣八以相從質是無覆。不得從八是異熟。故雲隨應 又作四句分別。有性境不隨心亦獨影唯從見者。謂第六散意與五同緣。即于此時緣菟角等。及第八識心王。性境不隨心。心所獨影唯從見。相分是假無別種故 問如第六緣第八心所相不緣彼見。此所帶相爲同別耶 答從能緣心同一種起 問緣彼見相。即許與六見分別種。此緣彼相雲何同種 答以相分假從能緣起。與見同種 有性境不隨心亦帶質通情本。謂散意識與五同緣。即于此時並緣第八等 有性境不隨心亦獨影唯從見及通情本。謂散意識頓緣十八界。望與五識同緣五塵。名性境不隨心。緣七心界即通情本。望不相應等即唯從見 問後得緣如相是何攝 答或通情本。從質名無爲。從見名有爲。以許無爲依識假立。或複約性隨境隨心。有漏緣如亦可准此。若約種辨。即唯從見 或第四句 無分別智緣真如時性境不隨。質善無爲。智善有爲。見獨成種。無相可熏。得性境故名不隨心 問初禅眼等識依彼上根緣彼地色相分是何 答有兩解。如前上地識緣下。一雲上地系。緣彼色故 應有隨增 不是隨增非漏性故 起染如何 若生上者已離下染故。若在下地緣上色等。眼.耳通果亦伏染故 俱生可伏見惑如何 設縱不伏起退定故 一雲隨心下地系故。以能熏心是下地故 如何緣上變下相分。又應不得彼自性故 由定通引任運緣上故得自性 二俱難。解 問既在下識雲何上緣 答惑由他定通力引故 問梵天來下其事雲何 解雲。以下界色粗不爲上依。自變爲上地自身依之。即上地器依下地器爲增上緣 問既來下界豈不緣下。如馬勝往上。許緣上故 答亦緣下 問既爾相分是何所收 答上界所攝。以欲界無通果色故。准薩婆多即欲界攝。有通果故 問下界緣彼上界身器。是何句收 答性境不隨心。由彼所引起定通果色爲相分。屬彼本質性界及種皆不隨心 問第八可爾。既許眼等亦得緣上。相屬上地豈非有漏異界隨增 答色相不是漏自性故。或約業力異界不增。定通等引互增不障 又解但由上引第八通果。眼等杖之所起相分自是業果。屬于下界無隨增失。如通力變爲魚米等。引第六識通果之色爲第八質。或雖即杖他八爲質。即業果色是欲界系。第四卷雲香.味.觸叁而爲段食。唯欲界系故。二解任情。道理亦難。應可思擇 問下界第八緣定通色。同時心所相分是何 答隨能緣心所業果。同種同下界系。不別體故 問獨頭散意緣過去境及于五根相分是何 答是隨其所應。准前義釋

  釋獨影唯從見中。西明雲。緣極微空花等所有相分皆熏成種。問既從種起。雲何極微等說之爲假。解雲。以不生質故說爲假。據有種生相分成實 今難。若雲不生本質即爲假者。異熟心.心法等應假非實。以各不能熏成種故。若雲彼猶緣慮等故是實非假。即不由成種生質不生名爲假實。又五識異熟心緣五境相。一非緣慮。二不能熏應假非實。此既非假彼雲何然。若以獨相分無質礙用名爲假者。即法處中自在生色。論說無礙應假非實。若許爾者。八地已上自在所變金銀乳等應非實有。又複且如色等之中。若質若相有假有實而色聚攝。如無爲緣相分何攝。若無爲攝現有生滅。若言色法現緣無爲雲何名色。若雲心法爲難亦爾。若雲同分。豈有同分從種生耶。又若極微別熏種起複有五失。叁失如前一向別種說。第四不如理思失。五十四雲。由五相知。名不如理思惟極微。謂于色聚中有諸極微自性而住。應知名初一不如理思。既從種生即自性而住。五違正理失。論雲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漸次除折至不可折。假說極微。本無微質。但以假想立爲極微。即熏成種有極微色。應實無我妄計遍空。相熏成種生遍空相名遍滿我。許即違教。有遍滿我。不許違理。俱心假想。何不成種 要集又雲。雜集所說十八界種各各不同。必無意識不從二緣。緣無爲影似無爲故。于百法中無爲所攝。他界緣.無漏緣。雖異地無系而不離色等。緣一切無法。定必有所無不離色等。故與見相必不同體。強分別心得緣無等。所現相分具四緣義故是能熏。既得自熏何用見種。故依西明不依樞要。此等過失准前應知。恐煩不述 又雲。然所變相能熏不熏總有叁解。初二解非。要集自斷。第一解雲。緣菟角等獨影從見。然異熟無記劣不能熏。勝者能熏。例圓鏡.成事。以觀察.平等杖因八.五緣他身土及佛說緣亦得成種。第二說緣無。一向影從見。如樞要解 第叁解雲。有質.無質.他界.有漏.無漏.無爲.無法。所現相分除劣無記。余一切法具四義者。皆是能熏。雲此說勝。不違教故。理遍通故。前之二說有力不熏成過失故 今謂此判不應正理。若已相分除劣無記皆別熏種。如緣假法不相應等。既有相分能熏成種。種何法收。若不相應攝。即各有體非叁分位。從種生故。若非此攝複在何收。成種義齊。非是彼法不應道理。又他界緣散非他引。相別成種是何界攝。若他界攝不應異地心熏成他界種。不應正理。若自界攝緣他根心成種何攝。若根心攝不應正理。何以故。生心應慮根起發識。若不能爾何名根心。若在余攝亦多過故。又過如前恐煩且止

