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界次第初門》

「諸宗部」經文1925卷46頁碼:P0664
隋 智顗撰

  《法界次第初門》七 ▪第2页

  卷下之下 / 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佉。而爲說之。善赴機緣。言方無滯。聞者無厭足。菩薩以樂說辯力能住世。半劫一劫。乃至無量劫。辯說無盡。廣利益一切。無有一句差機之過。故名樂說無礙智也

  十力初門第五十叁

  一是處非處力 二業力 叁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處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盡力

  次四無礙智而辯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薩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門。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諸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大菩薩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沒不受名

  一是處非處力 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惡業尚不得世間樂。何況出世間樂。惡行生天。無有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五蓋覆心散亂。雖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有是處。五蓋覆心。雖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況聲聞道。如是等種種。是處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初力也

  二業智力 佛知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果報。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二力也

  叁定力 佛知一切諸禅解脫叁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叁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衆生種種欲。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六力也

  七至處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處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七力也

  八宿命力 佛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盡。我在彼衆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八力也

  九天眼力 佛天眼淨過諸人眼。見衆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生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衆生惡身口意成就。謗毀聖人邪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衆生。善身口意業成就不謗聖人正見正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九力也

  十漏盡力 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立。不作後有。盡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十力也

  四無所畏初門第五十四

  一一切智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 叁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次十力而辯四無所畏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對外緣而無恐也。故次十力辯之。意在易見。此四通名無所畏者。于八衆中。廣說自他智斷。既決定無失。則無微致恐懼之相。故稱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實不能轉。一無所畏也

  二漏盡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實不能轉。二無所畏

  叁說障道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如實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實不能轉。叁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諸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衆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複余衆。實不能轉。四無所畏也

  十八不共法初門第五十五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叁念無失 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聖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雲不共也

  一身無失 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

  二口無失 無失因緣類。如身無失中說也

  叁念無失 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禅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于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

  四無異想 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爲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禅定故。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 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故名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 佛知善法恩故。雖具衆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複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遊不足

  八精進無減 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佛于叁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何等爲二。一有爲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爲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余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脫知見無減。所謂有爲解脫。無爲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是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類如身業中分別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類如身業中分別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大慈大悲初門第五十六

  一大慈 二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辯大慈大悲者。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叁業。于十方世界普現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辯之。釋慈悲之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爲類。故至極果。方得受于大名也

  一大慈 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雲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衆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叁昧。慈力冥熏。隨所應得樂衆生。各得安樂。二慈叁昧力。普現叁業。隨有應得樂衆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

  二大悲 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衆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雲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衆生實未得脫苦。不名大悲也。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即是藥樹王身也

  叁十二相初門第五十七

  叁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大慈大悲而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八音。叁念處等四科者。至論法身虛寂。豈有形聲心識之可見聞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隨有應見清淨叁業之機。而得樂免苦者。即便爲現端嚴相好。及妙音聲平等叁念。與樂拔苦之緣。故次慈悲而辯相好八音叁念處也。今此叁十二通雲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別。名之爲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衆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衆聖之王。故現叁十二相也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 二足下千輻輪相 叁手足指長勝余人 四手足柔軟勝余身分 五手足指合缦網勝余人 六足跟具足滿好 七足趺高好根相稱 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纖好 九立手摩膝 十陰藏相如馬王 十一身縱廣等 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軟 十叁毛上向青色柔軟右旋 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 十六皮膚薄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滿 十八兩腋下滿 十九身上如師子 二十身端直 二十一肩圓好 二十二四十齒具足 二十叁齒白淨齊密而根深 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 二十五頰車如師子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 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發際 二十八梵音深遠如伽陵頻伽聲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 叁十眼[目*妾]如牛王 叁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羅綿 叁十二頂肉髻成

  八十種好初門第五十八

  八十種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叁十二相而辯八十種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爲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辯好也。通雲好者可愛樂也。以八十種好莊嚴身。故天人一切之所愛樂。故雲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清淨相好之身業也

