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門名義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4卷54頁碼:P0195
唐 李師政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則如無可著也。此道妙通。則無所羁礙故。曰無縛無著解回向。十法界無礙回向。既達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故。其縛通非可限極故。目法界無礙回向。自此已前叁十心是地前叁賢之位。用叁品伏忍除伏我相。相心不起。行善調順。得名爲賢。既未永斷我相故。名內凡夫。若作無相觀行猶有相關故。在世間之位

  聖種性有十地菩薩 自此已後是出間聖人之位。初歡喜地。始出凡境初登聖境。慶心內融悅情外發。故地持論雲。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用聞思修慧爲加行智。斷凡夫我性無明。證遍滿功德檀波羅蜜增上。二離垢地。妙修中道芸除法垢故。名離垢地。以加行智斷于諸衆生起邪行無明盡。證最勝功德戒波羅蜜爲增上。叁明地。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爲增上。自此以前叁地。總修大乘叁摩提(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雲得大淨果也)四炎地。定既內明發惠外照妄僞之法于前寂滅。故名炎地。以加行智斷微細煩惱行共生身見無明盡。證無攝功德精進波羅蜜爲增上。五難勝地。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功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以加行智斷于下乘般涅槃無明盡。證無異功德禅波羅爲增上。六現前地。大智現前地。以加行智斷粗行相無明盡。證無染淨功德般若波羅蜜爲增上。自此已前叁地。總修集福德生叁摩提(斷外道著我集氣障因緣生死果報。雲得大樂果)七遠行地。照法見空。于有不著。照空見法。于空不證。乃超越有九世二乘世間道故。名遠行地。以加行智斷細相行無明盡。證無分別功德方便波羅蜜爲增上。八不動地。報行純熟無明無間故。名不動地。以加行智斷于無明作功用心無明盡。證不鹹功德願波羅蜜爲增上。九善慧地。色難擁已窮心滯複盡。無礙力說法成就利行故。名善慧地。以加行智斷利益衆生事不由功用無明盡。證智自在依心功德力波羅蜜爲增上。自此已前叁地。總修賢護叁摩提(斷聲聞自利習氣障有生死果報。雲得大我果)。十法雲地。自以取得無邊善法普益蒼生。悲覆若雲。法澤如雨。能令善根開敷道耳滋義。故地論雲。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以加行智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無明盡。證業因在依心功德智波羅蜜增上。此之一切地。修首楞伽叁摩提(斷獨覺自愛習氣障無有生死報。雲得大常果)。十一等覺地。體冥大寂安心平等。照齋種智一相無二故。名等覺地。亦名無垢地。斷煩惱垢習皆盡故。名金剛心斷無明住地。十二妙覺地。圓照內融窮鑒法性體無修始窮微盡極。故曰妙覺。亦名佛地。種智現前無上菩提。金剛以後至極常果前等覺住中。斷煩惱習除生死盡。名無礙道。今于此地得菩提證涅槃果外之果。名解脫道。前來十二聖所以名爲地者。有二體義。一能住持萬德故。通喻爲地

  四十二賢聖 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地。妙覺地。總合而數爲四十二賢聖

  十二住地 種性住(十解十行是也)。解行住(十回向是)。歡喜行(初地是)增上戒(二地是)增上意住(叁地是)道品相應增上惠住(四地是)谛相應增上慧住(五地是)緣起相應增上惠住(六地是)有行有開發無相住(七地是)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八地是)無得住(九地是)最上菩薩住(十地是)菩薩是菩薩地位。名之爲住。又行德堅固。名之爲住。住別不同。有此十二。維摩經雲。我心此室十有二年者。謂十二住爲十二年。非世間十二月之年