  西明雲。此叁分二分以釋變言。自有叁說。一雲初叁分安惠等八師釋。除親勝.火辨。世親同時唯立二分。二雲叁分除安惠釋。變似二言是依他故。余如上說。叁雲二分諸師共釋。唯除安惠。叁分更除火辨.親勝。叁藏意存後釋。此釋不爾。若以後釋爲正。叁分非安惠文。二分亦無安惠。豈許安惠不釋此頌。又准本疏。二分正是難陀等文。今雲二分諸師同釋。唯除安惠。叁分複除火辨.親勝者。豈可難陀亦立叁分。根本疏主親承叁藏翻糅論人。豈可不知妄爲此斷。故取本疏科判爲正。余定妄傳。非叁藏釋也

  論。如患夢等。西明釋雲。對經部.薩婆多。薩婆多夢境雖實。而非父母執爲父母。故得成喻。要集救斷此亦爲正 今謂不爾。既雲正理五十雲。夢緣過去曾所緣法。而有夢中見菟角者。曾于異處見菟見角。今于夢中由心惛倒。謂于一處和合追憶。或大海中有此形獸。曾見聞故今夢追憶。婆沙叁十七大同正理。既有父母夢見父母。何不許夢緣實父母。不得引智度論外雲實有人頭余實有角救。彼自破雲雖實有人實有角。但人頭生角者妄。又外救雲世界廣大。或有國人有角等。亦破雲若余國人有角可爾。但夢見此國所識人有角。則不可得破 何以故。大乘許夢緣虛妄故。作此破他。非他外人許緣妄法。今薩婆多自許緣實。何得以大乘義顯成彼宗亦許緣妄。破彼可爾。立彼不成。故如本疏除其有部但對經部

  論雲。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至變似我法者。問六.七有分別。後識生時有我法。五.八無分別。後識生時無我法 答今約分別解。我法五.八可得無。由他染熏成。識生似我法 問執心有分別。由彼故有似我法。無執無分別。非一切時似我法 答地上菩薩獨作生觀。七法執行。故心起時恒有我法 問有漏位有執。漏位似我法。無漏位無執。起無似我法 答前依執說。分別熏習。後似二生。執爲我法不依無漏。無漏之心雖有二現。不執我法。但隨假說 問執位分別有似二生。無漏不執應無相.見 答心二緣起。故有相.見。不由于執方見.相生

  論。境依內識唯世俗識是假境依亦勝義者。有四解。一雲。有無對。遍計虛妄。唯世俗有。依他是緣生。境依亦勝義。二相見對。相分是假依見起。假境依識唯俗有。見分是實能起相。是假境依勝義有。第叁勝劣對。世間世俗唯世俗有。後叁形前亦勝義有。第四凡聖對。凡境唯世俗。聖境亦勝義。雖有四解。此中文意但依初對 問依凡聖緣。遍計亦應名勝義谛 答許亦無過。下第八雲。亦可說爲凡聖智境。既爲聖緣亦名勝義。但不名有今。依有無谛攝故爾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成唯識論了義燈》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