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谷城本是漁澤。漢孝帝時。崔不意教人力田得谷。因名。後爲縣。貳師泉去沙城東叁程。漢時李廣利軍行渴乏。祝山神以劍劄山。因之水下。流向西數十裏黃章泊。後有將。渴甚飲水。泉側而終。水遂不流。只及平地。後來若人多即水多。若人少即水少。若郡衆大啖水則猛下。至今如然。其二師廟在路傍。久廢。但有積石。駝馬行人祈福之所。次東入瓜州界。州南有莫高窟。去州二十五裏。中過石碛。帶山坡至彼。鬥下谷中。其東即叁危山。西即鳴沙山。中有自南流水。名之宕泉。古寺僧舍絕多。亦有洪鍾。其谷南北兩頭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畫吐蕃贊普部從。其山西壁南北二裏。並是镌鑿高大沙窟。塑畫佛像。每窟動計費稅百萬。前設樓閣數層。有大像堂殿。其像長一百六十尺。其小龛無數。悉有虛檻通。連巡禮遊覽之景。次南山有觀音菩薩會現之處。郡人每詣彼。必徒行來往。其恭敬如是。鳴沙山去州十裏。其山東西八十裏。南北四十裏。高處五百尺。悉純沙聚起。此山神異。峰如削成。其間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鳴。人馬踐之聲振數十裏。風俗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齊蹙下。其沙聲吼如雷。至曉看之。峭崿如舊。古號鳴沙。神沙而祠焉。近南有甘泉。自沙山南。其上源出大雪山。于西南壽昌縣界入炖煌。以其沃潤之功俗號甘泉
金鞍山在沙山西南。經夏常有雪。山中有神祠。甚靈。人不敢近。每歲土主望祀獻駿馬。驅入山中。稍近立致雷電風雹之患。州西南有李先王廟。即西涼昭王先世之廟。幹封年。廟側得瑞石。其色翠碧。有赤文古字雲。蔔世叁十。蔔年七百。今人呼爲李廟
州西有陽關。即故玉門關。因沙州刺史陽明诏追拒命奔出此關。後人呼爲陽關。接鄯善城。險阻乏水草。不通人行。其關後移州東。城西八十五裏。有玉女泉。人傳頗有虛。每歲此郡率童男女各一人。充祭湫神。年則順成。不爾損苗。父母雖苦生離兒女。爲神所錄。歡然攜手而沒神龍中。刺史張孝嵩下車求。郡人告之。大守怒曰。豈有川源妖怪害我生靈。遂設壇備性泉側曰。願見本身。欲親享。神乃化爲一龍從水而出。太守應弦中喉。拔劍斬首。親詣阙進上。玄宗嘉稱再叁。遂賜龍舌。敕號龍舌。張氏編在簡書。郡城西北一裏有寺。古木陰森。中有小堡。上設廊殿。具體而征。先有沙倅張球。已邁從心。寓止于此。雖非博學。亦甚苦心。蓋經亂年多。習業人少。遂集後進。以闡大猷。天不愍遺。民受其賜
石膏山在州北二百五十六裏。烏山烽山石間出其膏。開皇十九年。烏山變白。中驗不虛遣道士皇甫德琮等七人。祭醮。自後望如雪峰
河倉城州西北二百叁十裏。古時軍儲在彼。長城在州北。其城六十叁裏。正西入碛。前漢所蔔置。北入伊州界
炖煌錄一卷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