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記卷第叁》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48卷85頁碼:P0170

  No. 2748 [cf. No. 262]

  法華義記卷第叁

  不自覺知喻佛亦如是。七偈半。頌合雲喻。離叁塗苦。生於人天。名世間樂。修行斷結。名涅槃樂。為大眾說。八偈頌合注兩喻。明亡相心中。不存彼此。信不信異。利鈍差別。等為說也。而無解捲。一切眾生以下。九偈半。頌受潤喻人天聖王。釋梵諸王。受潤處少。除患復微。益物亦□□□□草。聲聞二乘。受潤既多。除患亦勝。益物處強。名中藥草。柱下菩薩。聞說大乘。一□□□□過聲聞百千劫行。深伏煩惱。識眾生機。隨緣益物。名上藥草。初住盡。六住有多[利-禾+扁]蔭。名為小樹。七住至十地。廣有利益。名為大樹。所稟各異者。明受潤不同。佛以此喻。一偈半釋疑。明如來智惠。如大海水。為人演說。迦葉所知。如一渧也。我雨法雨。八偈半。頌合增長喻。令諸世間以下。明凡夫增長。聲聞緣覺以下。明二乘增長。若諸菩薩以下。明初住以上增長。復有住禪以下。明七住以上增長。如是迦葉。一偈半。頌合不自覺智喻。迦葉當知。一偈半。□迦葉所解也。今為汝等二偈。重固四大聲聞也

