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812卷85頁碼:P1068
唐 昙曠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五戒十善因果別故。合不定性入叁乘中。隨所得果皆出世故。或有聖教人天合一。五戒十善世間法故。於叁乘外開不定性。雖同出世種性異故

  亦非年月定判後先者。真諦叁藏亦立叁時與此不殊而不取者。由約年月定判後先。說佛成道十二年來所說小乘名第一時。從十二年後至叁十七年說般若等為第二時。叁十八年至涅槃來所說中道名第叁時。若作此說。花嚴經等成道初說。豈即初時。故約年月定判後先。有此過失而不取也

  但以義類相從而說者。謂叁時教對不定性。佛隨根性說或前後。但雖前說對久根性。義同第叁時即第叁時攝。雖最後說對初根性。義同初時則初時攝。故花嚴經成道初說。義同第叁時則第叁時攝

  契經應諷頌等者。此十二分教義類繁多。今但略釋十二名相。一者契經。梵雲修多羅。此有二相。一通二別。通即十二皆名契經。別謂長行。緝綴義理會理合機故名契。貫穿縫綴故名為經。能契即經持業釋也。契物之經亦依主釋。二者應頌。梵雲祇夜。舊名重頌偈。應字屬平去二聲皆通。長行雖說理未盡圓。或有後來聖不重語應更重述應後來人。應有此頌應物之頌。有財依主二釋皆通。叁者諷頌。梵雲伽他。舊雲不重頌偈。謂前未說直以頌明。可諷詠故。故名諷頌。可諷之頌依主釋也。四者記別。梵雲和伽羅耶。此有叁相。一記天人當成佛事。二記弟子死此生彼。叁謂記別諸法之義。記即是別持業釋也。五者自說。梵雲優陀那。謂不待請觀機即說令法久住。或顯悲深。自與說別相違釋也。六者緣起。梵雲尼陀那。舊雲因緣。此有叁相。因犯製戒。因事說法。因請說法。緣即是起持業釋也。七者譬喻。梵雲阿波陀那。謂以喻況曉所說義。舉已見邊顯未見邊令義平等。故名譬喻。譬即是喻持業釋也。八者本事。梵雲伊帝曰多伽。謂除自身說於過去弟子及法名為本事。本體即事。本世之事。持業依主二釋皆通。九者本生。梵雲闍陀那。說佛自身在過去世彼彼方所行菩薩行。本體即生。本世之生。亦通持業依主二釋。十者方廣。梵雲毘佛略。此有二相。一謂說行菩薩勝道。二法廣多高大長遠。理正名方。教多名廣。方理之廣依主釋也。十一希法。梵雲阿浮陀達磨。舊名未曾有經。謂說八眾共不共德及餘最勝驚異之法。希有之法。法即希有。通於二釋。十二論議。梵雲優波提舍。此有二相。一佛自說。謂諸經典修環研竅磨怛理迦。二聖弟子已見諦者。依自所證無倒宣說。論體即議持業釋也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者。但直分別十七地義。而不決釋深隱奧義。是故但名為本地分。十七地者。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叁者尋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叁摩呬多地。七非叁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無心地。十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叁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十六有餘依地。十七無餘依地。故瑜伽論總攝頌雲。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叁。叁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叁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廣釋名義如最勝子瑜伽論釋

  言大乘者謂菩薩乘者。大乘之言通因及果。是佛菩薩大人乘故言菩薩乘。就因而論。菩薩乘此到佛地故。若言佛乘約果而說。一切諸佛本所乘故。簡異聲聞小人之乘。故舉菩薩而釋大乘

  剋用理智而為體者。以是能證所證法故。攝有無為一切功德故。一切功德之依處故。故與理智正為乘體。而於教果兼名乘者。以教顯理。得理雲教。智即是行。有行成果。是故教果兼名大乘

  小乘唯明七十五法者。心法有一。心所有法有四十六。色法有十一。不相應行有十四種。無為有叁。如是共成七十五法

  有說本事廣論未譯但錄名等者。若有廣論此但錄名不名別論。何故題中雲百法論。若廣論中錄名數者。應言論中略錄名數。寧言分中錄名數也。由此故如是妄言耳

  總上九號具包叁德六義差別故名世尊者。言九號者。即十號中前之九號。其第十號名世尊者。由前九號故得名耳。一者如來。二者應正等覺。即舊所雲應供正遍知。叁明行圓滿。即舊所雲明行足。四者善逝。五者世間解。六無上丈夫。七調禦士。舊雲無上士調禦丈夫。八天人師。九者佛。十者世尊 言叁德者。一者恩德。即佛化身。巡數六道化利眾生有恩德故。二者智德。即佛報身。以大智慧成就一切諸功德故。叁者斷德即佛法身。由斷諸障顯現真如萬德體故 言六義者。一者自在。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者熾盛。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叁者端嚴。殊勝相好所莊嚴故。四者名稱。一切世間鹹稱讚故。五者吉祥。一切天人皆供養故。六者尊貴。利樂一切無懈廢故

  雖此二義亦通無我等者。此通伏難。謂有難言。既言法者是軌持義。此義合通下一無我。何故五種獨名為法。為通此難言難此等一軌唯有體無法非緣不生心故者。心緣有無生不生心有其二說。一雲。緣無之時亦得生心。緣過去未來等心亦生故。二雲不生。雖過未等外質是無。而有影像當情而現。要緣影像方得生心。無相分時心不生故。是故無法不得成緣。非所緣緣心不生故。既軌則者生物解義。是故軌義無法不成

