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論》

「諸宗部」經文1963卷47頁碼:P0083
唐 迦才撰

  《淨土論》四 ▪第3页

  卷下 / 大唐弘法寺釋迦才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一切深苦重苦長遠等苦。過去已受身心等苦。未來所可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凡夫如此。甚爲可愍。智者作此思惟。應可碎心。甯得安然。故縱身心。不自覺察。又更思惟。我今此身薄福鈍根。生在釋迦後。複在彌勒前。豈不由我過去憍慢懈怠。不敬叁寶輕慢善人。不受善知識教悔。恒在叁惡八難中。生愚癡無智。于此身上。複更輕慢叁寶。欺蔑善人。不受善知識語。于未來世。雲何更得值遇叁寶。得生善處。又複此身縱欲修道。亦不得安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人命短促。多惡知識。終故孜孜。或衣食不足。或王臣所迫。或爲他所欺。或爲他所謗。恒被惱亂。不得安隱。始起善心。尋即退失。又複此身。唯是叁十六物不淨所成。九孔之中。不淨恒流。猶如行廁。不可愛樂。複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之所隨逐。智者應當觀察此身。作怨家想。作糞聚想。于舍宅臥具。作冢墓想。作人皮想。于飲食中。作蟲蛆想。作下汁想。于婦兒眷屬。作羅刹想。作惡鬼想。若心能如是觀察思惟。應于此身極大生厭。願生生世世。永不受此身。更莫與此身同住。此身是我怨家。常將我向叁惡道中。何有智者樂著此身。如遺教經說。此是應舍。罪惡之物。假名爲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而不歡喜(厭門竟)

  次明欣門智者。複作此念。我今此身生在第四五百年中。一切聖人隱不現時。雖欲修道。無定慧分。正是忏悔念佛之時。如經中說。阿彌陀佛。舉慈悲棹。乘大願船。運度一切苦惱衆生。若人至心念阿彌陀佛。于一一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定得生于淨土中。受諸快樂。獲得五通。位階不退。花林寶刹隨意遨遊。實相圓音任情聽受。蓮花臺內。輝紫磨金色之身。金剛坐上。敞叁十二大丈夫相。七寶階側。長跪問不二之言。八德池中。洗浴蕩無明之垢。衣則绮羅稱體。食則百味盈盂。行則足踏青蓮。坐即寶花承體。樹動琉璃之葉。林搖瑪瑙之花。素薰郁[氣@盆]氲之香。實散輕覆之彩。欄雕四寶。地瑩七珍。管發千聲。樓含萬色。白鹄孔雀。常演五根。鹦鹉舍利。恒宣八正。阿彌陀佛則相相分明。觀音菩薩則好好具足。如斯等事。不可思議。孰聞此說而不不生欣(欣門竟)

  問曰。既教其欣厭。智者已悟。其鈍根之俦。執迷未返。若爲勸進其心。亦令得往生淨土

  答曰。如下阿彌陀經說。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皆勸一切衆生。往生淨土。然有衆生不受佛勸。難教難悟。難濟難脫。知複奈何。此等衆生。依無量清淨覺經說。始從地獄中來。殃咎未盡。故彼經雲。若善男子若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爲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已作佛道來。若複有人。聞說淨土法門。都不生信樂。當知。此人始從叁惡中來。殃咎未盡。爲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故無量壽經雲。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也。又無量清淨覺經。及無量壽經。二處皆雲。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也。西方是無極勝道。若人能于七日。專心念佛。所作善根。並皆回向。即得往生。永離叁塗。入不退位。此是易往也。然有衆生。不肯信受。昏諸五欲。樂入惡道。如廁中蟲。此是無人也。又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衆生。令上大願船。送著西方。若衆生有上大願船者。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釋迦如來。及十方諸佛。普賢文殊天親龍樹或出廣長舌相。或放白毫光明。或說五念玄門。或教十二贊禮。殷勤敦勵。令生淨土。而衆生不生信樂。而不肯去。此是無人也。又衆生無始已來。造諸惡業。過于恒沙。一一惡業。感于苦報。亦過恒沙。若人能七日。或十日。專心念佛。于一一念中。滅卻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橫截苦流。直生淨土。此是易往。然衆生追逐財色。貪著名利。不早發心。無常忽至。墮落叁途。百千萬劫。無有出期。此是無人也。又衆生信佛語諸菩薩語善知識語。不隨惡知識語。乃至信十惡五逆衆生。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是易往。若有衆生。不信佛語諸菩薩語善知識語。隨須不學問僧無智俗人。詐解大乘。猥引經論。殆亂佛法。诳惑衆生。癡念佛行。退失善根。墮落叁塗。不得往生。此是無人也。若人聞說專念阿彌陀佛。得生淨土。即須忏悔惡業。修習善根。持戒清淨。專念佛名。一心不亂。至百萬遍者。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即來迎。此是即易往。若有衆生。聞說阿彌陀佛。仍故造罪。雖念佛名。心緣五欲。此是雜結使念。臨命終時。心即顛倒。佛不來迎。此是無人也

  問曰。經雖說七日念佛即得往生。未知念幾許佛名。得往生也

  答曰。如綽禅師。撿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亂。得百萬遍已去者。定得往生。又綽禅師。依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撿得百萬遍也。是故大集經。藥師經。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者。此意明矣

