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曉和尚請來目錄》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63卷55頁碼:P1068
日本 常曉撰

  No. 2163

常曉和尚請來目錄

入唐學法沙門常曉言。常曉以去承和叁年五月。銜命留學遠期萬裏之外。其年漂回。四年亦不果渡海。五年六月進發。同年八月到淮南城廣绫館安置。孟冬使等入朝。常曉不得隨使入京。徒留館裏。空經多日。至于歲盡敕命未有爰。則周遊郡內訪擇師依。幸遇棲靈寺灌頂阿阇梨法號文璨和尚。並華林寺叁教講論大德元照座主。其文璨和尚則不空叁藏弟子。兼惠應阿阇梨付法人也。妙鈎經律深通密藏。法之棟梁。國之所歸。同年臘月。請節度使處分。配住棲靈寺。文璨和尚以爲師主。始學法儀。兼往花林寺。元照座主邊問本宗義。並得文書也。然大師尚佛法之流轉。歎生民之可拔。授我以金剛大法。許我以阿阇梨位也。膝步知未知。接足得不得。幸賴國家之大造大師之慈悲。學金剛海瑜伽。習大元帥秘法。斯法也則如來之肝心。衆生之父母。于國城塹。于人筋脈。是大元帥者。都內不傳于十供奉以外。諸州無出于節度使宅。以表緣其靈驗不可思議也。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像雖在前來。此像未曾請來。今則大元帥諸身曼荼羅並諸靈像所要文書等請來見到。雖雲濤波猛沷。新羅賊畔。越彼厄難平達聖境。是則聖力之所能也。伏惟皇帝陛下。極德如天。佛日高轉。人之父。佛之化悲群生而濡足。助佛囑而垂衣。以陛下慈育效。祥靈像教希自遠新來。恰似符契。非聖誰測矣。常曉本謂。果叁十年經曆漢裏。求佛法來。事護國家。而緣唐朝不聽留住。隨使回歸。竊以一喜此法教生而請來。不任一喜一懼之至。謹附准判官藤原朝臣貞敏。奉表以聞。並請來法門等目錄一通且以奉進。輕黩威嚴伏增戰越。常曉誠恐誠惶謹言

承和六年九月二日入唐學法沙門傳燈大法師位常曉(上表)

入唐學法沙門常曉謹言

  上新請來法門並佛像道具事 百論疏一部叁卷(元康法師造) 叁論玄樞一部二卷(元康法師造) 中論叁十六門勢疏一卷(元康法師造) 百論疏略記一部二卷(義持法師造) 大佛頂經疏一部六卷(弘抗法師造) 大佛頂經玄贊一部叁卷(惟悫法師造)

已上六部。依叁論宗學頭法師等申求請來

凡如來說稱經。菩薩說稱論。人師說名疏章傳記等。何以故。唯以佛說經鈍根難解了。是故菩薩作論釋此。最鈍根之類。猶未得精旨。因而人師作疏章等。細演經論之廣旨。于疏師數般。但邪正異耳。今件疏等。釋經論尤微微。解義理絕細細。此土有名彼實未渡。諸學徒等之所疑滯。夫以。百論者。真谛津途。在前以嘉祥寺疏解釋文義。有少不足。今以元康法師疏將定義理也。又空有兩宗論真性理。大佛頂經以爲本模。經本雖先來。其疏未有。于義難決。如今以此將正空有兩家诤論義。夫一翼若阙。空行何飛。況乃一乘奧理。義與文違。不假疏記微微無顯。雖有勞載車。冀以此俾補乎聖典 四分律羯磨疏一部四卷(道宣律師撰)

已上一部依律宗學頭法師等之覓來

右律羯磨者。衆行手足。佛法壽命也。律家軌則。雖先備來。少有不全。豈非是文乎。然則以此使補其屍羅阙目 釋摩诃衍論疏一部叁卷(法敏法師造)