  大乘四向四果 須陀洹向。地前叁賢菩薩是。大乘須陀洹向須陀洹果。初歡喜地菩薩是。大乘須陀洹果斯陀含向。二地四地五地菩薩是。大乘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第六地菩薩是。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向。第七地菩薩是。阿那含果。第八地菩薩是。阿羅漢向。第九地菩薩是。阿羅漢果。第十地菩薩是。佛是大乘羅漢果。但十地與佛同住究竟地故。得羅漢果名

  四位 一者願樂位。二者見位。叁者修位。四者究竟位。願樂位。地前叁十心菩薩總名願樂位。但以此智知法身。未以證智見真如。以求欲見故名願樂。十信菩薩猶受叁界分段生死。分覺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斷四住地煩惱。盡分段生死果報。雲方入十解之位。十解菩薩生空觀成就。對治外道著我障。十行菩薩分作法空觀。修自利利他行。對治聲聞自利障。十回向菩薩作法空觀成。起大悲願力乘形六道教化衆生。對治獨覺自愛障。此地前叁十心菩薩對治四種障。但除正使。未治習氣。十地菩薩始斷其習。次第于十地名下已錄。見位。爲得入初地見本身中真如佛性故名見位。修位。從二地至七地修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究竟位從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不修功用其心運運還至佛果

  因果品法門名義第六

  叁行 善行。不善行。不動行。人天福業名爲善行。叁塗罪業名不善行。色界無色界空地名不動行

  叁業 白業。黑業。不白不黑業。人天名白。四趣名黑。無漏名爲不白不黑

  四報 一者現報。二者生報。叁者後報。四者不定報。現世而得報者。名爲現報。未來次生而得報者。名爲生報。從第叁生已去而得報者。名爲後報。遇緣則受。不定叁時。名爲不定報。善惡之業皆有四報

  二報 一者依報(亦名共相)二者正報(亦名不共相)身外之果名爲依報。國土善惡。如此等是。身上之果名爲正報。形容醜麗。如此等是

  十因 隨說因(諸法名想言說。是名隨說因)。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是名以有因。以有手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遊行。以有饑渴故求飲食。如此之類名因)。種殖因(種諸種子。名種殖因)攝因(水土潤澤。是名攝因)生因(種子于芽。是名生因)長因(芽莖相續乃至成熟。名長因也)自種因(種種種子各各生子。是自種因)共事因(彼以有因種殖因攝因生因長因自種因。總此因名共事因)相違因(障礙于生。名相違因)不相違因(不障礙者。名不相違因)

  四緣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親生名因。就因辨緣故名因緣次第緣後心是前心次第子。次第法爲緣故名次第緣。緣緣六識能緣六塵。名之爲緣。六塵與彼緣法作緣故名緣緣。增上緣六根等法生識中。強名爲增上用。增上法爲緣故名增上緣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諸經說十二因緣。其言如此)無明緣行。于緣不了名爲無明。以無明故發生于行。無明與行二種是過去二因也。行者生死業也。行緣識。以有過去行業。發起現在生識。神初受生之時。名之爲識。識緣名色。以有受生之識。發起名色。名色者五陰也。受想行識四陰名爲名。色之一陰稱爲色。受等四陰總爲名者。以心道冥隱無形可見但可障其名字故。謂之名也。此謂在胎之時。六根未用五陰初具故雲名色。名色緣六入。由名色故發生六入。六入者六根也。通生識道故名爲入。此謂出胎在外六根開顯時也。六入緣觸。由六入故發生于觸。根塵識等之事和合觸對前境。名之爲觸。觸緣受。由觸境故發生受。于境領納名爲受也。從識至受五種是現在果也。受緣愛。由受納故發生于愛。于緣起染名爲愛也。此是現在第一因。愛緣取。由染愛故發生于取。緣染入有所執惑名爲取也。此是現在第二因。取緣有。由取著故發起于有。身口造作能招來有。以果自因故名有也。此是現在第叁因。有緣生。由現在起有令未來受生。于法始起名之爲生。生緣老死。由有生故起于老死。是老死之緣故雲生緣老死。余皆類此。生與死是未來二報。夫十二因緣者生死系縛之因緣也。必須滅此因緣。乃得免于生死。是故經雲。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若叁世分之。過去二種。中間有八。未來有二。過去唯因。未來唯果。中間現在因果合說。所以然者。既前有二因故。以五果往酬。未來二果故。須叁因往克