  問曰。衆生罪業甚久積山。雲何十念。得滅爾所許惡業。縱令至百萬遍。終是太少。若不滅盡。雲何惡業不滅。而得生淨土

  答曰。此有叁義。一者不須滅爾許惡業。但臨命終時。淨土受生者。若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者。此心能引無始已來及一生已來所作善業。共相資助。即得往生也。二者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念之中。總念萬德。故維摩經雲。此叁句義。叁千世界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以劫之壽。亦不能受也。叁者無始惡業從忘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生。真心如日。忘心如闇。真心暫起。忘心即除。如日始出。衆闇悉除。由此叁義。乃至臨終十念成就者。定得往生

  問曰。淨土殊妙。是法王所居。蓮華臺藏。非凡夫行處。理須凡行凡地。聖踐聖場。甯得底下凡夫。生斯妙處

  答曰。據四十八大願。淨土雖妙。本擬成就凡夫。蓮花臺藏。元是托生之處。若是凡夫即不得遊于淨土。既是法王。何得踐于五濁。雖是法王。爲化衆生。故來遊于五濁。亦雖是凡夫。爲供養佛故。生于淨土。此理明矣。又彼淨土。只是諸佛慈悲方便。別料理一方處。所除卻女人及五欲境界。令衆生于中修道。于四生中是化生之處。非極妙也。猶如于城邑之中。別斷理一所。用作伽藍。除去俗事。令僧修道。但有衆生入伽藍者。悉發善心。彼亦如是。縱就此方。如六天宮殿。四禅妙宅。依報並是異寶奇珍。正報即是殊光妙相。衣裳輕殊之服。食飡百味肴。坐臥即俱華寶宮。遨遊即起趣绮苑。如斯之處。豈是法王所居。皆是凡夫善因所感。此類顯矣

  問曰。如大乘經論。皆說無相無生。何故此經勸令衆生。觀于相生求乎淨土

  答曰。此問並是不順理問。應用置答。若欲答者。應反問雲。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汝問何者。西方淨土是何收。無相無生是何門攝。彼若答雲。但是一門。此即是愚癡人。不可與語也。彼答雲。無相無生是理。有相有生是事者。即應答我。汝自解竟。何須問我。故欲令我答者。應雲。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各各差別。不相雜亂。若總攝之。即爲真俗二谛。此之二谛。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非人造也。故中論雲。諸佛說法。常依二谛。又雲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即于深佛法。不得真實義。今西方淨土者。通有叁種。一是法身淨土。此即無相無生。二是報身淨土。據實亦無相無生。就事即有相有生。叁是化身淨土。亦是有相有生。故攝論雲。化身新新出世。數數涅槃。即王宮生。雙林滅也。而今勸衆生生者。謂生化身土中。若衆生欲往生者。唯須作相生觀。就相生觀中。有假有實。先須作假想觀。使了了分明。然後始得作實觀。如十六觀中。日水二觀。是其假想。地觀已去依叁昧成。名爲實觀。所以然者。此是衆生受生處故。是事法故。是俗谛故。是行法故。是受處故。是分段身故。是此死彼生故。是有漏法故。是有爲法故。是叁界攝故。有往來故。于四生中是化生攝故。若作無相無生觀者。即不得往生。以理法身無生也。若欲爲教者說。亦爲說有生。亦說無生。若理事兼修。即得上品上生

  問曰。如金剛般若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佛藏經雲。見佛者是大邪見。今雲何教人觀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耶

  答曰。此事前已答竟。此等諸經。皆就法身理說。故金剛般若經雲。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也。今觀八萬四千相好者。此是應化色身觀也。若作此觀者。即須相相分明。好好別異。不得混爲一也。若有人言萬法皆空。有何理事者。此是大邪見人。是愚癡人。是不學問人。是诳惑世間人。莫共語也。故中論雲。若見有如來。是輕邪見人。若言無如來是。粗重邪見人。是有二種過失。一破世間樂。二破涅槃道。此論並就理說。若就事說者。見有如來。是正見。定得往生也又地持論雲。甯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也

  問曰。前雲念佛橫截苦流。得生淨土。出何經文

  答出無量壽經雲。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也

  問曰。前雲念佛不入叁惡道。出何經文

  答曰。如度諸佛境界經說。若諸衆生。緣于如來。生諸行者。斷無數劫地獄畜生餓鬼。若有衆生。一念作意。緣如來者。所得功德不可稱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菩薩。不能計挍知其邊際

  問曰。前雲念佛滅罪。出何經文

  答如觀佛叁昧經說。若我弟子舍離愦鬧。晝夜六時。于一時中。分爲少分。小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相。令心了了。無謬亂相。正住注意。若見相好。若不得見。此人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又如大悲經說。阿難若叁千大千世界。滿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劫。若減一劫。以諸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于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難言甚多。世尊。佛告阿難。若複有人。于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名。如是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諸佛如來諸福田中爲最無上。又如地藏菩薩經說。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土。應隨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土。善根增長速成不退

  問曰。淨土者。乃是法藏巧誘之要歸。釋迦懷中之妙術。六道賴之蘇息。四生托以棲神。居淨刹而永安。望娑婆而長揖。甯止修叁福。蹬乎上品。亦乃發十念而得下生。此則庶類同歸不遺一人矣。而今論者。悟我以要術。救我以焚灼。自今以後奉而行之。爲頌贊曰

  渾渾叁界  浩浩四生  俱稱火宅

  齊號群盲  昏茲永夜  長寐未驚

  聊裁短付  燭此幽明  法藏大願

  志存弘誘  孤標淨刹  號無量壽

  觀開二八  生歸一九  影響長弘

  千齡不朽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