已上一部。依真言宗傳法阿阇梨等申求來

右釋摩诃衍論者。橫釋顯教。豎括秘藏。本論雖先來。左右未定。今以此疏證彼大乘 維摩經疏一部四卷(開中道液法師造) 維摩經釋批一部叁卷(開中道液法師造) 維摩經開中疏記一部五卷(文襲禅師造) 維摩經略例一部二卷(智深法師造) 維摩經玄旨一卷(漢湧法師造) 維摩經開中疏科文一卷(開中道液法師造) 維摩經五教義一卷(文襲禅師造)

右維摩經。窮微盡化。妙絕之稱也。造疏之人。數般論旨。左右詞疏。[王*果]塞于是。至開中液公。大宗蕪蔓真極而開。今見大唐真典近代興盛講文學義之類。總此疏等以爲指南。是故每寺講淨名典化度白衣。以液公疏提。撕缁徒。皆雲。雖有論師注疏。惠底未足。乍學此文。法鏡轉明。惠燈益照者 金剛般若疏一部二卷(開中道液法師造也) 仁王般若經疏二部二卷 金剛般若經注一卷(金剛藏注) 金剛般若經注一卷(南嶽王潔注)

右疏等。解義妙微行耆那國。此等師疏近代多興。皆以余師製爲傍。以此等疏爲正。夫以佛教興轉依能宣人圻古請寄新實。于經本非所改。于義方用相傳告耳 千光王佛威德要法一卷 六童子威德要法一卷 金毗羅童子威德要法一卷 大元帥念誦儀軌一卷 阿咤薄拘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 大日經持誦次第儀一卷 大毗盧遮那叁種悉地法一卷 唐梵對歒尊勝真言效天下本一卷 北方毗沙門天王念要法經二卷 毗補羅天母啓請法護一卷 深沙神記並念誦法一卷 菩提王記一卷

所受學諸尊瑜伽灌頂儀軌等如先渡來無殊更不注之

右顯密之法門。若學得。若未學得。其數不少。唯當代要有耳。至秘密之宗大體與常無相違 千光王佛像一軀

右恒沙如來有恒沙土。隨其本行得稱各異。唯佛與佛乃所究盡。今千光王佛者。此是觀音本師。其事灼然。此像未見。因而請來如件 水月觀世音菩薩像一軀

右大悲之用。化形萬方。觀思衆生。拔苦與樂。故示像相使物生信。今見唐朝世人。總以爲除災因。天下以爲生福緣也。是像此間未流行。故請來如件 大元帥本身將部曼荼羅一鋪(總五十余身) 大元帥大悲身像一軀 大元帥忿怒身像一軀 大元帥化身像一軀

右大元帥者。如來之教令輪也。佛爲含情作救作護。示大元帥形。群邪見形頭破七分。衆惡聽名魔道塵散。本經雲。佛告阿難。若有國王大臣敬禮誦咒者。其人境土。無有惡賊怖難災橫疾疫水旱風霜。國王倍威德。諸民平秦。若有城邑村落持此經者。莫不蒙利等者。又雲。若國土襄禍。雨澤不調。以此大元帥咒安四城門上。即得風雨順時。將鎮國土。四方鄰歒不起逆心等者。然則如法行。國長存安甯。剎那婦人固得十利不可思議也。大元帥之力。今見唐朝皆依此爲治國之寶。勝歒之要。是以定自在王菩薩偈贊曰。我聞元帥名。世間救苦厄。一切大神中。奇特無有比。種種變化身。而拔衆生苦。我今聞往昔。寶不可思議

此法也。吾朝不多流行。以是略要法儀圖像請求。息災招福無比法。誰非歸依耶 大聖千臂千頭金毗羅童子像一軀

右金毗羅童子者。此釋迦之化現也。經雲。佛在歡喜園中爲諸衆生說法。是時外道波旬起諸惡障。令諸衆生受大苦惱。爾時如來密化自身作金毗羅童子。調伏外道諸魔。于惡世中饒益衆生。此法也尤鎮國利物之寶。法力之奇特也不思議。此像並法儀。持明者所秘。本朝未見。請來如件 大聖六童子像一軀