  二軌唯差別緣無我等者。此中差別謂即是句。言自性者謂即是名。故唯識論雲。名詮自性句詮差別。且如頌雲諸行無常。各別四名但詮自性。未合成句智解未生。合成句時差別於常方解諸行。是其無常故唯差別而在軌義

  叁軌唯有為要成因緣方生解等者。謂有為法方成因緣。仗因託緣方能生解。故軌則義唯在有為。其無為者既都無相。心不能緣不成因緣。不能生解不成軌義。不失自性持義則通。雖後得智有漏意識亦緣無為而生智解。但是影像不是親緣。不同正智故不為例

  四軌唯後說持通前宣等者。此依因緣比量宗說。如佛弟子立聲無常。聲是前宣無常後說。但聞聲字未能生解。若聞無常方有解生。是故軌義不通前宣。若論持義通前及後。解與未解守自性故

  五軌唯能詮要名句文等者。能詮即是名句文叁。所詮是義。雖所詮義亦能生解。而名句文生解用增。是故軌義唯在名等

  故軌義局持義即通者。有軌義處必有持義。有持義處或無軌義。故軌與持通局異也

  一緣慮義等者。然准四卷楞伽經注有二種心。一者質多緣慮之心。二者乾栗大貞實之心。八識皆名虛妄分別。攀緣思慮一切妄境。皆名質多緣慮心矣。既能變生一切諸法。是一切法貞實體相。是故亦名貞實心矣

  叁集起義等者。謂第八識能集染淨諸法種子在識含藏。而能現起染淨諸法。若前七識能集熏起。染淨種子在本識中。令從本識起染淨法。故楞伽雲。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故集起義八識皆通

  若於方所現等者。於方所者。謂現前色不離方處故。所現骨鎖等者。即觀行者所觀同類影像諸色。形顯者。形謂形色。顯謂顯色。如是總名方所示現

  此有四句等者。自有相應而非是行。即受想蘊。自有是行而非相應。即成就等。有非相應亦非是行。謂即色蘊。有亦相應亦是行者。即除受想諸餘心所。釋義可知

  心遠獨行者。謂說此心遠通凡聖一切處行名曰遠行。唯獨一識唯一意識無別心所名曰獨行

  士夫六界者。謂地水火風空識也。於六界中但言識界不說心所。以心勝故

  如地獄卒者。謂彼有情同業果報。同處同時共變獄卒為逼害事。非是心外實有獄卒。不爾雲何不同受苦。諸小乘師釋此義雲。謂由業力感別四大。雖在火等而不受苦。大乘難雲。若不受苦非地獄收。何趣所攝。小乘答雲。鬼趣所攝。既許天上亦有傍生。地獄有鬼於理何失。大乘難雲。天上傍生受天妙樂。地獄中鬼何無苦耶。若不爾者。如諸餓鬼於清水上見火濃河。人見為水。兩類同處同時見殊。若法離心寧有是事。故諸色法不相應法皆不離心

  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等者。此中量雲。此不相應定非異於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宗也。許蘊攝故者因也。如色心等者。喻也。並雲。色心等法蘊所攝。非異色心有體用。不相應行許蘊攝。非離心等有體用

  若異心等等者。此中量雲。不相應行定非實有。宗也。心心所色及諸無為所不攝故。因也。如畢竟無。喻也。畢竟無者。即龜毛等畢竟無。心等不攝。畢竟無非是實有。不相應心等不攝。不相應亦非實有

  然諸無為所知性故等者。此立無為不離心等有二比量。第一量雲。然諸無為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宗也。所知性故者。因也。謂即無為是心智等所知性故。如色心等者。喻也。謂此色法是心所知。心心所法亦是所知。意識能知一切心故。總合並雲。色心心所是所知。不可執為離心等。無為既是所知性。如何執離於色心。第二量雲。然諸無為不應執為離色心等實無為性。宗也。是色心等所顯性故。因也。如色心等者。喻也。所言色心所顯自性者。此中所顯有其四義。一以色顯色。如燈照物等。二以心顯心。如他心智等。叁以色顯心。以聲說心等。四以心顯色。如心緣色等。然叁無為一一皆是色心所顯。故佛地雲。五蘊無處以顯虛空。斷有漏蘊以顯擇滅。諸蘊不生顯非擇滅。是故無為是色心等所顯性也。總結並雲。心等皆是所顯性。非是離心實無為。無為亦是所顯性。寧離心等有無為

  如正斷等雖無前相等者。四正斷者。一者已生惡不善法由正懃力斷之令滅。二者未生惡不善法由正懃力令不得生起。叁者未生諸勝善法由正懃力修之令生。四者已生諸勝善法由正懃力修令增長。此四正懃雖無前相。說四次第相。但約言說而為次第

  應知皆是隨轉理門者。諸大乘經有二理門一者真實理門。謂說大乘究竟實理。如說八識二無我等。二者隨轉理門。且隨初根說小乘法。如說六識人無我等。此非究竟。應可改轉入真實理。名轉理門。今大乘中有此義者。當知皆是隨轉理門。即涅槃經隨人隨意隨時義也

  然亦不許一念並生者。小乘論雲。以一身中無二心故。等無間緣唯有一故。是故不得一念並生

  開阿賴耶染淨分位說九識者。真諦叁藏譯九識論亦同楞伽。其前八識與此不殊。第九名為阿磨羅識。意說賴耶離生滅染。即是真如名阿磨羅識。而…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起信論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