  世界品法門名義第七

  叁世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叁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叁界。亦名叁有。欲界始從地獄上至六天。皆有六欲之情。通爲欲界。色界總有四禅。合十八天。初禅梵天已上無有女形。色身清淨故曰色界。非是散善所能惑也。要修禅定得生其中。無色界有四天。此衆生過去時厭患色礙。修無邊虛空叁昧生在其中。無有身形。但有四心故。曰無色界。不得聞法。名爲難處

  二世間 一者衆生世間。二者器世間。衆生世間衆生種數等是。器世間國土山河等是

  四天下 東名弗婆提。西名拘邪尼。南名閻浮提。北名郁單越。此四天下居須彌山四面住也。南閻浮提人壽命一百二十五歲。東弗婆提人壽命五百歲。西拘邪尼人壽命二百五十歲。北郁單越人壽命千歲。無中夭者。聖人不生其中。名爲難處

  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欲界六天。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則生其中)第二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善則生其中)。第叁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則生品十其中)。第四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發願行慈則生其中)。第五化樂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則生其中)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自在與佛等故稱爲魔王修上上品十善則生其中)。色界四禅合十八天。初禅(梵天梵衆天大梵天)。第二禅(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第叁禅(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第四禅(福生天。福受天。廣果天。無極天。此四天是凡夫。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從無煩惱天以後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禅修五品動禅生五天中。名五淨居天)。無色界四天。空處天。識處天。無處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凡夫爾時謂心都盡。名爲涅槃。聖者以理集之。怛無粗想。由有細想具足四心。是以更施後句情理合說故。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此叁界中最上。名曰有頂。亦名第一有也)

  二十五有 四惡趣(爲四)四天下天(並前爲八)六欲天(並前爲十四)梵天(並前爲十五)無想天(並前十六)五淨居天(並前十七)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並前合二十一)無色界四天。是名二十五有

  五濁 一命濁。二衆生濁。叁煩惱濁。四見濁。五劫濁。壽命短促名曰命濁。衆生造惡名衆生濁。貪嗔癡長名煩惱濁。邪見轉生名爲見濁。饑馑疫病刀興等起是名劫濁

  八難 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北郁單難。佛前佛後難。長壽天難。聾盲喑啞難。世智辯聽難。生善處對治五難。謂叁塗及郁單越長壽天等。值善人對治佛後難。發宿心願治世智辯聽。值善根治盲聾喑啞

  四趣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是爲四趣

  六道 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是爲六道衆生。亦名六趣

  叁千大千世界 一須彌山一四天下。下阿鼻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此爲一段。叁界衆生如是次第有千須彌山四天下。乃至千非想非非想天。有一大鐵圍山繞之。名爲小千世界。即以小千鐵圍爲數至千。複有大鐵圍繞之。名爲中千世界。亦名二千世界。即以中千名數數之至千。複有大鐵圍山繞之。名爲叁千大千世界。此諸鐵圍山次第倍高。初一四天下鐵圍倍高須彌。次小千鐵圍倍高于初。次中千鐵圍倍高小千。次叁千鐵圍最爲高大。與色界等一切衆生在此四重鐵圍之中。流轉生死不能得出。名爲牢獄。此等一段衆生善惡萬差苦樂雜穢。故名娑婆世界。釋迦如來于中絁化令得出世。從化主爲名亦名佛世界。猶如西方無量壽國。十方無量無邊盡虛空法界亦名如是。然其多少不同。或以恒沙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或複清淨無叁惡道

  法門名義集一卷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 继续阅读 ▪ 南海寄歸內法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