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抄》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73卷85頁碼:P0423

  ..續本經文上一頁述曰。此迦葉呵責小乘之語也。夫論大乘菩薩不出生死不入涅槃不斷煩惱不捨眾生。故入叁塗往來叁界。大悲之心為大乘根。二乘人等已出生死已證涅槃已斷煩惱已捨眾生。悲心已亡。故雲根斷亦同敗種

  觀眾生品第七

  經曰。維摩詰言。菩薩雲何觀於眾生問也 述曰。幻師了知幻人無實。菩薩了知眾生如幻。於中不著眾生等相。如第五大者。叁世諸佛只說四大。地水火風。無第五大之等。第五實其體。眾生同此。如第六陰(只有五蔭無有第六)如第七情(只有第六根無第七也)如第十叁入(只有六根六識十二入門無第十叁也)如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識六境叁六十八更無十九)無色界無色。燋穀無芽。如須陀洹身見 述曰。身見等第五初入見道得此初果身。第五永斷不行故舉此見彰其無也。如阿那含入胎 述曰。阿那含者。是第叁果已超。欲界更不入胎羅漢出叁界煩惱都盡故。更無有貪嗔癡叁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述曰。七方便中第六忍位修道至此永斷破戒界。如佛煩惱習 述曰。習者習氣。猶如臭氣入衣等中浴浣之時垢穢雖淨臭氣猶在。眾生身心亦復如是。煩惱惡氣熏習身心。二乘聖人雖斷煩惱。習氣仍在。唯有如來種習俱盡。石女無兒。夢中所見窹色即無。定性二乘灰身滅智一歸寂滅更不受身 經曰。行不熱慈者。煩惱名熱。燒眾生故。慈淨無惱故雲不熱 經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述曰。無住者即真如也。故知從真起妄。即有顛倒等無量諸法。次第相生相依而住。攝妄歸真住。萬法依空住。虛空無依。諸法從真起。真如無住處。天女散花二乘不落菩薩落者。二乘之人取相分別不了花空。是以不落。菩薩之人分別已亡不取花相。是以不著。二乘神力去花不能令去者。若不證空。神通何益。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者。肇公雲。香花著身有破戒之相。非沙門法。是以去之。生法師雲。花法散身應墮而不墮者。非花法也。勿謂此花為不如法。花無分別。人者自生分別心耳 述曰。花是非情亦無心想又是無記。何有善惡二相分別耶。故知如法不如法自從心起。豈關花事 經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述曰。如來現化雖生不生。雖滅不滅。天女如佛故雲彼生 經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乃成佛 述曰。一證聖果更作凡夫。無有是處。菩提無所得也。證智無取無能得也。有佛可成。無有是處 經曰。今諸佛於菩提已得當得。雲何不得耶 述曰。釋迦已得。彌勒當得也。天女答雲。此皆世俗文字數故假名得也。真中無得

  佛道品第八

  經曰。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述曰。六波羅蜜等是道。五逆等名非道。菩薩為方便示現於五逆非道反成佛事。故雲通達。已下廣明非道之相 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述曰。凡夫五逆要起嗔心定墮無間受大苦惱。提婆達多等諸大菩薩助佛揚化恐怖眾生。示行破僧殺阿羅漢皆從悲心非因惡心。示入阿鼻如叁禪樂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悲願入中非因惡藥)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述曰。愚癡憍慢多墮畜生。菩薩示之故無此過。至于餓鬼具足功德(無福功德生餓鬼中菩薩示現不因無福)已下同此 經曰 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述曰。救度眾生隨形六道悲願力故非惡因緣 經曰。有身為種 述曰。此明佛種。羅什雲。有漏五陰積聚名身。由此有身能行諸善。故為佛種。亦可。觀身厭患發菩提心成其佛種。推末就根身為佛種。已下諸句義皆同此 經曰。九惱處 一愛我怨家。二憎我善友。叁損害自身。各通叁世名為九惱 經曰。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述曰。塵勞者煩惱之總名。塵汙身心名之為塵。能令眾生生死疲倦名之曰勞。菩薩之人留惑潤生不出生死救度眾生。當來作佛故以塵勞而為佛種。二乘之輩怖畏生死斷除塵勞。既無煩惱。無物潤生。不得長劫在生死中救度眾生行菩薩行。當來作佛。佛種已斷。是故經言。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菩提心。乃至雲凡夫於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又雲。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不復能發 經曰。智度菩薩母(智波羅蜜生佛身故)方便以為父(方便善巧養菩提故)法喜以為妻(法味充身悅樂心故)慈悲心為女(柔和善順隨人意故)善心成實男(堅固不虛丈夫性故)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 菩薩以自在稱師。以塵勞而為弟子。塵勞無量故雲眾也。菩薩分形六道救度眾生。暫用煩惱潤生受報用而不染。故雲隨意轉也 布以七淨花。浴此無垢人 述曰。禪定為水洗身心。故七功德花嚴淨禪池。言七淨者。一戒淨。不毀犯故。二心淨不染汙故。叁見淨。不邪見故。四疑淨。心決定故。五道淨。不行邪道故。六知見淨。證滅修道故。七涅槃淨。生死盡故。無垢所洗受禪定樂故雲浴無垢人或之因浴得無垢也 象馬五通馳(神通迅速故雲馳也)迴向為大利(迴施眾生功德多故)四禪為床座(安心處故)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述曰。肖猶似也子不似父母名為不肖。丹朱不肖不堪紹繼。二乘之人不堪繼嗣。不似於佛名為不肖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經曰。垢淨不二者。對垢有淨。垢性本空。淨亦無體。故雲不二 維摩默然以明不二者。恒沙萬法皆同一如如體。復如故無一二。言語道斷唯證相應。證亦如如。心境無二。空可言說而詮得耶

