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義記》五 ▪第4页
下末 / 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後廣。略中亦二。先障後治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障中魔者天魔。此雲障礙也。鬼者埠場鬼也。神者精媚神也。如是鬼神娆亂佛法令入邪道。故名外道。如是叁種能變作叁種五塵壞人善心。言坐中現形恐怖者。示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或端正男女者。現可愛之形。惑之以生染。言等相者。現非違非順平等五塵。動亂人心也○當念已下次明對治
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 一切諸境尚唯自心。何況坐中此等諸境。是故觀察唯心。魔境隨滅不能娆亂。以此唯心非彼所知故。此是通遣之法。別門遣者。治諸魔者。當誦大乘般若及治魔咒默念誦之。埠場鬼者。或如蟲蠍緣人頭面鑽刺[病-丙+習][病-丙+習]。或複擊攊人兩腋下。乍抱持于人。或言說音聲諠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者。則應閉目一心陰而罵之。作如是言。我今識汝。汝是此閻浮提中食大火嗅香偷臘吉支。邪見憙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律。若在家者應誦菩薩戒本。若誦叁歸五戒等。鬼便卻行匍匐而出也。精媚神者。謂十二時狩。能變作種種形色。或作少男女相。或作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相等。非一衆多惱亂行者。其欲惱人。各當本時來。若其多于寅時來者。必是虎凶等。若多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乃至多于醜時來者。必是牛類等。行者恒用此時則知其狩精媚。說其名字诃責。即當除滅。此等皆如禅經中及顗禅師止觀中廣說。上來略明竟○廣辨魔事中亦二。先顯魔事。後以是義故下明其對治。前中有十事五對。一現形說法。二或令人下得通起辨。叁又令使人下起惑造業。四亦能使人下授定得禅。五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下食差顔變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若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 如文可見問如現佛菩薩像說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發。雲何揀別定其邪正。答此事實難。所以然者。若是魔所作謂是善相而心取著。則墮邪網。若實是善根所發之境謂爲魔事心疑舍離。則退失善根終無進趣。是故邪正實難取別。今且依古德相傳。略以叁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叁智慧觀察。如經言。欲知真金。叁法試之。謂燒打磨。行人亦爾。難可別識。若欲別之。亦須叁驗。一則當與共事。共事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智慧觀察。今則借此意以驗邪正。謂如定中境相發時邪正難知者。當深入定心于彼境中不取不舍。但平等定住。若是善根之所發者。定力逾深善根彌發。若是魔所爲。不久自壞。第二依本修治者。且如本修不淨觀禅。今則依本修不淨觀。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則非僞也。若以本修治。漸漸壞滅者當知是邪也。第叁智慧觀察者。觀所發相推驗根源。不見生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自滅。正當自現。如燒真金益其光色。若是僞金即當焦壞。此中真僞當知亦爾。定譬于磨。本治猶打。智慧觀察類之以燒。以此叁驗邪正可得知也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第二對治中。言智慧觀察者。依自隨分所有覺慧。觀諸魔事察而治之。若不觀察則墮邪道。故雲勿令墮于邪網。此是叁種驗中第叁智慧觀察也。言當勤正念不取不著者。總顯叁中前之二法。以此大乘止門唯修理定更無別趣故。初定研。並依本修。更無別法。所以合說。但依本止門。不取不著者。邪不幹正自然退散。若取著者則背正入邪。若不取著則因邪顯正。是故邪正之分要在著與不著。不著者無障不離。故雲遠離是諸業障。如智度論雲。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偈雲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分別。是即爲法印。此之謂也○第四簡僞異真中有二。初舉外內二定以別邪正。二若諸凡夫下對理事二定以明真僞。前中先明邪定
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謂我見我愛我慢之使常相應也。言貪著等者。內著邪定。外貪名利。又但一切禅定不能減損煩惱者皆不可據也○次明正定
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謂在定時而不味著。以亡心故不住見。以亡境故不住得。出定亦無恃定之慢。貪嗔癡漸薄。即是正定之相。故雲真如乃至漸薄也○第二理事中先明理定
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謂修大乘菩薩行者。要依此真如叁昧。方入種性不退位中。除此更無能入之路。故雲若諸凡夫乃至無有是處也。此中種性者。約位在十住已去不退位中辨也○次以修世間下明事定
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二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謂四禅四空等世間諸定及不淨安般等但取境相定。皆名世間定也。以味著定境故。不離于我故。雲與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定故。以其共故。若得善友護助之力。或可得入佛法。若離善友。則入邪道。也○第五示利益者。後世利益無量無邊。現世利益略陳十種。于中二。先總標。後別解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別解中。初一善友攝護益。以修此真如叁昧故。諸佛菩薩法應護念令得勇猛勝進不退也○次四離障益。于中初二離外惡緣障
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謂初離天魔現形。後離外道邪惑○次二離內惑業障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謂先離惡業。後滅惑障。業中離誹謗等不起新業也。重罪漸薄者。重業輕也○次五行成堅固
