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頌》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01卷31頁碼:P0477
唐 玄奘譯

  辯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實  及修諸對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無上乘

  虛妄分別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識生變似義  有情我及了

  此境實非有  境無故識無

  虛妄分別性  由此義得成

  非實有全無  許滅解脫故

  唯所執依他  及圓成實性

  境故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

  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

  依境無所得  識無所得生

  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

  叁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別

  唯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別推心所

  覆障及安立  將導攝圓滿

  叁分別受用  引起並連縛

  現前苦果故  唯此惱世間

  叁二七雜染  由虛妄分別

  諸相及異門  義差別成立

  應知二空性  略說唯由此

  無二有無故  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  是說爲空相

  略說空異門  謂真如實際

  無相勝義性  法界等應知

  由無變無倒  相滅聖智境

  及諸聖法因  異門義如次

  此雜染清淨  由有垢無垢

  如水界全空  淨故許爲淨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見如此理  所求二淨空

  爲常益有情  爲不舍生死

  爲善無窮盡  故觀此爲空

  爲種性清淨  爲得諸相好

  爲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補特伽羅法  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  故別立二空

  此若無雜染  一切應自脫

  此若無清淨  功用應無果

  非染非不染  非淨非不淨

  心性本淨故  由客塵所染

  辯障品第二

  具分及一分  增盛與平等

  于生死取舍  說障二種性

  九種煩惱相  謂愛等九結

  初二障厭舍  余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  彼事滅道寶

  利養恭敬等  遠離遍知故

  無加行非處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資糧未圓滿

  阙種性善友  心極疲厭性

  及阙于正行  鄙惡者同居

  倒粗重叁余  般若未成就

  及本性粗重  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資財  及心性下劣

  不信無勝解  如言而取義

  輕法重名利  于有情無悲

  匮聞及少聞  不修治妙定

  善菩提攝受  有慧無亂障

  回向不怖悭  自在名善等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叁障

  于覺分度地  有別障應知

  于事不善巧  懈怠定減二

  不植羸劣性  見粗重過失

  障富貴善趣  不舍諸有情

  于失德減增  令趣入解脫

  障施等諸善  無盡亦無間

  所作善決定  受用法成熟

  遍行與最勝  勝流及無攝

  相續無差別  無雜染清淨

  種種法無別  及不增不減

  並無分別等  四自在依義

  于斯十法界  有不染無明

  障十地功德  故說爲十障

  已說諸煩惱  及諸所知障

  許此二盡故  一切障解脫

  辯真實品第叁

  真實唯有十  謂根本與相

  無顛倒因果  及粗細真實

  極成淨所行  攝受並差別

  十善巧真實  皆爲除我見

  許于叁自性  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  一有無真實

  于法數取趣  及所取能取

  有非有性中  增益損減見

  知此故不轉  是名真實相

  無性與生滅  垢淨叁無常

  所取及事相  和合苦叁種

  空亦有叁種  謂無異自性

  無相及異相  自相叁無我

  如次四叁種  依根本真實

  苦叁相已說  集亦有叁種

  謂習氣等起  及相未離系

  自性二不生  垢寂二叁滅

  遍知及永斷  證得叁道谛

  應知世俗谛  差別有叁種

  謂假行顯了  如次依本叁

  勝義谛亦叁  謂義得正行

  依本一無變  無倒二圓實

  世極成依一  理極成依叁

  淨所行有二  依一圓成實

  名遍計所執  相分別依他

  真如及正智  圓成實所攝

  流轉與安立  邪行依初二

  實相唯識淨  正行依後一

  于蘊等我見  執一因受者

  作者自在轉  增上義及常

  雜染清淨依  觀縛解者性

  此所執分別  法性義在彼

  非一及總略  分段議名蘊

  能所取彼取  種子義名界

  能受所了境  用門義名處

  緣起義于因  果用無增減

  于非愛愛淨  俱生及勝主

  得行不自在  是處非處義

  根于取住續  用二淨增上

  因果已未用  是世義應知

  受及受資糧  彼所因諸行

  二寂滅對治  是谛義應知

  由功德過失  及無分別智

  依他自出離  是乘義應知

  有爲無爲義  謂若假若因

  若相若寂靜  若彼所觀義

  辯修對治品第四

  以粗重愛因  我事無迷故

  爲入四聖谛  修念住應知

  已遍知障治  一切種差別

  爲遠離修集  勤修四正斷

  依住堪能性  爲一切事成

  滅除五過失  勤修八斷行

  懈怠忘聖言  及惛沈掉舉

  不作行作行  是五失應知

  爲斷除懈怠  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  及所因能果

  爲除余四失  修念智思舍

  記言覺沈掉  伏行滅等流

  已種順解脫  複修五增上

  謂欲行不忘  不散亂思擇

  即損障名力  因果立次第

  順決擇二二  在五根五力

  覺支略有五  謂所依自性

  出離並利益  及叁無染支

  由因緣所依  自性義差別

  故輕安定舍  說爲無染支

  分別及誨示  令他信有叁

  對治障亦叁  故道支成八

  表見戒遠離  令他深信受

  對治本隨惑  及自在障故

  有倒順無倒  無倒有倒隨

  無倒無倒隨  是修治差別

  菩薩所修習  由所緣作意

  證得殊勝故  與二乘差別

  辯修分位品第五

  所說修對治  分位有十八

  謂因入行果  作無作殊勝

  上無上解行  入出離記說

  灌頂及證得  勝利成所作

  應知法界中  略有叁分位

  不淨淨不淨  清淨隨所應

  依前諸位中  所有差別相

  隨所應建立  諸補特伽羅

  辯得果品第六

  器說爲異熟  力是彼增上

  愛樂增長淨  如次即五果

  複略說余果  後後初數習

  究竟順障滅  離勝上無上

  辯無上乘品第七

  總由叁無上  說爲無上乘

  謂正行所緣  及修證無上

  正行有六種  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  差別無差別

  最勝有十二  謂廣大長時

  依處及無盡  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發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說十度  名波羅蜜多

  十波羅蜜多  謂施戒安忍

  精進定般若  方便願力智

  饒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菩薩以叁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謂書寫供養  施供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  獲福聚無量

  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隨法行二種  謂諸無散亂

  無顛倒轉變  諸菩薩應知

  出定于境流  味沈掉矯示

  我執心下劣  諸智者應知

  智見于文義  作意及不動

  二相染淨客  無怖高無倒

  知但由相應  串習或翻此

  有義及非有  是于文無倒

  似二性顯現  如現實非有

  知離有非有  是于義無倒

  于作意無倒  知彼言熏習

  言作意彼依  現似二因故

  于不動無倒  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  有無不動故

  于自相無倒  知一切唯名

  離一切分別  依勝義自相

  以離真法界  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此者  于共相無倒

  知顛倒作意  未滅及已滅

  于法界雜染  清淨無顛倒

  知法界本性  清淨如虛空

  故染淨非主  是于客無倒

  有情法無故  染淨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  是于二無倒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叁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複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並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差別無差別  應知于十地

  十波羅蜜多  增上等修集

  所緣謂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內持通達  增證運最勝

  修證謂無阙  不毀動圓滿

  起堅固調柔  不住無障息

  此論辯中邊  深密堅實義

  廣大一切義  除諸不吉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 继续阅读 ▪ 顯揚聖教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