  經卷第叁

  香積佛品第十

  述曰。此曰字音從越也。舍利發語之詞 經曰。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述曰。四食之中欲界段食名為雜欲。能生貪心發染欲故 經曰。十方佛國皆如虛空 述曰。無有垢淨虛通無礙。故如空也 經曰。佛欲化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述曰。二乘凡夫名小眾生。穢從淨起名之為現處淨難化故不現也 經曰。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述曰。量其多少名為限意。小不容大名不消也 經曰。猶故不賜 述曰。賜猶盡也。山東呼盡為賜 經曰。香積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今諸天人得入律行 述曰。香者五塵之一數。叁姓之中唯無記性。不通善惡。又無詮表。六根之中鼻根取也。香積世界眾生利根不假文字音聲言語詮表善惡。但聞香氣便能入證即皆獲得德藏叁昧。此之叁昧具恒沙功德名為德藏 經曰。此土眾生剛強難化。說苦切之言方能發心。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叁惡道也)是難處(八難處也)是愚人生處(邊地下賤)又此土音聲亦五塵之一數。通其善惡有其詮表成其語業。此土鈍根要須語業。言詞懇切方能教化。又此土聲香增染長罪。淨土聲香皆為佛事。如水鳥樹林皆能說法入聞香律 經曰。斯諸菩薩亦能勞謙。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述曰。勞者疲勞。謙者謙讓。於此土中行菩薩行大須疲勞。忍受諸苦。我慢多故大須謙讓。娑婆世界此名忍土。乃至世尊六年苦行成佛已後猶更忍受十種殘報。金鏘馬麥如餘處說

  菩薩行品第十一

  經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述曰。理而言之。此出世解脫之飯消之早晚何有定限。隨順世間且言七日。故次下文雲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飯即未消得入正位然後乃消等准此 經文故無定限。言正位者證果之位也 經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見光觸身發心入證)有以菩薩而作佛事(他方淨土無聲聞眾見菩薩而能入證)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千佛之中有一佛與眾生無緣便入涅槃留一化身化眾生也)經曰。是故名為叁藐叁佛陀 初叁名正。藐之言遍。後叁言知。佛陀言覺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佛陀此雲覺者 經曰。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述曰。簡二乘之人厭出生死名盡有為。樂住寂滅名住無為。菩薩不然。生死本空不盡有為。涅槃性空不住無為。亦可處生死而不染不盡。有為證涅槃而不著不住無為。又雲。有而非有不盡有。為空而不空不住無為。在諸禪定如地獄想(遠離世樂故)於生死中如園觀想(憐念眾生不受苦故)見來求者為善師想(利益我故)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境界多故)見毀戒人起救護想(不憎嫌也)諸波羅蜜為父母想(生佛身故)於道品法為眷屬想(隨逐我身不相離故)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不怯退故)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求不足故)具福德故不住無為(拔苦與樂福德滿故)具智慧故不住有為(無數不經智慧滿故)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經曰。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述曰。身實相者即真如也。真如無相。佛身亦然 前際不來(已滅故)後際不去(不生故)今則不住(無前後故)不觀色(有空故)不觀色如(空空故)不觀色性(無定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義與此同。已下准釋 非四大起(離能造也)六入無積(六根空也因緣積空也聚無實性也)眼耳鼻舌身心已過(超六入也)維摩真身本無生沒隨形化物不動國來

  維摩經抄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