  一無見頂相 二鼻高好孔不現 叁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耳輪輻相埵成 五身堅實如那羅延 六骨際如鈎鎖 七身一時回如象王 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 九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 十膝骨堅著圓好 十一身清潔 十二身柔軟 十叁身不曲 十四指長纖圓 十五指文藏覆 十六脈深不現 十七踝不現 十八身潤澤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足 二十二容儀滿足 二十叁住處安無能動者 二十四威振一切 二十五一切樂觀 二十六面不長大 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 二十八面具滿足 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 叁十言音深遠 叁十一臍深圓好 叁十二毛右旋 叁十叁手足滿 叁十四手足如意 叁十五手文明直 叁十六手文長 叁十七手文不斷 叁十八一切惡心衆生見者和悅 叁十九面廣姝好 四十面淨滿如月 四十一隨衆生意和悅與語 四十二毛孔出香氣 四十叁口出無上香 四十四儀容如師子 四十五進止如象王 四十六行法如鵝王 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 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 四十九四牙白利 五十舌色赤 五十一舌薄 五十二毛紅色 五十叁毛軟淨 五十四廣長眼 五十五孔門相具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 五十七臍不出 五十八腹不現 五十九細腹 六十身不傾動 六十一身持重 六十二其身大 六十叁身長 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 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長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等視衆生 六十八不輕衆生 六十九隨衆生音聲不增不減 七十說法不著 七十一隨衆生語言而說法 七十二發音報衆聲 七十叁次第有因緣說法 七十四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 七十五觀無厭足 七十六發長好 七十七發不亂 七十八發旋好 七十九發色青珠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叁昧經雲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

  八音初門第五十九

  一極好 二柔軟 叁和適 四尊慧 五不女 六不誤 七深遠 八不竭

  次相好而辯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嚴。發見者之善心。音聲理當清妙。起聞者之信敬。故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雲音者。诠理之聲。謂之爲音。佛所出聲。凡有诠辯。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爲一切。作與樂拔苦因緣。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清淨之口業

  一極好音 一切諸天賢聖。雖各有好音好之未極。佛報圓極。故出音聲清雅。能令聞者無厭。皆入好道。好中之最好。故名極好音也

  二柔軟音 佛德慈善故。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能令聞者喜悅。聽之無足。皆舍剛強之心。自然入律行。故名柔軟音

  叁和適音 佛居中道之理。巧解從容。故所出音聲。調和中適。能令聞者。心皆和融。因聲會理。故名和適音

  四尊慧音 佛德尊高。慧心明徹。故所出音聲。能令聞者尊重解慧開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 佛住首楞嚴定。常有世雄之德。久已離于雌軟之心。故所出言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名不女音

  六不誤音 佛智圓明。照了無謬。故所出音聲。诠論無失。能令聞者。各獲正見。離于九十五種之邪非。故名不誤音

  七深遠音 佛智照窮。如如實際之底。行位高極。故所出音聲。從臍而起。徹至十方。令近聞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之理。梵行高遠。故名深遠音也

  八不竭音 如來極果。願行無盡。是以住于無盡法藏。故出音聲。滔滔無盡。其響不竭。能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遺。至成無盡常住之果。故名不竭音也

  叁念處初門第六十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爲憂去 二一心聽者不以爲喜 叁常行舍心行

  次八音而辯叁念處者。既八音爲物開演正法。聽者善惡不同。必有信毀違順之別。若無叁念之德。豈能心地坦若虛空。泯無憂喜之相。故次八音而辯叁念處也。此叁通名念處者。慧心能緣。名之爲念。平等之理。不增不減。謂之爲處。佛以慧心。緣于平等不增不減之理。是以違順學者。心無憂喜之相。故叁通名念處。即是以慈修意。能現平等清淨之意業也

  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爲憂 佛智了達不一心聽法之人。平等法界中。減退相畢竟不可得。故無憂相也

  二聽者一心不以爲喜 佛智了達聽者平等法界中。增進相畢竟不可得。故無喜相也

  叁常行舍心 佛智了達。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故于一切言說。利益衆生中。常行舍心也。故金剛般若經雲。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