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叁 ▪第7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生死。又有叁種生死。謂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叁昧樂者。位在十地。世間上分第叁地定位名爲叁昧。得四地五地無流智。理克成學無學。順理悅意故名樂。乘定勢力任意故名意生身。覺法自性性者。無相正智得無分別理。是一切法性故名法自性性者。諸法性性者。住之體性也。意生者。隨理自在如意。現生故名意生。種類俱生者。種類隨其事種類。俱生者。即事遍應。無二無別名俱生也。應而無作。猶如天鼓。無作業心故名無行作。即事無相。隨機起意自在名意生身。望後佛爲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問何故煩惱稠林即分始終二教兩別。業及生稠林則無分相。答煩惱是生死本。爲此須分。業生二種。以是末相。准前煩惱義即可知。問變易生死是無流。何故入生稠林攝。答變易生死本教興意。爲顯佛法漸漸深遠。將變易死在分段後。顯其終教漸漸甚深。據理論之。變易生死只是分段細相。所以知之。中陰本立爲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陰。如十住經說。中陰之身。乃至涅槃菩提。亦有中陰。但微細漸深。唯佛境界。據此文證。當知。變易生死。只是分段細相。爲其變易。二十五中陰身。是其報分。其陰大分受經七日爲一限。于中不定。或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乃至經劫。佛亦于中出世教化。入般涅槃。如十住經說。又如梁攝論。佛二十年中。處中陰身。又如地論。其中陰身。亦得造業有其熏習。二十六叁想。謂怨親中人。二十七四想。謂無常常想乃至不淨淨想。于中簡其取性。二十八八識想。謂八識想由同生滅故。上來所說生稠林義。通其小乘及人天等。若凡夫具人生相。若在二乘。無有別人。但有實生種類衆同分等。若依初教。生相即空。若據終教。其生即如。若一乘所目即屬一乘。若約別教。即八萬四千塵勞等相。即應因陀羅及微細義。余如別章
習氣稠林章
習氣有叁種。一名言熏習識熏習。二色識熏習識識熏習見識熏習。叁煩惱熏習業熏習果報熏習。此等熏習。皆通染淨及無記。大分有二。一種子熏習。二上心熏習。亦通中陰及生陰。隨上中下乃至無量八萬四千等。若依小乘。其義即實。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所目即是一乘。若約別教。即無有量。余如別章
叁聚行稠林章
稠林有五義。一有涅槃法。謂種性已去。無涅槃法。謂闡提位中。二善行惡行。叁惡道善。四外道聲聞。五菩薩差別。謂假名菩薩。于文中。八邪者。謂邪見.邪覺.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語.邪業.邪命。起不得方故名爲邪。八正者。翻八邪即爲八正。叁聚等法。若小乘教。其義即實。初教即空。終教即如。若一乘所目即入一乘。余義如別章
成就章
成就者。亦名得也。謂于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故。善不善無記法。顯依處義。若增若減者。顯自體義。何以故。由有增故。說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減故。說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獲得成就者。顯假立義。得義具此叁門說名爲得。如是于余隨其所應建立。當知。獲得成就差別有叁。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種子成就者。謂若生欲界。欲色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欲界。叁界煩惱隨煩惱成就。依未離欲異生說。若已離欲。或生上地。隨所離欲地。即此地煩惱隨煩惱。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隨眠故。對治道所減損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者。隨所生地。即此地成就。若生色界。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無色界。欲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叁界對治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如此如此。品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未生。如此如此。品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已得叁界對治道者。謂已得出世聖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者。謂修道所斷上品等煩惱對治已生。如此如此。種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謂已永害隨眠故。自在成就者。謂諸方便善法。若世若出世靜慮解脫叁摩地叁摩缽底等功德。及一分無記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謂聞所生慧等。雖先有種子。若離今生。數習增長。終不能起現前故。一分無記法者。謂工巧處變化心。現行成就者。謂諸蘊界處法。隨所現前。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行成就故成就者。若已斷善根者。所有善法。皆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就。雜染諸法。由阙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以彼解脫得因畢竟不成就故。問何等名爲解脫得因。答若于真如。先以集起煩惱粗重若遇隨順得對治緣。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脫得因。若與此相違。名無解脫因。問于成就善巧得何勝利。答能善了知諸法增減。知增減故。于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斷若愛若恚。此成就法。在愚法聲聞。是事不想應。若在初教。是理不相應。若在終教。由同如故。即不可說。何以故。說即增分別故。若依別教。則具前說不說故。余義如別章
二十種法師章
雲何能作法師事。一者時。二者正意。叁者頓。四者相續。五者漸。六者次。七者句義漸次。八者示。九者喜。十者勸。十一者具。十二者不毀。十叁者不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隨衆。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安穩心。十八者憐愍心。十九者不著利養名聞。二十者不自贊毀他。初時者。離八時難。地論偈雲。如王懷憂總病恚著諸欲險處。無侍衛讒佞無忠臣。如是八時中智臣不應語。心王亦如是。非時不應說。法師口業有二種。遂分兩段。經前段經法師說法師深妙義。後段經法師說法應辯相。此義順叁乘。一乘方究竟。余義如別章
四十無礙辯才章
無礙辯才者。謂四十無礙辯。依其十法。十法有四故成四十。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如經廣說
第十地受識章
其受識義。略說有叁。一事受識。如轉輪聖王具受識法。二理受識。如叁乘人。契得理寶名爲受識。叁理事受識。如得位菩薩。坐大寶蓮華王。十方諸佛放光灌頂等。內應法界名爲受識。廣如問答及以經文。余義如別章
阿耨達池義
經雲。阿耨達池流出四河。趣向大海。涅槃複雲。有其八河。阿含婆沙雲。有二十河。阿耨達池有四獸口。東有金象口。出恒伽河。西有銀牛口。出辛頭河。南有琉璃馬口。出悉陀河。北頗梨師子口。出博叉河。四各出至四十裏外。分爲五河故爲二十。佛在東面。多從名聞者。說東面五河並叁面本大河故。有八河也。十住經雲。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從四口出各繞池七匝。然後當方出向大海。其圍繞河。各相去一裏。于中有種種名花異色莊嚴。並是阿耨達多龍王分齊境界處。今佛引成地喻。由喻勝故。顯法亦勝。余義可知
華嚴經內章門等維孔目卷第叁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