六者于諸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一于理信增。二處染不怯。叁不爲緣壞。四無世滋味。五得深禅定。別修止門竟○第二修觀中有叁。初明修觀意。次辨觀相。後唯除下結觀分齊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前中言不樂衆善。失自利也。遠離大悲。失利他也○第二辨觀相中有四。初法相觀。即治前失自利過。二如是當念下明大悲觀。即治前失利他過。叁作是思惟下明大願觀。即成前大悲行。四以起如是下明精進觀。即成前自利行。就初中明四非常觀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歘爾而起 初無常觀。二一切心行下明苦觀。叁應觀下明無我觀。于中過去無體難追。現在刹那不住。當來本無積聚。但緣集歘有。不從十方來故也
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四應觀世間下明不淨觀。此四除于常等四倒。配釋可知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時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 悲觀中。先觀衆生叁世重苦。次難舍下無心厭背故使苦無限也。後衆生如是下深發悲心也
作是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大願觀中因悲立願。初即願體。二遍于下明長時心。叁以無量下明廣大心。四令得下明第一心也
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已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于止 精進可見
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 上結中。順理應作。違理不應作故也。上來別修止觀竟○自下第叁明雙運者。上來始習未淳。故動靜別修。今定慧修成。故能雙運。于中有叁。初總標。次別辨。後總結
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 別中有二。初約法明俱。後對障明俱前中二。初即止之觀。後即觀之止
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前中言自性無生者。約非有義以明止也。業果不失者。約非無義以明觀也。此二不二故雲即也。此順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良以非有即是非無故。能不舍止而修觀。次言雖念因緣即性不可得者。明即觀之止。此順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以非無即是非有故。能不舍觀而修止。此說時有前後。然在行心镕融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理味在此。宜可思之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 第二對障中。初修止者治于二過。謂正治凡夫人法二執貪樂世間。兼治二乘執五陰法見苦止怖。以止門無生除此等執也
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次修觀者亦治二過。謂正治二乘狹劣之心。令普觀衆生起于大悲。兼治凡夫懈怠之心。令觀無常策修善行
以是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第叁結中言助成等者。如凡夫人。非不樂世間。無以勤修善行。約二乘人。非不怖生死無以起于大悲。是故二行不相離也。言若止觀不具不能入菩提道者。止觀相須。如鳥兩翼車之二輪。二輪不具則無運載之功。一翼若阙則無淩虛之勢。故雲不具則不能入○自下第叁明防退方法。于中有二。先明可退之人。後當知如來下明防退之法前中二。初標行劣。二以住于此下舉處釋成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 以其內心既劣。外阙勝緣。信行難成故將退也○防退法中有二。初通舉聖意。後別引經證。前中二。初標聖善巧。二謂以專意下釋顯巧相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 引經證中二。先引經。後常見佛下釋經文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言若觀法身得畢竟往生等者。但往生之人約有叁位。一如蓮華未開時信行未滿。未各不退。但以處無退緣故稱不退。二信位滿足已去。華開見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叁者叁賢位滿。入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如佛記龍樹菩薩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也○第五勸修利益中有叁。初總結前說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 二若有衆生下舉信謗損益。叁當知過去下結勸修學。就信謗中二。初信受福勝。後其有衆生下明謗毀罪重。前中先約叁慧總舉其益
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後若人聞下。別顯叁慧益相。于中初聞時益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次假使有人下明思時益
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爲喻 後複次若人下明修行時益。于中叁句。一時少德多。二假令下校量多相。叁何以故下釋多所以
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複如是無有邊際 第二謗毀罪重中四句
其有衆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 一謗成罪重
是故衆生但應仰信不應毀謗 二是故下誡勸止謗
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叁寶之種 叁以深自害下釋罪重意
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四以一切如來下轉釋斷叁寶之義。此中二句。初約果人依之得涅槃。後約因人依之得菩提。菩提涅槃即是法寶。佛僧可知。由毀謗乖此。故斷叁實也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衆生應勤修學 結勸中。叁世菩薩同行此法。更無異路。故應勤修學也。正宗竟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衆生界 偈頌流通中。初二句。結上所說。于中上句結義。下句結文。後二句回向利益。上句明德廣。下辨遐沾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