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沙門大照居士慧光集釋
夫大道融心顯實一理。前後賢聖唯趣此門。悟者叁界唯心。不悟隨眠□□□乘宗定對相顯。真了悟者知諸法寂然因緣立事假合成名。不了者著名住字取想奔耶。若欲攝妄歸真染淨平等者。要須注意觀心。本覺自現。意觀有力。仍不出意念到彼岸。常入甚深禪定。久習不已。自然事是皆畢。若觀處有事漸漸向真。縱放身心虛豁其壞。起作恒寂不像而照。任運叁昧溫道育德。資成法。身返悟心源無妨無礙。體若虛空名無邊叁昧。心無出入名無寂叁昧。於一切有處淨無求名不思議叁昧。叁昧不昧不從緣起名法性叁昧。一切學者但求其解不求自證。若欲修習大乘者。不解安心定知悟失。時有居士。俗性李名惠光。是雍州長安人也。法名大照。不顧榮利。志求菩提。前事安闍梨。後事會和尚。皆已親承口決蜜授教旨。至於精義妙理達本窮源。出有入無圓融自在。居士乃禪思餘暇歎此群迷。遂顯事理幽門。諮呈妙義開斯法要。可謂涉海之舟船直往菩提。斯言信矣。庶將未悟者願令得悟。未安者願令得安。未解脫者願令解脫
居士問曰。佛法幽玄凡人不惻。文字浩汗意義難知。請問禪師法要暫辭方便。直往直言不棄俗流。幸無祕密 大照禪師答。善哉善哉觀汝所問。菩薩根基似欲純熟。吾長身四十有五。入道已來二十有餘。未曾有人問斯意義。汝有何事復決何疑。直問直說不假煩言 問曰。夫欲入道者當修何法看何法證何法求何法悟何法得何法而趣菩提 答曰。一法不看亦無有求。一法不證亦無有後。一法不悟亦無道可修。即是菩提 問曰。弟子無始世來流浪生死。與理相違。乍聞頓說冥漠不知。神識昏昏莫知所在。由若醉人未能星悟。伏願下接群迷賜垂少問。方便會真 問曰。雲何真性 答曰。不起心常無相清淨 問曰。雲何自性 答曰。見聞覺知四大及一切法等各有自性 問曰。自性從何而生 答曰。從妄心生 又問曰。雲何離自性 答曰。心不起即離 問曰。雲何是道。雲何是理。雲何是心 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則是心心外無理。理外無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心。心理平等名之佛心。得此理者不見生死。凡聖無異。境智無二。理事俱融。染淨一如。如理真照。無非是道。自他俱離。一切行一時行。亦無前後亦無中間。縛解自在。稱之道 問曰。雲何順正理人 答曰。心不起常無相順 問曰。雲何順道 答曰。直心不著一切即順 問曰。雲何是妄 答曰。不識自心是妄 問曰。雲何是顛倒 答曰。若起種種境界是顛倒 問曰。何者是自心。何者是妄心 答曰。若行分別是妄心。不分別是自心 問曰。分別心及不分別心從何而生 答。分別心從顛倒生。不分別心從正智生 問曰。分別心及與不別心俱從何生 答曰。無我生處 問曰。既生處雲何稱有顛倒稱有正智 答。若不識自心即行種種顛倒 若識自心即是正智 問曰。今言識與不識俱從何而生 答。若識從悟生。若不識從妄想生問曰。一切眾生總在妄想。為復亦在正智 答曰。一切眾生無在正智。實無妄想 問曰。我今現在妄相雲何稱有正智 答曰。汝本來實無妄想。今稱妄想。即如人食莨蕩子於空中覓針。如此虛空實無有針 問曰。本來既無妄。今一切行人斷何物而求道乎 答曰。不斷一物亦無道可求 問曰。既無道可求。無物可斷。雲何世尊經文說斷妄想 答曰。世尊實不遣斷妄想。若斷妄想者即不離妄想一切眾生妄有所得妄有所斷妄見有妄想法。世尊隨眾生意說假立妄想法。世尊實不說一字妄想法。譬如艮鑿對病說藥。若無有病即不說藥 問曰。既是世尊不說妄想法。其妄想何誰造作 答曰。眾生自造作。正智即無 問曰。雲何不造正智。偏造作妄想答曰。不識正智即有妄想。若識妄想 問曰。既有正智。即合有妄想。雲何說稱無妄想 答曰。眾生實無妄想。亦無正智。二俱不可得 問曰。既二俱不可得。即合無有凡夫亦無聖人 答曰。亦有凡亦有聖。汝自不識 問曰。何者是凡何者是聖 答曰。汝若分別即是凡夫。若也不分別即是聖 問曰。分別是凡。不分別是聖。如小嬰兒長頭不分別。可是聖人乎 答曰。作此見解大是愚夫。准如嬰兒幼稚不識好惡。由如癡人不識尊卑。豈得是不分別會。須於真如理中常行分別心得無分別智 問曰。作勿生即是不分別智 答曰。汝且看處看淨心看心起處。即須覺知心從本已來清淨。不被外緣所染。事須了了見。因緣性不可得。即知因緣亦空亦非空者。即是世間所有森羅萬像君臣父母人義禮信。此即是世間法不壞。是故經文不壞世法而入涅槃。若壞世法即是凡夫流浪生死。其世間因緣法各各無主。假緣和合體性皆空。畢境不可得。若見如是理者。即名見性是也。即於分別中得無分別智。常行分別而不分別。此是不壞世法。是故經雲。分別諸結相入第一義而不動。是以能覺之者即動而起寂也 又問曰。維摩經雲。常求無念實想智惠。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法求之無厭。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惠引道於眾生。此義雲何 答曰。此義者即是叁世諸佛妙。即證者乃智非心所惻問曰。既常求無念實想者。緣何事。諸經即說布施持戒人天之福。豈不是有念法耶。因何得不同而有差別。令一切學人孤疑不信 答曰。汝莫不信。汝不解事。佛說布施持戒人天之福者。為眾生多在妄想。佛無量善巧方便。