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稻芋經隨聽疏》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82卷85頁碼:P0543
唐 法成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解釋分雲。夫欲解釋一切經者。應以五門通釋諸經。雲何為五。一總攝門。二經之所詮。叁釋句義。四辯次第。五答難。此經亦爾。亦以五分分別解擇 初門之中復分為七。一者序分。二發起序。叁所知事。四所知性。五所知果。六雲何所知。七經之所要。初言序者因義。謂集經者欲令聽眾生其信故。故列序分。經始從如是我聞至及諸菩薩摩訶薩俱是也。二言發起序者。為聽法故應時而問不失所宜。故名發起序。經從爾時具壽舍利子至作是語已。叁言所知事者。所謂因緣之法順流逆流是智境故。此則顯其生死涅槃二種法性。順流法中復分為叁。一者煩惱。二者是業。叁者是苦。故因緣論雲。初八死煩惱。二及十是業。餘七皆是苦。十二惟叁攝。經從彌勒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至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四言所知性者。此道能知諸法性故。八聖道法名所知性。經從何者是法至此是八聖道。五言所知果者。有其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言有上者。謂四沙門果及涅槃是也。言無上者。所謂無上菩薩之果。此二顯其所趣方便及所詮之法。經從果及涅槃至學無學法故。六言雲何所知者。所謂應以二諦觀因緣法。是故解深密經雲。應以二諦而觀諸法。此是所知之義。經從雲何見因緣如佛所說。至是故應以五種觀因緣之法。七言經之所要者。所謂除二種障及得無住涅槃道者是也。若論無住涅槃義途無量。略而言之有其二種。何謂為二。所謂諸佛菩薩悲智二種是也。何故此二名無住涅槃。為具智惠故不墮生死。具大悲故不住涅槃。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則名為無住涅槃。言二障者。一煩惱。二所知。言煩惱障者。謂染汙無知。言所知障者。謂非染汙無知。了人空故斷煩惱障得有上果。了法空故斷所知障得無上果。經從尊者舍利子至信受奉行釋總攝門竟 大門第二言經之所詮者。與上所說經之所要義同故。更不重釋 大門第叁言釋句義者。釋其句義有無量門。總而言之不出六種。所謂名身句身文身語行相機請 大門第四言辯次第者。有其叁種。一辯圓滿次第。二辯解釋次第。叁辨能成次第 大門第五言答難者。夫難起之因而有五種。一者不了義故難。二者語相違故難。叁者與道理相違故難。四者不決定故難。五者事不現故難。上來五門之中。第二第叁第四第五。此四門義遍此經故不可配文。從始至終以義通辯。第一總門攝中文有七段。今當第一明其序分。於中文四。一時成就。二主成就。叁處所成就。四眾成就。是故與何時是誰何處為何等言隨類而配

  經。如是我聞一時 此初時成就也。言如是者。為諸菩薩結集之時。啟問文殊師利菩薩等言。汝雲何聞當如實說。彼即答言。如是我聞。此即能引下諸經文。問曰。何故集經者。不言自說。言如是我聞。答。離增益損減謗故。言我聞者。此二顯其親聞非自證也。為自親聞無傳聞過失。所以立我。但聞非證故。立於聞。除佛一人。餘則不能了此義故。若言自證不生信故。言一時者。即聞經時也。此有二釋。一與聞相合。二與住合。與聞相合者。顯此經寶難得聞故。與住相合者。此顯如來即於餘時為度眾生住餘處故

  經。薄伽梵 此二主成就也。言薄伽梵者。此是梵音。此翻雲降伏具足。謂。降四魔。具六功德故。名薄伽梵

  經。住王舍城耆闍崛山此叁處所成就也。此有通別。通言王舍城。別即耆闍崛山。言住者有其叁種。一威儀住。二說法住。叁禪定住。中復有叁種。一梵住。二天住。叁佛住。王舍者往昔之時。為諸非人惱亂國人。毀壞村邑。王敕國人。於其門上題王舍字。由是非人不能毀壞。故名王舍城。耆闍崛山者此翻鷲峰山也。此山峰勢狀如鷲鳥。因以為名。列二處者。一為欲利益在家出家諸人等故。二為令自具利足他利圓滿故。為此聚落諸聚落中最為尊貴。此經亦爾。於諸經中最為第一故。於此說立。耆闍崛山中者此經甚深難得入故。顯高勝義也

  經。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此第四眾成就也。文二。一聲聞。二菩薩眾成就也。初復有二。一舉名。二列數。與大比丘眾。此舉名也。言大者。一數大。二威德大。有千二百五十故名數大。皆是大阿羅漢故名威德大。言比丘者有五種。一名字。二乞求。叁自稱。四破結使。五白四羯磨得處。所雖有五種。今取第四。言眾者和合義也。千二百五十人者。此二列數也。世尊成等正覺。於王舍城。度優樓頻螺迦葉師及弟子五百眷屬。頻螺迦葉師及弟子二百五十。迦耶迦葉亦二百五十。舍利子目連共二百五十。住王舍城說此經故。問。大乘經中何故列聲聞耶。答。有叁義故。一為集經者欲令於自生信故。二令諸聲聞入大乘故。叁此因緣法是共有法故。先列聲聞者。一為諸聲聞不離於佛。常作侍者故。二於出家人生恭敬故。及諸菩薩摩訶薩俱。此二菩薩眾成就也。此是梵音。翻為道心大道心。言道心者。修其聖道趣菩提故。言大道心者。簡異二乘下劣心故。有七大義同前所釋。言俱者兼並共及異名之義。次明總攝門中第二發起序。文分為五。一往。二恭敬。叁就坐。四陳疑。五嶽問