右六童子者。經雲。並是過去諸佛之所化身。爲救護一切有情故。若有國土作此法者。即至而現其身護國利人等者。今見唐朝世人。多修此法。其力見奧。是靈像此間未有流行。因而請來。其修行之儀。亦甚疏略 大聖迦毗羅神王像一軀

右神者。此是如來化身。秦代羅什叁藏。昔周五天感得此神相隨送來。今見唐中皆貴此神爲權法護國之憑若有病人稱名即除。貧窮之人依願必富。靈驗見顯。無有一人不歸依者。夫佛化從西東流。應時利物。豈非如來未化乎 叁光天子像一軀 二十八宿像一軀

右叁光者日月五星名七耀。四四方七星合二十八宿此土之人唯聞名見光。未知其形量。今此耀宿之形像尤秘尤密。實有靈驗。唐國猶不多傳。況乎日朝所未曾見。但陰陽師等意推作像。以傳式用是不契當耳。今所請像各有可軌也 聖者菩提王像一軀

右菩提王者。大唐山神也。潤州樓山有一比丘。修練禅業現感此神現形表靈受戒修道故名菩提王。隨人祈請加護成願。遂爲國鎮人歸也。因茲處處作像人人尊重親見其事甚可軌也 深沙神王像一軀

右唐代玄奘叁藏遠涉五天感得此神。此是北方多聞天王化身也。今唐國人總重此神救災成益。其驗現前。無有一人不依行者。寺裏人家皆在此神。自見靈驗實不思議。具事如記文。請來如件 菩薩像一軀 護摩爐壇樣一十五種

右像唐朝示現。其靈驗奧也。人舉歸。息災增福無過此者。具事如記文。請來如件

夫至道無言。非言不顯。真際絕形。待形乃悟。絕形者是真如叁寶。示形者其住持叁寶也。如來本願順機變相。大聖慈悲應時濟物。經雲。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乃至八部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等也。凡正法之世。魔伴無威。所以佛化多住慈悲。像末之時。邪使競興。所以如來。多形忿怒。佛力如是。實鎮國利人之寶也。受持頂戴。福利無極。外以摧魔軍。內以調伏煩惱。諸佛智悲如此

  傳法阿阇梨耶付物 五钴金剛杵一 叁钴金剛杵一 銅钹一具 銅铙一口 金剛樹子念珠一貫 多羅梵夾一口 金剛海叁十七尊種子曼荼羅一面 君茶壇樣十七種 西天供養白疊巾一條 西天檀褥一面 傳法阿阇梨授弟子灌頂法二卷

右道具。並棲靈寺阿阇梨之所傳付也

常曉去承和五年仲夏之月。隨入唐判官菅原朝臣善主。同上第四舶發赴屍那。其年六月到揚州著岸。八月下旬到淮南大都督府廣绫館安置。同年十二月住棲靈寺大悲持念院。隨同寺灌頂阿阇梨文璨和尚。並華林寺叁教講論大德元照座主。顯密兩法頗以兼習。六年正月四日設二百僧齋。普供四衆。于此日諸寺大德綱維並臨齋會應供隨喜。常曉夜就師邊受學瑜伽。晝周諸寺覓問法門。則喚即供奉李全等圖繪大元帥將部曼荼羅等諸尊像。並寫文書。漸有次第。二月十九日受傳法阿阇梨位灌頂。于此日設大齋普供大衆。留後判官藤原朝臣貞敏。別請丹墀真人高主知乘安墀宿祢良棟等。同臨道場。拋花定本尊。受五智灌頂。二十一日准敕離州卻赴本朝。常曉本業叁論之枝。兼真言之條。而才能不聞。言無取。逢時之人簉留學員限以叁十年。尋以一乘。任重人弱。夙夜懃願。雖然國命難乖忘親萬裏住心遠境。且頗受學顯密兩道。比未見及太知有敕不聽留住。而隨使卻回。少間所成此法儀注顯如件

承和六年九月五日

入唐學法沙門傳燈大法師位常曉上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