  受記品

  四大聲□□□解在於譬喻。自陳已得。略領如來化導之方。如來成其所說。功行既就是以列記□□□□受記。我及汝等一偈。起下品也

  化城喻品

  上來明中上以悟。下根未解。為引往固因緣故。以化城為喻。名化城品。正欲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不得直爾而道。要須次第。昔何由得說。明大通智勝。入於叁昧。所以得說。如來何由入定。明說法華緣在後人。所以入定。所由說法華。由十六王子請是故說也。十六王子。所由如請。由眾生有其大機。所以請也。大根機所由如有。聞說四諦十二因緣。斷除煩□□□大機成也。如來何由說四諦。由王子諸梵請。是故說也諸梵所由如請。見大道智□□□坐道場成佛已。召集有緣。所以請也。從是以來。幾時逕塵沙劫數。故須道爾許多文句。大通智勝。本坐道場。垂得菩提。乃逕十劫。此與壽量為由序。過去垂得。由逕十劫。豈況釋迦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此為不實也。佛法不現前者。未得一切種智。亦可眾生機鹹未熟也自下明諸天雨華供養。諸比丘以下。明成佛已。十六王子。各捨所珍。來詣佛所。說偈讚歎。請轉法輪。自下明十方諸梵請。就梵請中。皆有五段。第一義光。第二推尋光本。請於佛所。第叁散華供養。第四說偈讚歎。第五請轉法輪。東方諸梵。請轉小乘法輪。東南□□□。請小乘無明人天因果。南方梵請說大乘法輪西南方九至下方。亦請大也。上□□□□大小兼請。失樂者五識樂。相者是前樂境。由其罪業因緣。二俱失也。自下明受請轉四諦法輪。上亦有請其大者。何故不明為說大也。過去亦說大品諸經。同於今者。但於今無益。隱而不道。亦可為厲下根。親從二乘。向於法華。故不明也。叁轉十二行法輪者。初直言。是苦是集是滅是道。第二勸修。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第叁引證。苦我以知。集我以斷滅我以證。道我以修。成無上道。叁遍說四諦。名十二也。此是出世之法。世間所不能轉也。自下明因緣之道。次第解釋。名十二也。由有無明故。造其行□□□□故行亦滅也。餘者可知。那由他人。不受一切法故者。不受苦集一切法也。又解。明得道之心。□□□一義空。得無相心。不受相類有為一切法也。從是以後諸聲聞不可稱數者。明在後得道欲厲於下根。前者為高勝。後者為不如。皆童子出家者。聞上說法。增道見機處明。勘為請主。故請說大也。如來知見。深心所念者。明心中念。欲修行大乘。自行兼人天下同行。廣作利益故雲深心所念。請佛為證者。故雲佛自識知也。所以道出家。聖王所將八萬。見王子出家。亦求出家。明王子本以見機根。引爾許多人出家。有大利益。正欲厲於下根。本見機明子為汝等說。到今不解。此為可恥也。自下為說大也。菩薩久積□□□便信受聲聞眾中有根者。亦信解也。其餘眾生。皆生疑惑。亦厲下根聲聞。使□□□是其高勝。疑惑者是其卑劣。欲使下根聲聞自知。爾時不得高同勝者。乃下同疑惑也。欲使檢厲其情。自鞭其後。說此經已以下。知緣在後人所以入定。是時十六菩薩以下。明王子同見其機。所以有勝法坐。為眾說也令發無上道意。從大通智勝以下。明王子說法。善法其所故。出定讚歎。勸人供養也所以出定讚歎者。時坐生疑。十六菩薩。在其行地。所說未必當理。今者讚歎。欲使時人信伏十六所說。虛應當取信。其為希有。亦可道本菩薩地時。見機分明。為眾說法。善得其所。況於今日。道成正覺達□□□汝等說。應當生信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者。明自爾以來。高勝之者。隨其生處。則形心俱到。不如之者。但有窴資遠運。與其善俱也。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于今不盡者。亦厲下根之人。使知在前者為高勝。在後為卑劣也。十六沙彌皆得菩提者。此會師古今。亦可。生導師喻。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明其劣者。到今住在聲聞位中。我常教化者。常以大乘化也。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者。應以二乘方便。長進其解。漸入大乘佛道也。所以者何。釋如來智惠大乘之道。深遠彷彿。信之則難。豈況惠解得入。要先□□□其麤哉。方能取信。故言難信難解。所以施叁方便也。爾時所化以下。會第□□□及我滅後聲聞弟子者。亦厲下根。親自值我在世。應齊同根。未來世者。是其劣。使彼自生撿厲。今日時中。應當取信。我滅度後。不聞是經。不知不覺。已之所行正是菩薩之道。當入涅槃。明像正得道。得無餘涅槃也。我於餘國作佛者。明如來此方緣盡。應在淨土。言餘國作佛。是人根感於我。同生淨土。還求大乘智惠。始終殖我。明法輪道。同歸於一解。是以今者殖我在世。齊同上根領解。應當生信也。亦是勸厲之辭也。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以下。起下滅化喻。眾又清淨者□□□就。除二乘著相。名為清淨。便集比丘。遣二假名。歸成一實。比丘當知以下。何以重明叁者。欲作勢向下。以嶮道故。施叁乘也。自下還喻上火宅中事。初作作嶮道喻。第二作導師喻。第叁作化城喻。第四滅化喻。譬如五百由旬者。與上宅禮為喻。五道為五百。何以知之。下文言過叁百由旬。化作一城。叁塗示不受道。得道之來。要在人天。故言過叁百也。又解。叁界為叁百。七住二乘為四百。八地終至十住。為五百。何以知之。下文言過叁百由旬。化作一城。明二乘無漏。叁界所無。二乘涅槃。叁界外法。名為過也。嶮難惡道者。五道□□□□七住以上。雖無叁界分段等苦。由有無常變易生滅。豈非嶮難名惡道也。曠□□□□明叁界五道。無其聖人也。雖有二乘之人。陋得無漏。不屬叁界名為人出。故言叁界衰無聖人也。若就後解。以何為人義。人本達古故今如理周備。人義始足。若爾唯佛。是一切智人降佛以下。人義不備。名無人也。怖畏之處者。生死嶮道。智人之所怖也。若有多眾者。六百萬億。修道進德。欲過嶮道。遠詣佛果。為至珍寶處也。有一導師以下。與第一思惟為喻。昔十六王子。釋迦導師。聞不載告名聰。快伴法相名慧見之分明了曰明。說到法相名達也。知機發為通。未發為塞也。將導眾人。欲過此難。與上第二思惟為喻。□□成道。執理以擬之。所將人眾以下。與上第叁思惟為喻。本發大心其於佛果。暫時廢忘。名中路退也。白導師言。機感於佛。義同白也。小懼其劫。大名怖畏。不能復進者。明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始到在佛地。故名為遠。欲退還也。導師多諸方便以下。與上第四思惟為喻。捨教馳輪逕。離生死名可愍也。背其大教。名捨珍寶但起小心。義同退還。上來至此。明念欲作化城。作是念已下。明思惟理教。於嶮道中。過叁百由旬。化作一城者。無而說有。名之為化。防非為城。告眾人言以下。為說化城。安慰其心。今□□□□可於中止者。有為無為果。防非為城。可於中止也。若入是城。斷除叁界生死。有為□□□□為大樂故。言快得安穩也。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若不入城。防城亦得去也。不爾時許。此是理中之言。明道成羅漢。理自向佛故言亦可得去也。是時疲極之眾以下。與上諸子修行為喻。能越度生死。名生已度想。無為寂滅。名安穩想也爾時導師。知此人眾以下。作滅化喻。即上等賜大車也。即滅化城者。釋二假名也。寶處在近者。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我所作者。是方便也。如來亦復如是以下。合喻。初合導師喻。知諸生死□□□道喻。應去合第一思惟。通塞之想也。應合第二思惟。若有多眾。欲過此難也。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合第叁思惟。所將人眾。中路退還也即作是念。佛道長遠。要逕生歷死。久受懃苦。乃可得成。身命不存。萇壽安在。是故欲退。不復進也。佛知是心以下。合第四思惟。導師多諸方便也。為下劣者。明為懈退者。於叁界外為止息故說二乘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以下。合滅化喻。即上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也。汝等所作未辨者。明二涅槃非究竟也。正可近大乘佛惠。而以非真實也。如彼導師。舉喻來帖□□□□第二十劫坐道場。得成於佛。何故不頌初文者。上如來即自說偈頌訖。不須□頌也。彼佛十六子二偈。頌王子請。次十六偈。頌十方諸梵請。次二偈頌受請已。為說四諦十二緣也。次叁偈。頌諸人得道。次二偈。頌王子請說大乘。次二偈頌受請為說法華。次一偈。頌入定。次叁偈頌王子說法華。次一偈。頌形心俱到。次四偈會古今。以本說為因緣由。至今始得說於法華也。自下頌喻。初二偈。頌嶮道。迥絕多毒獸者。如大澤中。無其人民。但有虎狼師子。降佛以還。皆有生死煩惱。無真是法。及聖人也。又復無水草。□□□□是人之所依。明叁界無漏水草也。若就後解。唯佛得真無漏。降佛以下。無無漏□□也。為智人之所怖畏也。欲過此嶮道者。欲背於生死。遠其佛果也。時有一導師叁句。頌導師。次一句頌第一思惟。第二思惟。即上通塞之相。欲過…

《法華義記卷第叁法華義記卷第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華經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