  經。爾時具壽舍利子往彌勒菩薩摩訶薩經行之處 此初往也。言爾時者。佛在王舍聞經時也。言具壽者。恭敬之辭。具命根故。舍利子者。從母立名也言彌勒者。梵音。此雲慈氏也。一從願立名。過去有佛。號為慈氏。於彼發心。願我當來成佛之時。亦同此號故以為名。二約行立名。為此菩薩於四無量偏修慈故。叁從母立名者。過去之時出家修道名最勝尊。母名慈氏。是故言慈氏也。言經行之處者。謂彌勒菩薩所在之處。為諸有情說法地也

  經。到已共相慰問 此二互相恭敬也。為談妙法無有嗔。客言善來。善來等名為慰問。二俱尊故。但以慰問互不禮也。若致禮者。不成恭敬。有過失故

  經。俱坐盤陀石上 此叁就座言。俱座者。彌勒與身子。同於一座論妙法故不求餘座就石座者。當爾之時。此石近故。二樂深法故。是故不求餘座。舍利子是智惠第一故能問。彌勒菩薩補處故能答

  經。是時具壽舍利子向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彌勒今日世尊觀見稻芉告諸比丘作如是說諸比丘 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作是語已默然無言彌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說其事雲何 此四陳疑也。觀見稻芉說此法者。為外因緣法與內因緣二俱無我。假因緣有無差別故。為諸比丘說此法者。欲令引小趣大法故。何故世尊說法已而默然邪。若論聖旨微細難測。雖然以比量論有其叁意。一為除慢。為諸聲聞常作是念。佛雖少說我能悟大除此慢故。二為諸菩薩能說如來祕密意趣嘆彼德故。叁此中具足更無餘故。言善逝者。善者好。逝者去。去已不退。故名善逝。言其事雲何者。如來說法不離四種密語四種意趣。於八法中。今於何法說此法邪。問此事故。故列斯問。言四密語者。一引入。二自性。叁對治。四轉變。引入密語者。如小乘經。為引外道令入法故。說有我等。如大乘經。欲令引入小趣大果故。說蘊界等。自性密語者。依遍計性說一切無依。後二色性說一切有等。對治密語者。為對法八萬四千諸塵勞故。說諸對治門等。轉變密語者。如對法論說

  覺不堅為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而得無上道 

  又雲

  若人能殺於父母  王及二種淨行人

  能壞國土並眷屬  此人名為清淨者等 

  言四趣意者。一平等。二別時。叁別義。四隨人平等意趣者。如楞伽經。為依身法語字平等故。言過去諸佛皆是我身等。別時意趣者。如經。若有善男子。聞寶髻佛名者。即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別義意趣者。如經所說。若不供養恒沙諸佛不悟大乘等。隨人意趣者。如經。為慳貪者而讚於施。為惡戒者髮呰布施。而嘆於戒等。問。見何相違問密語及意趣邪 答。言因緣者是有漏因果。言法者是無漏道及無為涅槃。言佛者是無漏果力無畏等。此等性相各不相似。雲何見不相似因緣。而能見法佛耶。若能見者眼亦聞聲等。有此疑故故致問也

  經。何者因緣何者是法何者是佛雲何見因緣即能見法雲何見法即能見佛作是語已 此五徵問也。此六答文如經下釋 次明總攝門第叁所知事。文分為二。初標後釋

  經。彌勒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諸比丘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者 此初標也。言法王者。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若得自在。所說教法堪信受故。言正遍知者。此則為顯法王之因。具四義故名為遍知。一無遺知。二無量知。叁不共知。四不顛倒知。二釋文分有二。一流轉。二非流轉。初又分叁。一問。二答。叁結

  經。此中何者是因緣 此初問也。上六問中答初問故。故致斯問

  經。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嘆苦憂惱而得生起 此二答也。言此有故彼有者。從不動緣而有故。言此生故彼生者。從無常緣而生故。諸餘句義下經所明故不重釋問。何故定列十二法耶。答為五義故。一能引支。即無明行識。二所引支。即名色六入觸受。叁能成支。即愛取有。四所成支。即生。五過失支。即老死。能引支者即是遠因。能成支者即是近因。若無此二生不成故。故說二因。以此五義若少十二義不具足。若過十二即無所用故無加減。問。不說無明因故生死有始無明不從無因而生耶 答。無始已來依自性緣無明生故故無有始不成無因。若言非如理作意是無明因者。彼非正因是助因故。又非如理作意等是無明性故與理無違

  經。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 此叁結也。言唯者離我我所故。言純極大苦者。謂叁苦八苦故。言大者無有始故。二明非流轉文叁。初列數。次結。後引證

  經。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嘆苦憂惱得滅 此初也 問。何故無明滅等名緣生法耶 答。遮有二種。一遮無。二遮非。此遮非故。譬…

《大乘稻芋經隨聽疏大乘稻芋經隨聽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