隨眾生意說妄想法。誘引令趣大乘門。汝今不信。即為引經來證也。法華經雲。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大乘為本。又說雲。十方佛土中准有一乘法。且以假名字引道於眾生。終不以小乘濟渡於眾生。又說雲。勿親近小乘叁藏學者。又說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又諸法無行經雲。若人分別戒。是即無有戒。若見有戒者。是即為失戒。據此而言。明知佛說究竟門非說人無福。只是引眾生令入佛惠。過去現在聖人說心得自在心得解脫心得聖人者。此是叁世諸佛大印破汝疑也 問曰。諸佛若說一乘。教化諸眾生故。如今總得悟。何須更說惑亂眾生。豈不得罪過也 答曰。汝莫起此意。諸佛大慈悲故。所為眾生落叁惡道者眾。所以聞方便門為說六波羅蜜。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褥。行此叁事得離叁惡道人天來往。精進禪定智惠。行此叁事得離生死苦。當來成佛 問曰。過去諸佛說叁乘。為當現在諸佛說叁乘 答曰。過去現在未來說佛總說 問曰。以何義理而得知耶 答曰。法華經雲。若且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破法不信。故墮於叁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明知過去諸佛並說叁乘引道於眾生令入於一乘 問曰。何者是一乘 答曰。心是一乘 問曰。心雲何知是一乘 答曰。可見心空無所有。即是一乘 問曰。了見心空無所有是一乘者得聖耶 答曰。得聖 又問曰。有凡耶答曰。亦有凡 問曰。凡與聖有異無異 答曰。並無異也。若悟朝凡暮聖。不悟即六道受生 問曰。今言悟時何物 答曰。悟心 問曰。凡心聖心是一是二 答曰。是一 雲何是一 答曰。了見性清淨從本以來無染無著。即知是一 問曰。何誰知無染無著 答曰。心知無染 問曰。心雲何知無染 答曰。叁世諸佛說心無形體畢竟不可得。是以得知無染 問曰。既無形體。如何得知無染 答曰。只為無形體。故知無染。若有相貌處所還有染 問曰。前言說心。未審心總有幾心 答曰。汝若悟一心不可得。汝若不悟即有若幹種心不可知數也 問曰。是凡心。何者是聖心 答曰。汝若取相是凡心。離相即是聖心 問曰。取相心及不取相心請示其要 答曰。一切修道者若見來去心即是長矩心。見好惡。見憎愛。見嗔喜。見邪正。見凡聖。見自在不自在。見涅槃。見解脫。見不解脫。見佛菩薩。見究竟不究竟。見知解不知解。見精進。見禪定。見智惠等者。並是凡夫妄想心也 問曰。如何是聖人心 答曰。不起一念亦不見一物。即是聖人心也 問曰。禪師得聖人心耶 答曰。我亦無得 問曰。既是無得何有知耶 答曰。我今亦無得亦無知。是故經雲。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即是菩提薩埵 問曰。此理究竟屬誰 答曰。一物不屬。若有所屬。即生死輪迴。若無所屬。畢竟常住 問曰。一切眾生皆以八識而轉不得自在。雲何是八識 答曰。所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是也。所言識者。以了別為義。如眼與色相應之時意識於中分別。或時計好。或時計惡。隨彼所計便有相生即薰於第七末那之識。承此薰故遂即執取。轉薰於第八識。所已積聚諸業種子得名為藏。眼識既然。諸識亦爾。一切眾生業受報者。先將藏識展轉成因作未來叁業。所已因因想乘果果不絕。終還六道受生死苦。是以未能了心者即被八識惑亂也。所言此八識者。謂本有以雲為因。藉現在緣而起。造作因緣和合。還欲生未來之因。今欲斷除不令生者。當正觀之時了眼識從何而得。為從色得。為從眼得。為從心得。若從心得。盲人有心。雲何不能生。於眼識。若死人有眼。雲何不能分別於色。若從色得。色即頑礙無知。如此眾緣不能獨辨了心之時乃知。眼見色時眼因緣空。眼緣既空。即是色空。若了此叁事體空即無分別。以無分別故意識分別而無分別。七識欲執而無所執。八識藏中更無薰習。雜染種子以無種子。更不愛生死。湛然常住。不為生之所生滅之所滅 問曰。佛有叁身從何而得 答曰。佛叁身者從八識而得。由轉八識得成四智。就此四智束成叁身。此乃從因至果。有此叁身差別 問曰。雲何義故而得知耶 答曰。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以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成所作智。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七阿賴耶為大圓鏡智 問曰。此四智者有何義故而作是說 答曰。用前五識亦雲五根。其五根者即惠門照觸前境而無妄染。所以將此五識以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者亦雲意根。是智門當須懃覺。覺雲便淨。與法相應。真俗齊觀成就智惠。轉意成惠。惠照能明。識無分別。轉智成。是名成所作智 第七末那識者。更無執取自然…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